李广无法得到刘彻重用,原因与其性格缺陷有关

滴答历史 12 0

飞将军李广在汉朝历史中非常有名,也被唐宋两朝列入了古今名将榜之中。然而他虽然战功卓著,但却一生未能封侯,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遗憾。之前的文章中曾分析过李广未能封侯的原因,是因为壮年时遇到了战略保守的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以至于一身本事未能发挥。可到了中老年时,李广却也是汉武帝刘彻手下有名的将领,一度被任命为卫尉的中药职务。但是李广依旧没能封侯,甚至没有被刘彻重用,成为征讨匈奴的主帅。这样的遭遇让后世学者感到唏嘘不已,后来者都为他感到遗憾。

千百年来分析李广不受刘彻重用的文章很多,不论是正规史书,还是文人笔记中都留下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李广年老,而刘彻喜欢年轻人,所以不重用李广。也有的说是李广运气很背,刘彻因此故意叮嘱卫青不可重用李广。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在史书中有对照的证据。但是这些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对比汉朝史书的记载,可以发现这些原因并不是主因。李广不受重用还是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他的这种性格使他难以得到刘彻的信任,因此在各种重要的战役中都不作为军队的主要将领所使用。

李广有个极大的性格缺陷便是傲上而媚下,这种性格让他极易得罪人,而且与朝廷的权贵们格格不入。虽然他也因此得到了中下级的军官和士兵的支持,但这些军官和士兵并不能主导西汉朝廷的走向。在对匈奴的战争的问题上,李广将自己的性格缺陷发挥到了极致,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与朝廷的决策发生对立的行为,这也使他难受受到刘彻和朝廷方面的信任。反观刘彻时期讨伐匈奴的代表卫青和霍去病,则是能够事事以朝廷决策为先,又与刘彻有着亲密的外戚关系,自然能够得到重用,成就了一番功业。

实际上在刘彻即位初期还是非常重用李广的,将其委任为卫尉,负责宫廷的宿卫责任。要知道卫尉是西汉朝廷的九卿之一,在朝廷中也是位高权重的。从军事角度来看,卫尉的职位仅次于太尉,是皇帝身边重要的军队将领。刘彻刚即位时便听说了李广的名声,将其调到了这个职位。不但如此,当时刘彻身边有很多功勋家族的子弟作为随从,李广的儿子李当户便是其中之一。从历史记载来看,李当户能够当着刘彻的面和韩嫣发生冲突,可见他受到的宠信。从这个安排来看刘彻对李广是寄予厚望的,但李广的表现却并不能如刘彻满意。

刘彻第一次重用李广是在马邑之谋中,李广作为骁骑将军跟随御史大夫韩安国出战匈奴。由于边境小吏泄漏了西汉伏军的信息,使得军臣单于紧急撤退,三十万汉军因此无功而返。这次战争的策划者王恢因为没有积极追击匈奴而被下狱逼死,但与王恢平级的李广却没有任何表现。虽然刘彻没有处置李广,但李广的表现却是令他失望的。作为刘彻身边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居然也没有率军追击匈奴军队,这让刘彻力主的对匈奴作战更像是个笑话。李广作为主战派之一,在这方面的是很积极,但临阵的表现却不能让刘彻满意。

此后李广作为卫尉领军从雁门出发讨伐匈奴,但取得的战果非常有限。他一度战败被俘,在被送往匈奴单于大营的路上逃回西汉。也曾出现了勇战无功的场面,给西汉军队造成了极大的伤亡和损失。虽然这样的表现有着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但从主观上看的确没有能够让刘彻信任的能力。实际上李广以勇略出名,但在战斗指挥上并不太出色,政治上更是显得幼稚低能。他可以以勇猛著称,博得了飞将军的名声,但在战斗指挥上不是和合格的将军。他多次在战争中遇伏,或者迷路,都表现出了这方面的问题。

然而李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问题,反而以自己的勇略和资历为傲,继续任性地发挥着傲上媚下的性格。与李广齐名的名将程不识就对比过两人的不同,也从侧面说明了李广的缺陷。程不识用兵非常严谨,条条框框很多,军队令行禁止。李广用兵就比程不识粗糙很多,他全靠自己的威信带兵,并没有太多约束军队士兵纪律的行为。虽然两人打仗都很厉害,但程不识发挥的是士兵集体作战的能力,而李广则更依托于士兵个人的勇力。从军事角度看,支撑李广傲慢性格的不是军事指挥技能,而是个人的武勇。

