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结论:康熙算不上千古一帝。
康熙的千古一帝只是近代满人的吹捧而成的而已,民众听到这个说法,大多数是经过电影电视剧的洗脑而成。
后金入关以后到现在,主体基本散落在中国的一线城市,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一线城市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都是全国最高的,也使得满族一举成为全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民族,整体算下来比汉族要高许多。所以民间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都有他们的存在,有不少还位至高管。有些经商和从政也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所以近年来从教科书的更改,到民间网络宣传全然与之前不一样,翻案之风盛行。电影、电视剧也大量歌颂满清的剧集。
其实稍微研究一下历史就可以得出结论,满清所有的皇帝记载都有很大的水分。因为清朝皇帝是负面记载是历朝历代最少的,可以说几乎没有,要知道这是很不合常理的,一个衣食住行外加说话都有人记载的皇帝,一生之中居然没有什么黑料,这可能吗?
出现一两个这样的皇帝那么还算正常,但整个清朝都是这样那还正常吗?
联想到清朝对舆论的把控和文字狱盛行,其实不难猜到,他们并不是没有黑料,而是被选择性的记录下来了而已,并且很有充分理由怀疑记载之时还进行过美化。
我们来说关于康熙的记载,先从史料看:
《清实录》记载,康熙二十一年春,康熙皇帝东巡吉林往返途中“共射殪(yì,杀、死)猛虎凡三十七只,其余官兵射猎獐狍野鹿及虎豹不计其数。”
康熙自己杀死猛虎37只。你们相信?那好在往下看。
《圣祖仁皇帝实录》“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朕曾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朕所以屡谕尔等者、以尔等年少、宜加勤学。凡事未有学而不能者。朕亦不过由学而能……”
这是康熙自己说的,一天之内射兔多少呢?是318只。
先不说兔子本身就比较机敏特别难找,就是可以找到,这个数字也很难完成呀!咱们按十小时不眠不休来算,318只就是平均每小时31.8只,合不到两分钟一只。而且这还是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一直有兔子出现的情况。
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
“十八日……兔较前几日又丰裕些,朕殪一百三十二只,大阿哥殪五十九只,三阿哥殪五十四只,八阿哥殪五十二只……朕等及围场众人所殪之数共二千六十一只。”
不知道这是不是澳大利亚自古就属于中国的有力证明,因为除了澳大利亚我想不到哪里的兔子还有这么密集。而且这几个阿哥也很争气,还很有默契,每人数量差不多,都是五十几只,从大到小,从高到底,顺序丝毫不乱,看来兔子们也很懂,知道自己该死于谁手。
再看一下字画:
康熙有很多字画流传于世,人们以为这都是他的亲笔字,所以一定文化水平很高,很符合圣明天子的形象,然而却想不到,这个都是作假来的。
1929年左右,陈寅恪被任命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委员,开始着手整理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等问题。进入故宫看过清廷一直没有对外开放过的深宫档案,得出的结论让人瞠目结舌,他发现康熙生前留下的大量文字还有朱批。然而这些文字却超过了他的想象,并对自己的学生艾天秩说道,在此之前他一直认为康熙博学多才,然而看见这些亲笔写下的汉文批示,却有一些受骗的感觉。他说,这些康熙亲笔,字如虫子爬,句则大多不通,错别字连篇,压根不可能出自一位有高度汉文化素养的人手笔。
看完朱批得出结论,康熙应该算是古代错别字最多的皇帝之一,例如朱批最普通的“知道了”,他写成“知道子”,“满洲”写成“满州”、“封疆大吏”写成“风疆大吏”,“皆无凭据”写成“皆无平据”,大部分错别字往往读音相近。
