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滴答历史 258 0

三国小人物志0067: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说起孟获这个名字,但凡是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典故——七擒孟获。

应该说,“七擒孟获”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攻心战”的典范故事。一方面大大凸显了蜀汉主帅诸葛亮,在战场谋略上的神机妙算;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其仁义仁德,以及循循善诱的耐心之处。

至于这个典故里面的另一位主角孟获,自然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诸葛亮光辉形象的衬托者。给后世留下了“愚钝少智,有勇无谋,屡教不改”等负面印象……最终在连续第七次被诸葛亮擒获以后,他终于心服口服,从此率领南蛮部落真正服输,不再与蜀汉为敌……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然而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真实的孟获,其事迹和性格特点,并没有像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滑稽鲜明。他身为南中蛮夷首领,在当地享有声望是真;举兵反叛蜀汉,并被诸葛亮击败俘虏后释放的事迹也是真。但是其过程却相当平淡,并没有如大家印象中那样精彩。

而且,孟获在被俘降服以后,还跟随诸葛亮回到成都,并在蜀汉朝中为官。之后还竭尽其所能,为蜀汉帝国的内部安定和北伐中原,而作出过相当的贡献。

今天,我们就从真实的史书记录入手,来好好考证一下孟获这个人物。探明他在历史上的真实经历轨迹,尤其是那些在罗贯中笔下被隐藏,未能在《三国演义》小说中被展示出来的故事。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首先,在陈寿所著最权威的三国史书《三国志》中,并未提及孟获这个人物。只是在《蜀书-诸葛亮传》,以及《蜀书-马谡传》中,大致说到了在刘备去世以后,南中蛮族叛乱,然后蜀汉派兵平叛的简略经过。

倒是在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以及《襄阳记》、《华阳国志》等地方史料中,有一些关于孟获这位南蛮首领的记录文字。

(《汉晋春秋》记载:建兴三年,亮在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

(《华阳国志-卷四》记载:定元部曲杀雍闿及士庶等,孟获代闿为主。亮既斩定元,而马忠破牂柯,李恢败于南中。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由此也可见,后世有些历史考证者,对于孟获这个人物是否存在的疑问和争议,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正史《三国志》未记载,仅记载于非正史史料和地方史料)。

当然笔者认为,孟获这个人物还是存在的。只是他的真实身份,是否如演义小说上所写,是南蛮少数民族(彝族)人的首领,并统领南中的各大部落呢?

其实,这一点是一直都有争议的。因为根据蜀地的史书记载,“孟”姓原本就是南中一代的汉族大姓。尽管在历史上,少数民族首领被赐汉姓者历代都有,但是这很明显也无法作为,孟获就是少数民族首领的铁证。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事实上,从孟获之后的一些表现行径来看,他更像是孟姓汉族人,在南迁之后,逐渐被当地少数民族所感染,而有了一些“南蛮化”的特征。

一方面,他的家族原本是益州汉人,有一些文化,也掌握着在当时的南中蛮族人看来,较为精良的农业工具,而且也拥有相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他又能和南蛮民族打成一片,在语言行径等方面颇为蛮化……

再加上孟获本身身强力壮,为人豪爽,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南中一代的部族联盟领袖。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搞清楚了孟获的本来身份,我们就来继续探讨一下,孟获为什么会发动叛乱,并与蜀汉帝国为敌的原因。

应该说,自从蜀汉王朝建国开始,南中地区的叛乱和平息,就一直没有消停过。这点自然是和南中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天气气候,以及聚居族群等方面,都是有很大关系的。

从今天的地理行政划分来看,当年的南中地界,大致包括现在的贵州、云南、以及四川西南部等地……试想即便到了今天,这些地方都是著名的南方少数民族聚集区,就更遑论是在近2000年前的三国时代?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是的,南中地区就是在古代人口中,所谓的“不服教化”之“蛮荒之地”。这些地方居住的,全是些尚未被中原儒家文化所侵染,还保留着原始部落奴隶制的山林野民。他们不通外界,消息闭塞,心中也几乎没有关于“朝廷”和“皇帝”的概念。中原王朝的统治力量,也很难能将手伸到这里来。

