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怎样和大学生涯规划结?

滴答历史 100 0

  诸葛亮在《戒子书》中告诫儿子诸葛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其实是将对自我的要求重新提出给儿子。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确立远大的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后来"淡泊"、"宁静"就成为箴言世代相传,诸葛亮在战乱频仍岁月,如果没有这种淡泊之心,宁静追求很难想像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潜心学问。

  正是有了这种超然境界。诸葛亮躬耕陇亩十年之久,这种毅力和心态,一般人就很难企及。

而立志高远则是诸葛亮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前提,躬耕陇亩之时,“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乐毅各自得遇明主,成就了旷世伟业,因此成为诸葛追求的目标。一个孤苦无依的少年,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才可能在日后龙翔九天,成就伟业。

  诸葛亮曾评价徐庶三人说“仕进可至刺史郡守”而惟独不说自己,其实其意很明显,从中可见诸葛亮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虽在小隐,未尝须臾忘天下事焉”从诸葛亮>>中可以看到他对志向的注重,“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这段话也从反面说明缺乏"志向"的严重后果。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魏略》中说“(孟)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这种眼光的高明和长远让人佩服,“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诗也表现出伟大人物开阔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四海为家,志在四方,报效社会的人生追求。

因此说诸葛亮能取得后来的成就与其远大的志向,淡泊宁静的心境密不可分。对今天的青年而言,同样需要甚至更为需要宁静的心境和和淡泊高远的胸怀眼界。

  因为同样面临学习进步的任务,而社会虽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社会转型期人心浮躁日益明显,所以提倡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是必要之举。人们在惊呼没有诺贝尔奖的时候,在遗憾缺少大师的时候,哪里会想到人心浮躁、功利盛行对于学术而言是盛宴还是葬礼?因此作为当代青年有义务坚守社会的净土、捍卫学术的尊严,保持宁静的心境,以求学问的长进,以务文化的传承。

标签: 诸葛亮诫子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