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能力全面,为何多次北伐没有取胜,主席:他犯了三个错误

滴答历史 125 0

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是一个实力与名气集于一身的人物,他能力全面,既会处理政务,又会带兵打仗,而且还能发展经济,是一个全面型人才。蜀汉有诸葛亮,无疑是一大荣幸,正如刘备所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能力全面,为何多次北伐没有取胜,主席:他犯了三个错误

古往今来,诸葛亮既是忠臣的代表,也是能臣的代表,是各个王朝统治者们拿出来标榜的对象。汉末三国时期,无论是雄主刘备还是能力平庸的刘禅,父子二人均信任诸葛亮,一个让他主管后方,一个让他总领国家内政。

论政治和经济能力,诸葛亮属于独一档,论军事能力,整个三国时期能与他一比的恐怕只有司马懿了。

司马懿此生仅有的败仗,还是诸葛亮给的,卤城之战,诸葛亮大胜司马懿。此前不管是征讨公孙渊,还是镇压反叛的王陵,还是击退东吴大将朱然,司马懿都轻轻松松,主动出击,唯独面对诸葛恪的时候,司马懿唯唯诺诺,被动防守。

诸葛亮能力全面,为何多次北伐没有取胜,主席:他犯了三个错误

不可否认,诸葛亮能力全面,没有明显弱点,是一个全能型人才。可即便如此,诸葛亮执政时期,他多次率军北伐,想要完成先帝刘备“统一天下,振兴汉室”的愿望,可最终都失败了。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于建兴十二年在上方谷病故,年仅54岁,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世学习。可我们想想,诸葛亮多次北伐为何都不成功,有些时候甚至即将大功告成,最终依旧功亏一篑,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诸葛亮多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我们的毛主席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作为世界上一流的军事家,战略家,毛主席的观点可以说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他认为诸葛亮的失败大致有三点原因。

管理体制存在问题‍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的人,往自己身上挑担子,施加压力。蜀汉人才相比吴国和魏国的确匮乏了一些,但也没必要什么事情都由诸葛亮一人管理,这明显是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个巨大问题。

诸葛亮能力全面,为何多次北伐没有取胜,主席:他犯了三个错误

蜀汉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军,如魏延、姜维、王平等,他们都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有着较为丰富的作战经验,完全可以率领一支部队出征,亲临一线指挥。

北伐时期,诸葛亮已经接近五十岁的高龄了,这样的年龄在古代算高寿了,已经是一个老者,在精力方面远不如年轻人,更适合坐镇后方,做一些大的指挥和统战协调,而不是前往一线指挥部队,去干预将军们打仗。

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基本不去前线指挥作战的,而是在后方做统筹工作,在大的战略方针,战略目标上下达指令,由下一级的将领去完成。解放战争时期,中央五大书记集体决策,领导前线统帅打仗的效果非常好,这样既能培养一线人才,军中主帅又能轻松许多。

诸葛亮能力全面,为何多次北伐没有取胜,主席:他犯了三个错误

诸葛亮本人没有分清主次的问题,什么事情都要去管一管,这样做的效果短期内没什么问题,一旦这样长期下去,很容易事倍功半,自己累不说,下属们也得不到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在管理体制问题上,毛主席做得就非常好,自己做统筹工作,让下属自由发挥,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再加上军中一些相应的制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人存在失误‍古往今来,因为用人失误导致战争失败的例子太多了,战国时期,纸上谈兵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赵括葬送了强大的赵军。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打了魏军一个出其不意,效果非常好,一度占据了战场主动,只要守住街亭,能够切断曹魏和陇西之间的联系,可使魏国丧失大片土地。

派什么人去守街亭?诸葛亮考虑后没有选择经验丰富的魏延和王平等人,而是选择了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马谡才华横溢,再加上又在诸葛亮身边多年,二人私底下关系还不错,诸葛亮选马谡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如果马谡赢下来,有助于提升他在军中的威望。

诸葛亮能力全面,为何多次北伐没有取胜,主席:他犯了三个错误

可诸葛亮在看人方面与刘备还是有些差距的,早期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虽然表面答应,可并没有放在心上。街亭一战,马谡自作主张,被魏将张郃击败,蜀军局势瞬间被逆转。

更让诸葛亮感到失望的是,马谡战败后居然选择逃跑,无奈,为严肃军纪,马谡被斩杀,诸葛亮本人也自贬三级,向刘禅请罪。在用人方面,诸葛亮存在着一些失误,特别在关键时刻,不应该让从未上过前线战场的马谡上阵,这无疑是拿胜利在开玩笑。

诸葛亮能力全面,为何多次北伐没有取胜,主席:他犯了三个错误

相比之下,主席的用人思路就很明确了,除了用人不疑外,更多的还是让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同志挑担子,带带新同志,让新同志得到成长,学习到经验,将来也成了老同志。

军事思想的错误‍毛主席是军事家,他尤其喜欢看一些打仗的古代案例。主席虽然没有读过正规的军事学校,但他的军事和战略思想是独一档的,整个新中国开国元勋中,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诸葛亮能力全面,为何多次北伐没有取胜,主席:他犯了三个错误

主席指出诸葛亮在军事上犯了一个大的失误——分兵。《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了这样的战略构想:

实际上,根据现实情况而言,这样的说法很难实现,违背了军事常理,其思想上存在着严重错误。蜀国原本就是三国中最弱的,又要兵分三路,这无疑是非常不现实的。如果蜀国兵分三路,后勤补给的压力非常大,古代押运粮草消耗又极高,在整体弱势的情况下,分兵出击无疑是大忌。

在冷兵器时代,攻城略地的难度比如今难太多了,碰上一个易守难攻的关隘,能以几百人之力抵挡数万人的大军,如北伐期间,魏将郝昭镇守陈仓,成功抵御了诸葛亮的多次进攻。

诸葛亮能力全面,为何多次北伐没有取胜,主席:他犯了三个错误

主席用兵讲究集中优势兵力先消灭其一点,积小胜为大胜,力量壮大后与敌决战,取得全面的胜利,这一点与诸葛亮的用兵思路相违背。历史证明,主席带领力量薄弱的红军最终战胜了强敌,成功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结语

主席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通过诸葛亮的失败,归纳了他失败的一些原因,然后吸取教训,避免自己会同样踩坑。

当然,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个能力出众的人,北伐的失败责任与诸葛亮本人的关系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还是蜀国国力太弱,最高领导刘禅缺乏雄才大略,诸葛亮身边缺乏得力帮手。

诸葛亮所做的事情,只能是倾尽全力,把自己能做到的,想到的都做了。

如今的我们距离诸葛亮的那个时代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了,不能拿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古人的事情,而是通过历史,让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从中得到了一个什么结论和教训,这才是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

主席对《三国演义》是非常喜欢的,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包括行军打仗的套路和兵法。主席能力强大之处是他不仅能够灵活运用古代打仗的兵法,而且还能够根据现有条件和环境,自创一些实用的战术,运用到实际战场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标签: 诸葛亮北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