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员尹昌隆是什么人?他为何敢公然批评建文帝

滴答历史 29 0

每当一提起尹昌隆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驾崩,传位于朱标之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是一位勤政的帝王,他在世时,对朱允炆要求较高。朱允炆每天天不亮就要到朱元璋身旁侍立,学习政务。然而,当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逐渐变得慵懒,有时候太阳都出来了,朱允炆还没来到朝堂上。大臣们看在眼里,却无人敢说什么。

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尹昌隆的大臣,给朱允炆上了一道奏疏。

《明史·列传第五十》记载:

昌隆疏谏曰:“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故能庶绩咸熙,天下乂安……今乃即于晏安,日上数刻,犹未临朝……非社稷福也。”

尹昌隆的意思是说:高皇帝(朱元璋)每天鸡叫的时候就起床,天不亮就上朝,太阳没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见百官了,所以才能天下繁荣,百姓安宁。陛下(建文帝)你继承大业,太阳出来之后还没上朝,这样下去,并非社稷之福。

建文帝被尹昌隆这么一说,面红耳赤,良久才说:“你说得对,朕确实做得不够好。”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性格粗暴,洪武一朝,很少有人敢当面向朱元璋提建议。这种习惯也被延续下来,到了建文帝登基,大臣们明知道建文帝做得不好,也很少有人敢第一个站出来。尹昌隆是何许人也?他敢公然批评建文帝,可见胆子不小。

尹昌隆,字彦谦,江西泰和人。洪武三十年的“榜眼”,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脾气耿直。当年,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来改任监察御史。因为他性格刚直,又担任御史,所以才敢对建文帝提出谏言。

建文帝虽然表面上性格敦厚,实际上并不喜欢尹昌隆。两个月后,明朝发生地震,尹昌隆以“地震”为由,再一次给建文帝提建议,惹恼了建文帝,建文帝一怒之下,把尹昌隆贬到福宁任知县,一年后才调回京城。等尹昌隆回到京城后,“靖难之役”早已打响。

建文帝身边的宠臣,如齐泰、黄子澄等人都是主战派,在这帮主战派的建议下,建文帝先后派遣耿炳文、李景隆率大军北上。

“靖难之役”虽然是藩王造反,但说白了还是皇室内部矛盾。尹昌隆看到因为皇室矛盾而导致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他十分不忍。尹昌隆回家写了一道奏折,内容简略为:

“今日之事,而北来奏章有周公辅成王之语,不若罢兵息战,许其入朝……”

尹昌隆的意思是:燕王朱棣不是要学周公辅佐自己的侄子周成王吗?陛下(建文帝)不如准了他这个建议,双方罢兵,让他入朝辅佐你。这样,百姓能免于战乱,何乐而不为呢?

不得不说,尹昌隆的这个奏折不仅大胆,而且很“天真”,建文帝作为皇帝,面对藩王造反,已经不能忍。如果真允许朱棣入京辅佐自己,那岂不是引狼入室。

所以,当朝廷高层收到尹昌隆的这份奏折后,为了不惹建文帝生气,就没把这个奏折交到建文帝的御桌上。

接下来,建文帝的战略方式屡次出现错误,李景隆更是不堪大用,朱棣逐渐掌控了局势。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方孝孺、齐泰等一批建文帝旧臣被诛杀。朱棣登基后,为了彻底肃清建文余党,命人写了一份“奸臣”名单,然后派人名单上的人及其家人一一问斩,很不幸,尹昌隆的名字也在这份名单上。

尹昌隆身为朝廷小吏,被朱棣派人抓捕,连审问都没有,全家都要被执行死刑。尹昌隆惊惧万分,临死前,尹昌隆想起了3年前的那份奏折。《明史纪事本末·十六》记载:

将就刑,当陛下大呼:“臣曾上奏劝以位让陛下,奏牍尚存,可覆案也!”

也就是说,在尹昌隆将要被斩时,尹昌隆对着朱棣大喊:“我曾经劝建文帝把皇位让给陛下(朱棣),奏折还在皇宫里存着,你要不信,可以派人去查一下。”

朱棣一听,竟有此事。连忙派人去查,果然查到这份奏折。朱棣拿着奏折对尹昌隆说:“若建文帝听了你的建议,我又何必从北平打到南京呢?”于是,朱棣下旨:释放尹昌隆全家,升任尹昌隆为左春坊左中允,派他到北平辅佐世子朱高炽(后来的明仁宗)。

就这样,尹昌隆用一道奏折,不仅救了全家性命,把本来在“奸臣”名单中的自己,就变成了大忠臣,还被升官辅佐未来的皇帝。

在永乐年间,尹昌隆几次被朱棣重用,只可惜尹昌隆性格太过耿直,得罪了吏部尚书吕震,后来被吕震陷害,全家被杀。直到吕震死后,尹昌隆才得以昭雪。

从历史角度来看,尹昌隆是一位敢说真话、敢提真建议、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员。但从封建政治的角度来说,尹昌隆当年提的那个建议,不可能会被建文帝采纳。尹昌隆能够在永乐时期得到重用,和那一道“天真”的奏折,有着很大关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