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巍论道:崇尚道家治国最牛与最差的皇帝

滴答历史 195 0

巫巍论道:崇尚道家治国最牛与最差的皇帝

道家治国理念是很牛的,道德经就是一部治国经典、管理学圣经。今天欧美国家小政府的无为而治理念就来自道家。

而在中国,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离不开道家思想的指导。而受到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影响很深的皇帝有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与宋徽宗。

今天就说一说史上最有戏剧性的唐太宗与宋徽宗,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崇道的风华绝代皇帝,但两人的命运截然不同,一个奠定了盛唐的基础,成功学典范,一个被掳掠而失国土,刷屏史册沦为笑柄屌丝。

汉、唐、宋、明都是我们为之自豪的时代,先贤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提起唐太宗会不自觉感到自豪,文韬武略,天下无双,说起宋徽宗就会无比悲怆,妻女被凌辱,国家被沦丧,他才情无双,却不适合做个皇帝。

唐太宗、宋徽宗都有一个名头,崇道帝王。 唐太宗是名君的象征,即使不是华夏的子民也会称呼他天可汗;宋徽宗是昏君的象征,他被金帝辱封为昏德公。

他们有很多相似点,他们都信奉道学,信任道士,提高道教地位,建设道观宫观,都以道为傲,唐太宗崇信的道士是魏征,魏征他不仅仅是一名宰相,也是一位道士。宋徽宗崇信的道士有很多,张虚白、王老志、林灵素、刘混康、王志铖、温太保,最让宋徽宗不堪回首的一次,是在金兵兵临城下的时候,他乱了阵脚,错点道士退敌。

郭京本来是宋禁军中的一名老兵油子。他自称身怀身怀道术,有“六甲法”,“使神役鬼”,有“移山倒海、撒豆成兵,隐形潜身”一类的术。

于是他就被任命去用他自称的道法去守城,穿着奇装异服,赶着各种牲口,吹吹打打,神乎其神看着吓人唬人,其实不堪一击,他号称可用六甲神兵为朝廷守城,后来金军识破伎俩,长驱直入,他的把戏揭穿了,不堪一击,溃不成军,丢人现眼,死的很难看,吹牛吹破了皮,唾沫星子淹死到史书里,南宋史书《三朝北盟会编》记载:“二十五日丙辰,郭京以兵出宣化门,败绩,金人登城京师失守。” 后就是靖康之耻,是华夏的帝王第一次被异族俘虏,宋徽宗高高在上的皇帝,被脱了上衣,脖子上绑上绳子,扮演羊,咩咩叫,他的皇后和公主们,沦为金国贵族的玩物,被强奸与折磨,千名贵族宗女凌辱死伤过半,这些血泪史彻底让中国人高傲的文化气节钻到了墙角旮旯,彻底没有了面子,屈辱到了极致。

为什么都是信奉道学的皇帝,结局是天壤之别呢?他们都崇道,看起来相同,本质上却有区别;虽说他们都名义说上崇道,然而宋徽宗崇的是术,唐太宗崇的是道。一个是迷信,一个是智慧。

​唐太宗以尊祖崇道国策,运用道的思想治国平天下。他学道家智慧与思想治国,注重道家修身养性。

其年号为“贞观”——易经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故年号贞观,期望以正道治天下。史书称之为治世,盛唐由此掀开了华丽的篇章。

有唐伊始,帝王自称老子后裔,立庙加封,唐太宗采用道家学说作为兴国方针,任用魏征等名道士, 知人善用、广开言路;之后, 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亲自为《老子》作注。

唐太宗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唐太宗崇道,是崇的大道之本。

​宋徽宗崇道,自封“教主道君皇帝”。宋代帝王对道教情有独钟,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把《老子》列为太学必修教材。

宋徽宗崇信的道士有很多,从登基开始,就有人引《周易》中的“丰亨,王假之”、“有大而能兼必豫”,说宋徽宗治世一定是太平盛世,还出现了“黄河清”、“禽产凤凰”、“牛生麒麟”等大量“祥瑞”,更有不少自称身怀道术的道士进言称宋徽宗是上的神仙,到最后宋徽宗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昊天上帝元子,为大霄帝君。

