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隐诛”曾一度流行在贵族阶层之中。或秘密处决、或政治暗杀,遭受迫害的高级官员,大多都是非正常死亡,但仍以美名传世。
这是因为:两汉时期的世家贵族,极为重视名声、家风。即便有罪不可恕之人触犯法律,朝廷也会为其留个脸面,一来,可以表示朝廷的宽宏大量,二来,豪门世家也不会触底反弹。
曹魏手下第一谋士荀彧,便遭曹操“隐诛”而死。荀彧出身颍川荀氏,不仅自己名满天下,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当荀彧坚持拥戴汉室之时,曹操也只能派人送去一个空食盒,暗示荀彧应当自杀,荀氏便可安然无恙。
同理,张绣的离奇之死,亦是如此。
张绣与曹操的矛盾,由来已久。当然,却并非是两人的立场不同,而是杀子之仇不可不报。
早在建安二年(196年),曹操南征宛城,张绣不敌,只好率众投降。可不久之后,张绣又突然反水,导致曹操长子曹昂、侄曹安民、爱将典韦均陨落在此战之中。
按现在的主流说法:张绣之所以反叛,主要是因为曹操看上了后者之婶邹氏,强行将其纳为妾室。张绣不甘受辱,遂在贾诩的建议之下,策划了这场叛乱。
可在笔者看来:在女性地位低下的汉末三国,一个连名字都不曾拥有的妾室,显然不足以让张绣下定如此决心。当然,曹操这种不地道的行为,的确是导致张绣反叛的原因之一,但绝非是主要因素。
按照裴注《傅子》所说:
“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绣闻之,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
其实,这种说法是最为可靠的。张绣手下有一猛将,名为胡车儿,曹操爱其勇猛之姿,遂对其大为赏赐。只不过,此举引起了张绣的不安。
胡车儿,并非人名,实则是一支胡人卫队的统称。他们来自于西凉,凭借董卓的关系效力于各级军官。
张绣之势力,尽来自于他的叔叔张济。而张济,又是董卓麾下仅次于李傕、郭汜的第三大军阀。如此一位西凉大人,自然不缺胡人护卫。
只不过,胡人风评向来不佳,类似于“雇佣兵”,属于给钱就做的那种。按《三国志·董卓传》所记载:
“辅以为皆叛,乃取金宝,独与素所厚攴胡赤儿等五六人相随,逾城北渡河,赤儿等利其金宝,斩首送长安。”
与张绣一样,同为西凉大人的牛辅(董卓女婿),曾携带大量珠宝出逃。半路上,其亲卫胡赤儿见财起意,杀死牛辅,扬长而去。
类似者,还有身为董卓亲卫的吕布,同样杀死了自己的旧主,然后取而代之。
有此二人惨案在前,深知胡车儿秉性的张绣,自然坐立不安。他在害怕,害怕自己在睡梦中便被胡车儿砍掉了脑袋。
恐怕,曹操自己也没想到,自己随手收买了一下胡车儿,张绣的反应会如此之激烈。
宛城一战后,长子、爱将战死,曹老板被狠狠上了一课,就此把这件事记在了心中。尽管,曹操后来又攻打过几次张绣,但因为老巢有乱,他不得不率军回防许都,暂时放弃宛城。
到建安五年(200年)左右,曹操与袁绍的大战一触即发。正当曹操头疼后方的孙策、张绣等人时,一个超级利好的消息来了:张绣率众投降。
张绣,一介武夫,如何敢在此时投降?其背后之人,正是贾诩。按《三国志·贾诩传》:
“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贾诩的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一方面,曹操与袁绍对峙,张绣投降,无疑是为其雪中送炭;另一方面,曹操标榜自己“求贤若渴”,倘若他接纳仇人张绣,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
果不其然,张绣在投降曹操之后,受到了曹操的高度重视。后者拉着他的手面向主将,还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绣的女儿。
按《三国志·张绣传》记载:“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从破袁谭於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
在官渡之战、南皮之战中,张绣屡立战功,不仅升为破羌将军,更被曹操增加了两千多户。陈寿在这里,也特意强调了张绣的封赏多的超乎寻常:“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
而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张绣就算立功再多,也不至于得到如此优厚。曹操此举,分明就是有捧杀之意,心中已经打定主意:要为长子、爱将报仇。
说到这,很多人以为报仇的人是曹丕。因为《魏略》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
说起来,曹丕当年也亲自经历了那一战。当时他才十岁,靠着一匹马儿才勉强逃出生天。话虽如此,曹丕此时还未有实际官职,充其量,只是见到张绣得势,心中不满之下的一种“吐槽”和“发泄”罢了。
既然张绣之死与曹丕无关,那他是怎么死的呢?
在《三国志》中,陈寿只是一笔带过,大概意思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从征柳城,还未抵达战场,便离奇而死。
要知道,武将纵横战场,必有文职跟随。或是监军、或是都督,要记录下将领的一言一行。
更何况,张绣还是一位高级将领,在朝中举重若轻。这么一位“大人物”的离奇死亡,朝野上下难道无一人过问?
显然,张绣在随军期间,便已经被曹操“隐诛”了。笔者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几个细节可证一二。
其一:对于张绣的死,贾诩忽然变得静默无言。
张绣死后,贾诩逐渐隐于朝堂,“退无私交”,除了偶尔与曹丕接触,便很少参与朝堂政事;
其二:张绣后人接连“倒霉”。
其子张泉、女婿曹均,都受到无端牵连而死。这在曹魏政权之中,是比较少见的。
建安二年(197年),张绣叛曹操;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隐诛”张绣。可见曹操并非真正绕过了张绣,毕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有意思的是,张绣之子张泉,本安稳无虞,但因为被诬告与魏讽谋反有关,曹丕竟然查也不查,便将其置于死地。
父子二人“秋后算账”的本领,可谓如出一辙。
参考文献:《三国志》
标签: 张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