据史料记载,南中地区第一次出现在中原朝廷的行政规划上,是在东汉初年。当时的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将南中地区的地方军队击败后,东汉政府便在此设置五郡,并任命汉人大族管理。从此,南中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归于了中央政府控制,也一直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叛乱。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然而,南中地区山高林密,天气又炎热潮湿,毒虫野兽奇多,环境恶劣。所以一直以来,历届东汉政府对其控制力都有限。尤其是到了东汉末年,皇帝逐年式微,宦官和外戚两党在朝堂上,为了权力和利益打得不可开交,导致朝政混乱,更是没有什么精力去关注,南中这种偏远地方的事情。

再到了董卓霸京,天下大乱之时。对南中的管理责任,基本上已经归于了蜀中益州的地方长官。而先后据蜀的刘焉刘璋父子,又基本对南中之事不闻不问(刘焉想着出蜀称帝,刘璋忙着平息内部矛盾)。这时候的南中,基本上已经成为一个半独立王国,虽尚有汉郡之名,却再无汉郡之实。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直到刘备入蜀,并鸠占鹊巢赶走刘璋,称霸益州以后,才重新重视起对汉中地区的统治。他想让南中成为蜀汉的大后方,所以以汉代的“郡县制”为基础,对于南中各地,进行起因地制宜的各项行政改革。

然而,既然是改革,那就会涉及到原有体制的打破,和新体制的建立,也必然会影响和损害到,当地某些人的利益。尽管刘备的改革也进行得不算太激进,而且身边还有诸葛亮这种政治大牛在辅佐,但是却依然免不了,会引起南中地方相当一部分人的不满……

更可怕的是,刘备的蜀汉帝国先天不足,立国不稳。刚定都蜀郡,并进位称王,便遇到了来自北方曹魏和东边孙权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尽管刘备使尽了浑身解数,在公安和汉中两地不断调兵打仗,也才只是勉勉强强拿下了阳平关,顶住了曹操的大军压进。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与此同时,刘备为了减轻汉中一线的压力,命令驻守南郡的关羽率兵北上,主动进攻樊城。又不可避免地令东部一线的防守出现空档,最终被吕蒙陆逊等人抓住机会偷袭,最终失掉了自己的起家之地——荆州。

接着,刘备又发动了夷陵之战,试图从东吴手中抢回刚刚丢失的荆州。却不想又在狭窄的山道中,遭遇了陆逊的“火烧连营”之计……一路惨败退回白帝以后,很快就在忧愤交加中溘然辞世。将蜀汉这个刚刚称帝建国的烂摊子,甩手给了刘禅和诸葛亮……

随着刘备的驾崩,先前由他主持,在南中地界的各项改革措施,自然是行进到一半便中断,由此带来了南中各色人等的更加不满。再加上孙权又在一旁煽风点火,不断以刘璋父子为工具,刺激南中各部落造反,以达到进一步削弱蜀汉的目的……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果然,南中豪族雍闿(雍齿的后代)举兵造反,杀了蜀汉在当地所任命的太守正昂,并且在江东孙权的支持下,自称为“永昌太守”(雍齿也曾反刘邦,看来反骨这个东西真的可以遗传)。

(《三国志-蜀书-刘璋传》记载:璋卒,南中豪率雍闿据益郡反,附於吴。权复以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界首)

而孟获等当地的部族统领,也在孙权等人的煽动之下,跟随着雍闿一起起兵反了水……

面的对着蜀汉后院的起火,以及愈演愈烈的南中割据叛乱,身为托孤大臣,蜀汉丞相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应对的呢?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并没有立即出兵平叛,而是在军事上采取守势,并辅以政治上的怀柔政策。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这,无疑也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因为他知道,原本就根基不牢,而且新丧帝王的蜀汉,而今最重要的应该是先安内政,并恢复生产。将原本因为东征北讨,而贫瘠下来的国力尽快复原,才能应对得了内外两方面的挑战。

于是,诸葛亮先是派人结好孙权,令南中反叛的外部政治支持力量减弱;再逐步平定蜀汉朝堂,让所有的军政权力,都慢慢集中到他一个人身上来……而且他也明白,雍闿等人的军政统御能力,其实并不足为惧,根本无法做到对南中各部落的团结。但要是兴兵讨伐,却反而会令他们同仇敌忾,拧成一股绳。

