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大清朝乾隆正在干什么?

滴答历史 9 0

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公元1775年—1783年,这一时期,我国正处在清朝的乾隆帝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元1776年的时候,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瓦特的蒸汽机成功运行,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代,最为主要的是美国的独立战争而且宣布独立。

那么独立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776年,这一年乾隆帝在干什么呢?这一年是乾隆四十一年。也就是在这一年,乾隆帝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结束了持续29年之久的大小金川战役,乾隆皇帝可以自称“十全老人”了。

在乾隆四十一年的时候,最重要的事还不是大小金川战役,而是“议谥事件”,这在历朝很少有这种大规模追谥前朝大臣的事。也就是说,乾隆帝开始追谥前朝大臣,这样的事,无论是在清朝还是在整个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那么乾隆帝追谥的是什么人呢?从1775年冬天就开始,乾隆帝就开始追谥前朝的将臣,这样做让人摸不着头脑。乾隆帝这样做,是为了表彰在萨尔浒战役战死的明朝官员以及努尔哈赤占领辽地时自尽殉国的明朝官员。所以此次追谥名义叫“殉难明臣”。

1618年,努尔哈赤攻占抚顺。次年,明朝派出杨镐为经略,杜松、李如柏等人为副经略,率明军9万人想灭掉努尔哈赤。杨镐为北路军指挥,从开原进军;杜松为西路军指挥攻抚顺;总兵李如柏率南路军出鸦鹘关;东路军从宽甸进攻。

由此出现了后金与明朝的第一场大战“萨尔浒之战”。万万想不到的是,萨尔浒之战中,明朝惨败。明朝将领潘宗颜、麻岩、王宣、赵梦麟等将领战死,总兵贺世贤、马林也战死。《清高宗实录》记载:“我朝王业肇基之时,他们逆天抗颜,似不可取,然迹其冒镝撄锋,竭忠效命,未尝不为嘉悯”。

在乾隆帝看来,这些将领为了明朝的生死存亡,不顾一切的战斗到最后。乾隆能抛弃敌我双方,站在道义一面评价明臣,值得称赞。其后乾隆帝追谥了与明军作战中死亡的明军将领,其中熊廷弼、袁崇焕最有名。只不过这次是在皇太极建立清朝后。

熊廷弼在辽东的策略是“小警自御,大警互援。更选精锐为游徼,乘间掠零骑,扰耕牧,更番迭出”,也就是说,熊廷弼采取守势,却让清军无法进攻。袁崇焕镇守辽东之后,他即刻修复宁远、锦旗等城,对后金构成防线。此时的袁崇焕开始镇守辽东。

乾隆对熊廷弼、袁崇焕两人很欣赏,对此乾隆帝表示为“为之动心欲泪”,如此忠贞的大臣被判极刑,“明欲不亡得乎”。最后一种就是乾隆帝追谥了清入关后忠于南明政权而战死的明官。比如说刘武周就是其中之一。在喜宗时,他就反对魏忠贤,被革职。

清军入关后,他和其他大臣拥立朱由崧即位,多铎攻下南京时,他悲愤的说:“北都之变(即北京)可以死,可以不死,以身在田者,尚有望于中兴也。南都(即南京)之变,主上自弃其社稷,尚曰可以死,可以不死,以俟继起有人也。今吾越(即浙江)又陷矣,老臣不死,尚何待也?若曰身不在位,不当与城为存亡,犹不当与土为存亡乎?”

最终的刘武周绝水而死。对于这些铮铮铁骨的明臣,乾隆对史可法、刘宗周、黄道周等人很佩服,他曾说:“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

按照明臣殉难职位的高低及事迹悲壮程度,分为“专谥”和“通谥”两种。像袁崇焕、史可法等确实有感人的事迹,这些人明臣给予“专谥”。其余官员给予“通谥”,分为“忠烈”、“忠节”、“节愍”、“烈愍”四种谥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