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本土化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念——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伯重(节选)
光明日报 2002年7月10日 王曦影
我国的社会科学体系是从西方引进的。对于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由于使用从西方借用来的理论模式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因此萦绕在他们心头而始终挥之不
去的,就是社会科学的本土化问题。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吸收国外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致力于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模式,致力于扩大中国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教授李伯重就是这样一位学者,作为一位社会经济史专家,他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将新一代中国学人的形象展现在国际学坛之上。
笔者对李伯重的采访是从我国著名的史学“五朵金花”中的一朵——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开始的。这个命题出现在上个世纪早期,研究者的目的是为了回答“如果没有外力的影响,中国
能否发展到资本主义”这一课题。但是,经过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个高峰后,时至今日,已很少有人再对它进行专门的研究。
这一令人注目的变化过程背后所体现的学术理念的
变化颇值得深思。
王:请问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过程中所体现的学术与现实的关系?
李:每一个学者都生活在现实中,对过去的理解会影响对现在的理解,对现在的理解也会影响对过去的理解。
西方有人说每过二十年就要重写一次历史,原因就是现实发生变化使得历
史学家的看法也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个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它之所以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近代中国人民饱受西方列强欺凌但不甘落于西方之后的民族心态(或称“情
结”),力图通过历史证明“你们有的,我们也有”;同时也因为中国的社会科学源自西方,而西方的社会科学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
但是,到了上个世纪八十
年代,中国出现了经济起飞,这个伟大的历史变化向社会经济史学者提出了新的问题,要求他们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对中国在前一个多世纪中的衰落和今日的经济奇迹的根源进行研
究。如果抱住旧的观念和模式不放,就很难解释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局面,更难以提出建设性意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在增
强。中国实现经济现代化完全可以走自己的路,而不一定要走别人走过的路。因此,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方面,发展观已经变得多元化。
这种现象是好的啊,本人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是进步的现象
一方面可以摧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利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制度,只有生产的集中,实现经营有一顶的规模才能使经济迈向一个新阶段
标签: 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