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上面的“避”字多了一横,杭州“花港观鱼”石碑,鱼的繁体从四点变成三点,可笑的是,总是有人给出各种理由,比如有人说康熙是因为不吉利才将避多加一画,有人说石碑上的鱼字,是因为康熙慈悲为怀,四点为火,三点为水,这些措辞听上去,比皇帝本人写了一个错别字更加可笑。
康熙一生写诗繁多、赠送臣下题字、名迹御笔什么的是不少,有的表现还很优秀,那是因为有御用文人代笔。甚至,大清宫内专门豢养着一批有文化的“高级太监”,形影不离专项处理此事。(见艾天秩《他对知识分子有深切的理解——忆先师陈寅恪》一文)
盛传康熙精通西学,为他千古一帝增添不少光辉,那么外国传教士又是对他怎么记载的呢:
据记载,康熙的西学水平其实很一般,而他营造自己精通西学的同时,也为全中国学习西学关上 了大门,因为有证据表明他不愿汉人学习到知识,以防止造出优于弓马骑射的武器,而使得满人不在占据武力方面的优势。
西方科学家白晋在他的传记作品《康熙帝传》中指出:“康熙皇帝在接受传授的天文学、几何学知识后,便指定白晋、张诚编写哲学书籍,然而书成之后康熙帝只是粗略地浏览了一遍逻辑便不再看了,转而学习西方医学。”
《张诚日记》:“(康熙)他告诫我们不要在我们所去的衙门里翻译任何关于我们的科学的东西,而只在我们自己家里去做。”
《张诚日记》:“勿使汉、蒙得之”
意大利人马国贤在他的回忆录《清廷十三年》中写道:“康熙帝认为自己是一个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个更好的数学家,然而他对于音乐一窍不通,对于数学的第一因也知之甚少,却被臣下奉承得欣喜若狂。”
比利时传教士,康熙科学启蒙老师南怀仁也曾经说过:“(康熙)他通过这件事(表现懂得科学知识多)……便在其周围的贵人面前,能夸示自己的学问而得意!”
而功绩上其实水分也很大,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西征葛尔丹看似很耀眼,其实不然。
擒鳌拜
我有篇文章专门思考了一下鳌拜的问题,那就是鳌拜只是他为了得到声望而做的牺牲品而已,因为鳌拜并无反心。
曹操对待汉献帝的做法大家都知道,那是全面架空了,皇帝什么的太监和宫女全都是自己安插的,皇帝本身谁都命令不了。汉献帝如果想弄一帮武士玩摔跤,曹操第一反应一定是“这个皇帝不能留了”,而汉献帝也不会蠢到去提这样的要求,因为很可能会自己直接被干掉。
而康熙这么做了,而且刚亲政不久的他还做的鳌拜一点消息都没有就直接进宫被他抓。鳌拜如果要反,不会蠢的皇帝身边一个人都不安插。
而且鳌拜被抓后手下居然没有乱,这也是不合常理的。鳌拜要反,手下肯定得有高级将领知情,只要知情就是死罪,鳌拜被抓他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包围皇宫,没有这么做,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所以,鳌拜死的很冤枉,征战一生被做了背景板而已。
平三藩
平三藩就不多说了,还得现查资料,就从记忆中跟大家讲一下吧。吴三桂起兵初期是节节胜利的,但刚刚起兵的同年就突然暴毙了。儿子吴世璠的才能跟吴三桂相比相差太多,不久就失败自杀。
耿精忠和尚可喜就更搞笑了,
耿精忠起兵后就蛇鼠两端,没多久就投降了。尚可喜这里是一心为满清主子效命,被自己的儿子尚之信软禁。吴三桂刚起兵时候,尚可喜父子抵御了吴三桂很长一段时间,大大分散了康熙的压力,尚可喜的势力将吴三桂、前期的耿精忠、台湾郑经等势力完全分散,使得他们不能联合起来一起攻打满清,这个时间可以说尚可喜为满清立下了大功。而后尚之信软禁尚可喜,起兵反清,但后来吴三桂已死,耿精忠投降,大势已去,自己也兵败被杀。
收台湾、西征噶尔丹
台湾是一直他就没打下来,后来出了汉奸施琅这才打赢。
西征噶尔丹也是水分巨大,准噶尔是什么时候被平定的呢?一直到乾隆时代。康熙打了几次没有平定,雍正出兵又被打败了,史称“辛亥败兵事”,而后一直到乾隆时代,当时准噶尔瘟疫加内乱这才平定。
标签: 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