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相:民国“黄金十年”留给我们的反思(转载)

滴答历史 170 0

1928年,国民党政府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国际承认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政府宣布,根据孙中山革命理论的三步骤——军政、训政、宪政,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即转到经济建设为主。于是,从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正因为如此,这十年被国民党称为“黄金十年”。  

     民国时期的这个“黄金十年”,的确来之不易!事实上,这仍是动乱的十年:各地军阀,山头林立,武装割据,政令不通。前五年北伐、中原大战、九一八;后五年剿共、宁粤分裂、闽变,几乎天天都在打仗,军费支出占国家预算的四成左右!此外,需承担的前清遗留国债,又占到国家预算的1/3,建国经费仅只有全部收入的两成左右。

   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仅仅在1931~1936年间中国工业成长率平均高达9.3%,创下民国以来第一次经济奇迹。同时交通事业的发展尤为蓬勃,除电讯、邮政快速成长外,铁路修建达2万余公里,公路增开了8万多公里,民航空运在这十年间开辟了12条航线,长1万5千多公里。  

     十年建国首重教育,在这段时间里,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为了迎头赶上西方列强,政府对实用科学人才的培植更有时不我予的警惕和不遗余力的倡导,所以二十年代可以视为我国迈向现代科学研究扎根与发轫的重要时期。1934年老蒋发起“新生活运动”,教育本是百年大计,时值祸在眉睫的存亡之际,当局仍不忘道德深耕,可谓用心良苦。  

     在1931年至1937年间,小学生人数增长了86%,大学生人数增长了94%。在中国历史上,国家的货币第一次得到统一。  

     物质方面的变化也非常大,尤以城市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在许多大城市里,现代风格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密如织网的大道穿过人口稠密的地区,水电供应系统遍布在许多重要市区,一些中心地区的环境卫生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收音机和卷烟、电影和汽车、卡巴莱餐厅和西式服装的数量不断增长。正如一个美国观察小组在1935年所报道的那样:“中国在所有领域里,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十年前甚至是五年以前相比,现代化将给中国带来长达几个世纪的深远影响。”  

     但是,造就“黄金十年”的奇迹,主要是靠机制面粉业、纺织业、火柴业这三大行业以两位数的水平高速增长,而在当时对于国家强大更具重大作用的钢铁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并没有什么发展。实际上,当时中国处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占中国当时GDP很大比重的还是靠庞大农业人口所进行的农业和手工业,中国现代工业仅占GDP的一成左右。

     从1927年到1931年,中国的钢铁产量仅仅从43.7万吨增长到47.1万吨,机械制造业就更不用说,虽然江南造船厂早在北洋政府时期就为美国建造了4艘万吨级运输舰、1931年5月就在东北诞生了第一辆中国制造的汽车,然而此段时期中国的机械行业实际上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门重炮。

   此外,中国当时仅有的一点现代工业,主要还是掌握在外国资本手中,其中日资占有很大比重。据统计,在1936 年的全国工矿业(不含东北)中,外国资本高达78.4%, 国家资本和民族资本家资本仅分占5.4 %和 16.2%;七七事变前,关内29%的煤炭产量(英资为23%)、关内90%的铁矿矿、95%的现代化炼铁是在日本资本控制下的。而地区差别也更为明显,在1938年失去武汉之后,国统区钢产量仅为战前的3%,电力14%,水泥5%,化学1%,棉纱1%,面粉2%。

     其实所谓的“黄金十年”,仍是一个连年战乱的时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得不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地去当土匪、闹革命。蒋介石无法“安内”又岂能“攘外”?人民不拥护政府了,外敌就来入侵了!从而也就为日本侵华创造了有利时机。

      反观日本,虽然当时GDP远低于中国,但现代工业的比重高达八成,可以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大和”,生产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零式”战斗机。

  七七事变后,老蒋很快发表了坚持抗日的“庐山讲话”,中国民众奋起同御外辱,中国军人斗志顽强,如29军大刀队和血战上海四行的“八百壮士”就是明证,然而,手中只有汉阳造,如何能跟拥有大炮、坦克、飞机的日寇决战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唐朝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言犹在耳: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标签: 民国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