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同为百年望族的司马氏,为何不像名门袁氏一样称霸一方?

滴答历史 107 0

题主将河内司马氏与汝南袁氏并称,如果司马懿的父祖辈活着,估计会从棺材里笑活了。

事实上,河内司马氏的号称始祖是楚汉之争时的殷王司马卬,而他们家真正起家的,也就是可知的,是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因为跟随外戚邓氏从军发迹,任东汉的征西将军,曾祖父、祖父都坐到太守的职位,到他父亲司马防,以熟悉《汉书》名臣传记知名,最高干到京兆尹。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河内司马氏的家世,在当时有个专门的称呼,叫“累世二千石”,因为太守就是二千石的官,最多就是副省级、正厅级的干部,而且是由武入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术传家”,他父亲是熟悉《汉书》名人传记,连家传的经学都没有,这一点,距离两汉所谓的世家高门要差得远。

真正的高门比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是“四世三公”,也就是连续四代出过副国级,这才是顶级的名门。

而祖上出的官越高,意味着祖上当年提拔的人级别就越高,提拔的人也就越多,而祖上直接提拔的人,又曾经举荐和提拔过其他的名人,也就意味着这个关系网更高阶,形成一个正向的仕宦循环,这些被举荐、教导过的人就叫“故吏”和“门生”。

而门生故吏和“举主”之间是有非常强的伦理关系的,在当时,被认为视同“君臣”,也就是说,门生故吏要把举主当成君主来忠诚,这也是当时的世风。

而“累世二千石”则意味着,司马氏的先祖只能在所任职的一郡之地来提拔故吏,比如举荐和征辟本郡的豪门子弟,不过,真正“负天下之望”的高级种子选手,早就由公卿内定了,轮不到你太守卖好,所以,这个交往圈子,就不可能达到顶级水准。

这种政治生态,简单总结,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而河内司马氏,恰恰属于比汝南袁氏低二到三个段位的水平上。

在他们中间,还有颍川荀氏、颍川陈氏这样的文化名门,靠着文化名望知名天下,在党锢之中,就民间养望,一旦被解除禁锢,荀氏的长老们很快就能任职公卿。

比这个低,比司马氏高的,则是经术传家的名门,就是有明确的学术传承,有底蕴有一代代学术护持的,比如马日磾家族,族祖为大儒马融。

至于曹操家族,这就比较奇特,属于典型的宦官之后幸进,但是在灵帝时代的政治环境下,他父亲曹嵩也能当上太尉,不过说家族底蕴就要差得多了。

所以,虽然说都是“百年望族”,甚至是几百年望族,那个成色可是差得远了,在当时的时代,是差着等级呢。

而门生故吏多,也就意味着东汉王朝任命的大批的太守、县令,很可能就是汝南袁氏的门生故吏,而袁绍本人年轻时候开始就海内知名,在天下大乱,皇帝蒙尘的情况下,将对汉王朝的忠诚转移到袁氏举主身上,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袁绍能够以渤海太守的身份起家,快速占据四州之地,就连曹操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听他指令的,这才叫底蕴。

而河内司马氏,在司马懿父亲司马防这一代,到了董卓乱政时,才是个六百石的京官,管的是“释法”,靠什么割据一方?靠什么号召人?你什么都没有嘛。

标签: 后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