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统年间课本,记载了古人每日两餐的生活习惯

滴答历史 168 0

每日三餐的历史,只有100多年

清宣统年间课本,记载了古人每日两餐的生活习惯

清宣统年间课本,记载了古人每日两餐的生活习惯

课本记载每日两餐的历史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还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哩慌”,说的都是食物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每日要食三餐,早中晚缺一不可,不仅要吃饱,还十分注重食物的营养健康。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古时的人们每日仅吃两顿饭,每日三餐的历史,也仅仅100多年。这在近日发现的清宣统年间课本里有明确记载。

课本记载清代人每日两餐

11月28日,记者走进位于城区医圣祠街的皇粮国税博物馆,看到这本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学部图书局印行的初等小学堂国文课本。课本是皇粮国税博物馆近日从唐河一农家征集得来的,其中第三十九课的题目是《食物》。课文开篇就点明那时的民众“每日两餐”,然后对每餐的食物分别进行介绍,让小学生了解关于食物的基本常识。

课文用文言文记述,语言浅显易懂,断句以空格隔断。内容为:“每日两餐,有饭有肴。饭,或以米为之,或以面为之;肴,或以鱼肉为之,或以蔬菜为之。食物不同,皆有养生之益。”

课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使用两个页码来介绍每日两餐及食物种类。第一页以文字进行介绍,第二页以插图直观表述。文中插图描绘出当时民众日常食用食物的种类,包括饼、馒头、馄饨、粽子、挂面、切面、饺子等。肴则分为鱼肉类和蔬菜类。

据皇粮国税博物馆馆长谢总喆介绍,古人为了普及食物知识,经常在蒙学课本中以自然常识或杂字形式进行教育。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清末杂字课本及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版的初等小学堂常识课本中,皆详细介绍了当时民众种植食用的瓜果蔬菜及豆类等。

每日三餐的历史仅百余年

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每日三餐”这个生活习惯的历史并不长,仅100多年。在此之前,国人一直是每日两餐。谢总喆告诉记者,据《周礼》《论语集注》等文献记载,从商朝开始,人们逐渐形成了每日两餐的生活习惯。汉朝时出现了“加餐”,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在全社会推广。唐朝人吃饭也是每日两餐,不管是富贵人家还是贫穷人家。宋朝的经济十分繁荣,取消了宵禁制度,百姓的夜生活逐步丰富起来,可以出来逛夜市,大街上卖小吃的很多。就是从宋朝开始,民间出现了吃夜宵的习惯,类似每日三餐。元明清三朝都沿用了每日两餐模式。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清朝被迫打开了国门,西洋文化开始东进,其中就包括西方的每日三餐饮食习惯。

谢总喆说,古人每日只食两餐,与当时日常作息和物资不丰裕都有关。在古代,民众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就是说,人们起床和休息的时间,和太阳的升降规律差不多。一般来说,人们8时许出门下地劳作,晚上7时差不多就休息了,两餐制能够满足日常生活营养需要。而且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辛苦耕作,为的就是养家糊口。但古时生产力低下,加之灾害丛生,粮食产量极低,除去缴纳皇粮国税外,所剩余部分仅能维持口粮所需,为了节省,选择一天吃两顿饭就在情理之中了。而对于一些富贵之家,他们的食物不缺,每日两餐外还有零食补充,没有必要食用第三餐。

古人进餐时间与今天不同

古人进餐的时间跟今人不同。谢总喆介绍说,自商朝起,人们两餐中第一餐在每天的上午7至9时进食,称为“大食”;第二餐则在下午的3至5时,称为“小食”。清代皇家也是“两餐”制,即“早膳”“晚膳”两顿饭。但清代皇家的两餐与秦汉时的两餐在时间安排上有较大差异,早膳一般在卯正以后(早晨六七时后),晚膳多在午、未两个时辰之间(中午12时至午后14时)。其实,清朝皇帝的餐食是“明二暗四”,在早膳和晚膳这两顿正餐之外,还有“早点”和“晚点”两道副餐,这也是区别于一般民众之处。

自周朝起至清朝末期,每日两餐延续了3000多年。自近代开始,人们的劳动时间大大增加,之前一天两顿饭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补充体力的需要,每日三餐慢慢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如今物资充裕,一些人营养过剩,为了减肥一天只吃两餐,他们或许一边减肥,一边还在因为少吃一顿而担忧自己的身体,而从古人的饮食习惯来看,只要营养摄入均衡,每日两餐应该是无碍的。

标签: 清朝和唐朝哪个朝代能吃到玉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