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的故事,最早记录与《三五历纪》中,而《三五历纪》是三国时代吴国人徐整所著,自此“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算是正式流传了下来。那么在三国之前呢?古人对“天地形成”又有什么认知呢?《三五历纪》中盘古的故事——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这其中出现的“一、三、五、七、九”在易学中被称为“阳之数”,可见作者也是汲取了《周易》中的道理,创造了盘古的故事。
可以很明确的看到,在最初盘古的故事中,盘古是没有斧子的,纯是靠自身的增长,将天和地撑开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少儿神话故事中出现了“盘古巨斧”呢?
“巨斧”出现在明朝,明朝周游《开辟衍绎》中破天荒的给盘古一把斧子,一个凿子:
合闭已久,若不得开,却得一个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执斧,犹如剖瓜相似,辟为两半。上半渐高为天,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祥云;下半渐低为地.亦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石泥。那么疑问就来了,盘古是如何被孕育出来的,为什么盘古出生身边正好有一把斧子呢?
对于这一个疑问,如果强行解释,穿凿附会的话,今天来讲一个关于“浑沌之死”的成语故事。
浑沌之死《庄子·应帝王》中最后一段话是这么写的: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在这篇道家文章中,讲述洪荒世纪中,有南海大帝明教“倏”,北海大帝名叫“忽”,中央之帝名“浑沌”,倏和忽见浑沌奇特,便想仿造人的七窍为其凿了七窍,不想浑沌死了。文章的本意是告诉世人,人应该顺应天道,不应加入过多的主观思想。
这个故事和明朝盘古的传说一联想,似乎有那么一点关联,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盘古是人形出身,而身边正好有斧子和凿子。
如果浑沌是盘古前身的话,“倏忽”两位岂不是和盘古同时期的大神,又或者早于盘古。
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盘古是最古老的神,众神、众生、众兽之首,天地都是因盘古而生,盘古开天辟地的精神传承至今,延续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这才是神话故事带给华夏子孙的宝贵财富。
标签: 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