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后期,后周柴荣的能力是不是被高估了?你怎么看?

滴答历史 128 0

相比郭荣/柴荣的名气,他的能力只有被低估。

五代十国后期,后周柴荣的能力是不是被高估了?你怎么看?

一、柴荣为政简述五代十国是一个被遗忘时代,柴荣更是一个被大众遗忘的明君大帝。普通人想起他来,多是”三武一宗灭佛”中一位,最多再知道传说中的“柴窑”;历史学家想起柴荣,多为其英年早逝、江山被篡夺而遗憾。

涛说史写【五代十国108外号】,对柴荣的评价是——“大志大行大憾大帝”。

柴荣33岁即位,便立下“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 。之后他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诺言:

军事上整顿禁军、完善殿前司,修浚边防、编修兵书,在位短短五年六次亲征,战高平,征南唐,破契丹。与之前地表最强的沙陀人来说,柴荣军事能力毫不逊色。赵匡胤、赵光义统一天下,也不得不像柴荣一样亲征。

文化上他搜求佚书,雕刻古籍,大兴文教;礼乐上撰《大周通礼》、《大周正乐》;科举上严查科举作弊,亲自阅览新举进士的文章;为北宋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历史上另一位北周大帝——宇文邕所不及的文治。

政治上澄清吏治、选才纳谏、构建了优秀的执政班子。他没有的后梁朱温晚年猜忌;没有后唐李存勖削藩不利,财政混乱;没有后晋石敬瑭惧怕外敌,卖土求荣;没有后刘知远、刘承祐对人民残暴。后周的执政班子,基本杜绝了五代50年来的种种政治弊病,所以有统一气象。经济上减免百姓赋税、均定田赋、限制佛教、兴修水利、漕运铸钱、开放坊市等等。且后周的周元通宝实物流传至今,是钱币界不可多得珍贵货币;商人出身的周世宗,中国史罕见,不像汉武帝,不像唐太宗,极可能真正的不抑商业。生活上柴荣简朴,与皇后伉俪情深,其身后之事,是历代皇陵的薄葬典范……

五代十国后期,后周柴荣的能力是不是被高估了?你怎么看?

(柴荣治国)

太多太多,可惜上天只给他五年六个月的时间,最后累倒在幽云十六州的战争前线。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柴荣给“兵骄民困”的五代十国开了一扇窗,我们真的不该遗忘。

请再注意一个细节,柴荣在前线身体不适,群臣反对,他才不得不返京;但中途好转,还想第二次攻击契丹!无奈病情再次累倒。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在开封万岁殿驾崩,终年三十九岁。

北周武帝35岁去世,但其身后有隋文帝,有唐太宗;而周世宗郭荣,身后有赵匡胤,再之后呢?

壮志未酬这四个字,没人比柴荣更合适。

【涛说乱世史原创,您喜欢要点赞关注哦】

二、柴荣的缺点——太注重效率,忽视了身后权谋。

唐太宗即位,面对突厥入侵,尤有“渭水之盟”的妥协;而柴荣即位却不顾冯道等反对,毅然面对北汉、契丹联军,不愿意妥协。

论对治国效率的追求,柴荣可排中国历史前三。

五代十国后期,后周柴荣的能力是不是被高估了?你怎么看?

(唐太宗渭水之盟:政治家要舍小利,图大利)

但明显的一个道理,效率权谋不可兼得;柴荣在位时候,王道荡荡,不用无为之人,不搞特务政治,连最后的托孤,都罢免能力欠佳的张永德,把虚岁仅7岁的儿子托付给赵匡胤。

实在是君子之心。

他很相信这个英武非凡、自己一手提拔的小兄弟。在他心中,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一定会和殿前司、侍卫司兵将一道,一定会和“王道荡荡”的王溥、范质、魏仁浦等宰相班子一道,齐心协力,在他身后收回幽云十六州,统一天下。

但权谋、历史不讲效率!!!

周世宗的身后托孤实在错误,致命错误!!!他其实完全有机会限制赵匡胤!!!

柴荣去世不到半年,赵匡胤就以契丹入侵为由,从后周枢密院骗得调兵权,统帅自己的兄弟们,篡夺大周。

我并不讨厌赵匡胤,因为史书、时人对他的评价很高,宋太祖也完成了中国的大部分统一。

但是,赵光义却指明一点,说后周宰相团队,如范质,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人出其右;但是他们,欠周世宗一死!

《宋史》:赵光义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但欠世宗一死,为可惜尔。

但我们亦不能苛求他们,因为,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命运选择!

在那个黑暗时代,要怪,就怪周世宗死太早吧。

三、假如周世宗不死,会不会收回幽云十六州?他会改变唐宋变革之际,中国北方的战略劣势吗?

我的回答,一定能。我相信,一定能。

柴荣是一个身先士卒的军事家、恰到好处的改革家、追求效率的政治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都对柴荣改革赞不绝口;春秋笔法的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更明确说柴荣不死,一定会收回幽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后期,后周柴荣的能力是不是被高估了?你怎么看?

(幽云十六州,让柴荣等无数北宋皇帝魂牵梦绕)

很难想象这是他们是以北宋大臣身份说出这番赞扬的!他们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的评价可不高,他们出生时,后周灭亡不过50、60年。

【涛说乱世史原创,您喜欢要点赞关注哦】

标签: 后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