面对洪灾,宋徽宗想让自称道术非凡的林灵素去以术退水,术法高人林灵素还没去城门就被役夫袭击,宋徽宗这时才知道这位道士早就惹得天怒人怨。

宋徽宗崇道,是崇的大道之末,他不修身,浪费奢靡,宠信小人,朝纲败坏。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明兴衰。

如果唐太宗跟宋徽宗一样,崇尚的不是道,而是术,我们压根看不到一个盛唐。

唐太宗与宋徽宗的对比,其实就是道与术的对比,道术道术,道为本,术为末,有道无术,术自衍生,有术无道,术亦无用。

国崇道术,国破家亡,国崇大道,国家兴旺。

具体到修行之人身上,修道为了追寻术还是道,就是最根本的分别,也决定了修道之人的格局。

在没有了解道家思想的前提下,一味的追寻术,去追求术,可能短时间内带来利益,给人带来的多是祸事,少有福事。

我们可以看到有多少打着道教名义的算命、测卦、辟谷、修炼、符咒、神功培训班,就是以术为名义而吸引人,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这些人,目的是术,而不是道。

虽然道教有山、医、命、卜、相五术,但五术只是为用,是道教的表达方式,但不是道教的根本。根本在于通过道术传达的济世利人、慈悲度世的道教思想,术应该用来帮助世人。

道教的道术、科仪、音乐、服饰、宫观等等都传承了道教的形式,需要我们精心保护、努力发扬。

世人看不到道家智慧与气象,只看到旁枝末节,就如同宋徽宗一样,失去了道,只有术,只有外壳,别人看到的也只能是外壳。

其实,我们需要精心维护道观,传承道教的形式,但更应该注重传承道的精神,要活化道文化,不要让游客只是来此一游看看道观与道士,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文化血脉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唐太宗,也有一个宋徽宗。

道、术都有承载的必要,脱离道的术,是无源之水,必定不能长久甚至枯竭;没有术的道,只需要用泉清流就可以让道润泽心田。

道家思想与道教组织,如同人的肉体和灵魂一样,灵魂与肉体都不可或缺,道教形式是肉体,道家思想就是灵魂;没有了灵魂,再华丽的外壳都是行尸走肉;伟大的灵魂,哪怕肉体死亡了,其灵魂永存,思想永远传承。

道教如果因为简单的传承术而承载,必定会与宋徽宗一样,成为行尸走肉。

道教只有重视思想内核,传承真正的文化,才能让道教绵长发展;当然,传承思想需要具体的组织形式,落到尘世中来,那就是道教组织。

宋徽宗崇道而亡国,非道之过,非国之错,乃人之因。

应该从唐太宗与宋徽宗的不同遭遇中认知自我,承担起自己的时代责任,或许我们个人是渺小的,但是我们的民族注定是伟大的。

鲁迅说: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着道教的根。我们几百代的祖先里面,昏乱的人,定然不少:有讲道学的儒生,也有讲阴阳五行的道士,有静坐炼丹的仙人,也有打脸打把子的戏子。所以我们现在虽想好好做“人”,难保血管里的昏乱分子不来作怪,我们也不由自主,一变而为研究丹田脸谱人物。

在当时的鲁迅笔下,道士的讲阴阳五行,与仙人的炼丹实验,都属于昏乱之列,必须加以清除。儒家与道家的书自然更是其本源所在,乃是助成昏乱的物事。一派道教与道教中的思想,全无是处,决应扫荡,大约便是他此时的心态。

为什么鲁迅对于道教为根的中华文化要加以贬斥呢?就是因为太多人没有用好道教的思想与方法,也就是舍本逐末,盲目追求术而不求真道。

今天,我们学道可以治国理政,也可以修身齐家,可以有大唐盛世的理想,也可以才华横溢,学的道术结合必成大器。

标签: 道家经典著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