这种个人的武勇虽然在单兵作战时非常有用,也从侧面证明了李广能够指挥的军队数量非常有限。刘彻派军队出塞与匈奴人作战,动辄是几十万大军,而以李广这种粗糙的指挥方式,显然是难以胜任的。从他几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看,他指挥的军队不是中伏,就是迷路,真的只是运气原因么?为什么卫青、霍去病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深思这个问题,可以发觉李广所引以为豪的勇力,在大兵团作战中发挥的余地非常有限,这也是他难以独挡一面的地方。可他没有自知之明,还坚持如此作战,也就难以得到刘彻的重用了。

李广的傲上媚下的性格除了在战争中表现为刚愎自用和迷信勇力外,在政治上也使他变得非常幼稚。他兵败被贬为庶民后隐居在蓝田,与前颖阴侯的孙子灌强打猎回家时遇到了霸陵尉的吓阻。因为醉酒的原因,霸陵尉没能让李广夜间通过。李广便在被重新启用后,借机将霸陵尉调入自己军中处死。

他看不起霸陵尉这样的官员,草菅他们的生命,但同样也违反了军纪。他上书给刘彻请罪,刘彻虽然没有怪罪他,但从回信中可以透露出失望。刘彻回信提到,“是以名声暴于夷貉,威棱憺乎邻国。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这说明刘彻希望李广干的是抵御匈奴侵略,而不是自相残杀。

由于当时在北边抵御匈奴入侵不力,刘彻必须依靠李广这样的老将,所以才重新的启用他,包含了他滥权杀人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刘彻同意他这么做,实际上刘彻是把这种事情看得很重的皇帝。霸陵尉之死对国家没什么影响,但如果这事进入到了朝廷高层,那情况就不一样的。李广的任性而为实际上让刘彻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自然难以重用。而李广并没有觉察,在很多地方当官时都任性为之。他最出名的便是在陇西当郡守时诱杀了八百羌人,这种违反当时汉朝国策的行为,也彻底断送了李广的前途。

刘彻虽然是汉武帝,但其实是对政治看得非常重的皇帝,深刻理解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这个铁律。李广在当官和作战中多次违背这个铁律,自然无法得到刘彻的信任。他杀霸陵尉为自己出气,实际上破坏了军队的军纪,让军队内部的政治团结出现波动,也违背的朝廷的命令。他诱杀羌人,与西汉朝廷吸纳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国策相抵触,加深了北方边境的矛盾,使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仇怨更深,这也不利于西汉对边境的治理。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李广傲上媚下的性格使他在行为上不讲政治,不讲大方略,只会任性地肆意妄为。

因为军事上迷信个人勇力,政治上不守规则,常常违反刘彻定下的战略方向,李广不被刘彻信任就很正常了。再加上他傲上媚下的性格在朝廷中得罪了太多的权贵,想要受到重用就更难了。然而李家为大族,在朝廷中人也不少,李广的堂弟李蔡是朝廷重臣,他的儿子在讨伐匈奴中因战功封侯,所以刘彻并没有完全抛弃李广,依旧让他在讨伐匈奴的军队中任职。只是刘彻不将其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将,而是作为具有威信的老将存在。所以在最后的战争中,卫青并没有安排李广证明迎击匈奴单于的主力,而是采用了侧面迂回的路子。

在因为迷路而失去在漠北和卫青会师的战机后,李广因犯下了大错而自尽。卫青没有再去查迷路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但从史书来看卫青猜测李广又做了什么违反原定军事计划的事情。他的自杀与其说是为属下担责,不如说是维护他一生名将的名声。这个事情如果被捅出去,李广或许因为年老而免责,但部下肯定会被处以极刑。李广自杀将这个事情掩盖下来,将自己一贯任性和傲上媚下的作风进行到底。可以说李广是成于这种性格,也是败于这种性格。他是个强悍的战士,但并不是个合格的将军,更不是成熟的军事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