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宫时,大清尚有4位太妃,其中包括同治皇帝遗孀三位,光绪皇帝遗孀一位。原本按照继承皇位先后顺序,这四位太妃应是溥仪的奶奶辈和妈妈辈,但因为溥仪曾被同时过继给同治和光绪,所以最后四位太妃也就都成了溥仪的妈妈辈,简称“四个妈”。
也正因此,四位太妃的最终去向问题,可以统一被归结到:溥仪的“妈妈们”去哪儿了。
溥仪在当上皇帝之前,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被过继给光绪为子,以此继承大清皇位。
按照清朝皇室的先例,溥仪就该叫光绪为皇阿玛,管他们的皇后叫皇额娘。于是,溥仪在这种先例之下,就有了两个爸爸(算上亲爹)和两个妈(隆裕太后和亲妈)。
裕隆刚当上皇太后,就赶上了大清国灭亡。作为皇帝的母亲,隆裕太后自然是要垂帘听政、自然是要签《退位诏书》、自然是要承受遗老遗少们的责骂。
大清国亡了的第二年,隆裕太后就在郁闷中去世。
如果严格遵照清朝皇室礼法,隆裕太后死了,那溥仪就算是没妈的孩子了。可溥仪赶上行情了呀!大清国的灭亡,可是中国古今未有之大变局,现在已经是共和时期了!过去的那一套,必然是要摒弃的。
于是呢,在袁世凯的提议下,应该给同光二帝的四位妃子加以封号什么的。按理说袁世凯不应该管这个闲事,毕竟这是人家的家务事!谁知道这四位太妃的家人怎么想的,也就是瞅着皇帝没什么权力了,才敢请求袁世凯出面管闲事。
袁世凯管闲事的直接后果,便是小皇帝溥仪又多了“四个妈”。(按照溥仪的话就是:本朝从来没有皇帝管妃叫额娘的。)这四个妈分别是:敬懿太妃、庄和太妃、荣惠太妃、端康太妃;其中只有端康太妃是光绪帝的妃子,其他三位全是同治帝的妃子。
这四个妈刚进宫的时候,受慈禧压迫;慈禧死了,又被隆裕太后打入冷宫;好不容易隆裕太后也死了,大清国却完蛋了。忽然之间失去了约束,四个老太太那还不得分个高下?可大家都是妃子,这高低贵贱该怎么分呢?
要不怎么说人人都喜欢年轻呢?因为年轻就是好啊!
隆裕太后去世之后,后宫群妃无首,四个太妃为了争太妃之首,也是拼尽了手段。最后,袁世凯指定端康太妃主持宫中,并取得了皇帝的最高抚养权;并对紫禁城里的一切闲杂人等吆五喝六,俨然把自己当成第三代慈禧老佛爷了!
端康太妃成了太妃之首,对她自己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儿。因为溥仪心里有什么邪火,总是冲着她发。也就仗着皇帝年幼无知且又逊位无权,端康太妃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终于有一次,这个老太妃把溥仪的亲妈给逼死了,这才引得溥仪大怒!
溥仪跑到端康太妃住的永和宫,把她给吼了一顿。要不怎么说人家年轻呢,这一顿吼虽说只是镇住了端康太妃,却把庄和太妃给吓的一病不起,最后愣是病死在床上。至此,宣统皇帝的五个额娘一个妈,已经死了一半了。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军阀冯玉祥突然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解散国会,并组织了自己的内阁。冯玉祥成了北京城的扛把子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把紫禁城的小朝廷移出宫禁,并严令他们“三个小时全部搬出去!”
这个时候的紫禁城,大家都在干嘛呢?溥仪皇帝业已完婚亲政,正在和皇后婉容吃着苹果唱着歌;端康太妃刚刚去世不到十天,前朝遗老们已经替她办完了丧事。偌大的紫禁城,如今只剩下三个主人了:溥仪和他的两个皇额娘。
听说要在三个小时内搬出去,溥仪急的跳了起来!匆匆忙忙收拾了一些财宝之后,便搬到亲爹的宅邸“北府”。
溥仪搬出去之后,并不意味着紫禁城已经空了;敬懿太妃和荣惠太妃还赖在宫里没走呢。若是别人,执行驱逐命令的鹿钟麟连拖带拽也就拉出去了。可是这两位年事已高,真要闹出个三长两短,自己也没办法向上级交代。
无奈之下,鹿钟麟只好将其他人都赶出来,留下两位太妃和几个贴身太监在宫里。鹿钟麟总是要执行上峰命令的,为了逼她们自己出宫,将紫禁城围起来,只许出不许进。两位老太太在扛了几天之后,实在饿得不行了,只好带着精挑细选的珍宝,方才晃悠悠地出来。
这两位老太太能从同治年间,一直活到民国时期,凭借的可不只是脾气好,而是心眼儿多!她们极善察言观色,对于危险有着敏锐的嗅觉。慈禧太后那么难伺候的主儿,她们俩都能应付,一个小小的鹿钟麟,完全不在话下。
冯玉祥下令驱逐皇帝出宫的时候,两位老太太就已经察觉出,他的动机并非是要赶尽杀绝、而是单纯的看不惯这个小朝廷。在这种情况下,两位太妃便尽可能多的盗取珍宝,以便出了紫禁城,自己的生活也能多一份保障。
敬懿太妃和荣惠太妃在搬出紫禁城之后,并没有离得太远,而是在交道口附近一个名叫麒麟碑胡同住下。溥仪虽然老大不乐意,毕竟这两位也是他的皇额娘,只要她们还健在,溥仪就得尽一天孝心:每个月给二位8000大洋生活费,并定期写信安慰。要知道,溥仪给自己亲爹尽孝,也才2400大洋,皇帝的老婆就是不一样!
麒麟碑胡同虽然不大,里面的宅邸却别有洞天。两位老太太手里有钱,又没有杂事叨扰,日子也是优哉游哉。就在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下,她们乐享天年,离宫几年后相继病逝。
自此,溥仪皇帝的妈妈们便也全部去了天堂了了。
标签: 宣统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