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阁与大学士?

滴答历史 93 0

内阁与大学士是明清两代的内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办事机构,内阁中的大学士

地位类似前代的宰相。

明朝初期,朱元璋撤销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洪武十五年( 1382),朱元璋置华盖殿、英武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选用一些翰林院的学士、侍读、编修等官员入值,协助皇帝处理书奏,以及根据皇帝的意图草拟诏书、敕诰。

永乐年间,解缙、杨荣等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因其在大内殿阁办事而称“内阁”,内阁正式设立。内阁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办事机构。明仁宗以后,内阁权位渐高。宣德时,大学士杨荣、杨士奇、杨溥等兼领尚书,并称“三杨”,权势较大。明中叶以后,由于政治腐败,皇帝“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由内阁代替皇帝草拟诏命、敕诘,六部尚书凡事须请示内阁大学士,而且“朝位班次,倶列六部之上”。

内阁大学士有多人,其中一人为首领,称“首辅”。首辅更是位极人臣,一切

朝政归其调度,俨然成为实际的宰相。此后,内阁地位进一步提高。嘉靖时把持朝纲20年的严嵩和万历时主持改革的张居正,都是明后期影响很大的内阁首辅。清代的内阁制度沿袭明朝,并有所取舍。

  顺治十五年(1658),清廷裁撤内三院为内阁,设立殿阁大学士4人,协办大学士2人,均是满汉各半,其职务为“参赞机务,表率百僚”。内阁下设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诘敕房等机构。具体职责是:替皇帝起草诏命、批答奏章,主持大典仪式等。与明代比较,清代内阁制度比较正规、比较完备,但实权远比明代为小。

标签: 唐朝十八大学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