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秦国有卸磨杀驴的传统,这不是符历史事实的。从秦孝公到秦始皇,其间的名臣名将何其多也,基本上是得以善终。秦国正是待人不薄,才会有那么多人不远千里前来投奔,才造成秦国人才鼎盛之局。
题主所列举的商鞅、白起、吕不韦诸人,只能说是例外。
商鞅虽然是个对秦国有大功之人,但是他是个不受喜欢的人。贵族也不喜欢他,百姓也不喜欢他,就没看到哪个人喜欢他,除了秦孝公。
赵良曾经对商鞅说:“五羖大夫百里奚执政时,没有车马随众,从不操持兵器,夏天时不张伞,劳累了也不坐车。他死的时候,秦国上下无论男女老幼都为他流泪,小孩子也不唱歌,连舂米的人也不吆喝。这就是他的德行。而您呢?当年您能见到秦王,是靠宠臣景监的推荐,当了秦相之后,用严刑峻法来残害百姓,对太子师傅施刑,这不明摆着累积怨恨与祸患么?您不断地树立自己的权威,老百姓几乎只知道您而不知道君主,这不是教化之道。可是您还不满足,还依靠旁门左道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自称寡人,用新的法度来压制秦国贵族。”
变法固然让秦国强大,但人民生活得不自由,法网严密,个体成为国家机器里的小螺丝钉。商鞅不仅得罪民众,也得罪太子党,这是他后来被杀的主要原因,凡事都有因果的。
白起之死,是因为他三番五次拒绝为秦国出战。作为一名战将与臣子,对君主的命令置之不理,这是他被杀的原因。在战国时代,人员的流动是比较频繁的,今天你为秦国效力,明天为别的国家效力,这是非常常见的。当时白起对秦王那么拒不服从的态度,完全可能投奔别的国家,那将是秦国的灾难。这是白起被杀的原因。
至于吕不韦,其实秦王政并没有要杀他。
吕不韦对嫪毐之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直到嫪毐叛乱后的第二年,秦王嬴政才罢免他的相位。免职后的吕不韦并没有受到惩罚,他出居河南,倒也衣食无忧,生活逍遥。他虽失去宰相头衔,各国宾客使节仍络绎不绝前来拜访,奉为神明。
嬴政本能察觉到威胁,他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以严厉的语气说:“君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享十万户食邑。君与秦王有何亲属关系?却号称仲父。”
这一封信,给吕不韦的政治生涯划上句号。免相后的吕不韦太高调了,引起秦王的严重不满,于是乎河南封地被悉数收回,全家流放蜀地。秦王嬴政仍然给吕不韦留条生路,只是吕不韦的生命原本为政治而生,如今一无所有,他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他没有动身前往蜀地,而是选择了自杀,饮鸩而死。
以上三人的死,都有一定的内在原因,并非完全归咎于秦廷诛杀有功。事实上,绝大多数功臣都是得以善终的,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就算秦始皇的残暴,也没有诛杀屠戮功臣的现象,他没杀过哪个功臣。
在战国时代,秦国不拘一格用人才,只要你有才,不论你的背景,不论你的出身,不论你的过去,量才录用,一视同仁。正因为如此,商鞅、张仪、范雎、李斯等人才纷纷从奔秦,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才能。至于后来李斯被杀,是死于赵高之手,是权力斗争下的牺牲品。
标签: 李斯为什么要杀吕不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