与其如此,还不如紧守城池,让雍闿等人无从下口。到时候他们自己就会因为内部的意见不统一,而自行四分五裂。再出兵平叛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果然,等到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的时候,诸葛亮认为时机已成熟,于是立刻率领精兵出征,五月渡泸,并连续击败叛军。原本看起来声势浩大的雍闿,就如同被扎破的气球一样,势力急剧萎缩,身边也众叛亲离,很快便被他的部将高定所杀……

不过,虽然兵不血刃干掉了叛乱的根源,但已经被煽动起来的南中各部落,却依然需要想办法安顿和安抚。就如同参军马谡所献上的建议一样,此战应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预期纯粹靠武力解决,还不如文以武辅,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平叛效果。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是的,马谡和诸葛亮都觉得,这些南蛮的部落们虽然眼光有限,不通教化,但毕竟也算是蜀汉的子民。只要能够想办法收其忠心,那不但南中之乱不平而息,还能够让他们成为蜀汉的大后方和兵源基地,可谓是一举两得……

于是,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诸葛亮就继续率军与南中叛军作战。这次他的对手,就是在雍闿死后,被南蛮众部落们推为头领的孟获……

关于这一战,是否和《三国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一样精彩纷呈,甚至还留下了“七擒七纵”的典故之说呢?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其实,根据史料记载分析,所谓的诸葛亮抓住了孟获七次,并七次将其放回的事迹,是几乎不可能的。《三国志》记载,蜀汉的南征平叛,开始于建兴三年的春天,而且整个出兵-打仗-安民-回师的过程,才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班师回到成都是同年秋天)。

试想就这么顶多7、8个月的时间,在古代的交通道路条件下,光是行军走路,在南中那种人迹罕至的地方,走遍七个地方也是不太可能的。更何况要在七个地点安营扎寨,列阵打仗,甚至还要俘虏敌方的首领?

所以说,所谓的“七擒七纵”,只是一种大概的说法。尽管在部分史料上,确实提到过这个所谓的七擒七纵。但是这里的这个“七”字,代表的仅是一个约数,只能证明诸葛亮的各路大军,在不同的战场上和孟获的部队作战。

(《资治通鉴》记载: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而所谓的“擒”和“纵”呢?这其实也就是诸葛亮和马谡等人,所定下的战略指导思想。他们一方面指挥军队战胜南蛮人马,此谓“擒”;另一方面,他们又绝不滥杀无辜,善待俘虏的同时,也并不追击因失败而溃逃的敌人,此为“纵”……

试想南中各族原本就人心不稳,大多是抱着起哄看热闹的态度在打仗。而今见蜀军如神兵天降,不但战力卓绝,而且纪律严明,还在战场上处处留情,完全是一副“王者之师”的威仪。于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就趁此机会脱离了叛乱,开始两不相帮,甚至是直接投效到了诸葛亮那边。

而随着蜀军各路战线的继续推进,孟获本人也在盘东一代的大败中,当了诸葛亮的俘虏。之后等待他的命运,又会是什么样呢?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和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一样,诸葛亮赦免了孟获等人反叛的罪行,还从此一反两汉以来的委官统治制度,遣兵屯守作监视威慑的政策。他对南中既不用派人,也不留兵,完全是给予南中部落们,最大的自治权。唯一的条件,就是要求他们至少在名义上遵从蜀汉为正统,并按时纳贡等……

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战略眼光,是完全正确的。南蛮部落的头领们,一个个都对诸葛亮的慷慨政策俯首跪谢,从此也表示对蜀汉政府从此心服口服,不再发动叛乱。并将自己部落的珍贵财物,如金银、丹药、耕牛、战马等,捐献给了给诸葛亮,以作为蜀汉国资之用。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至于孟获本人呢?他的后续故事,其实和演义小说上所描写的不同。他并不是作为诸葛亮所任命的“南中首领”,从此永镇南中;而是带着自己的家眷,和诸葛亮一起回到了成都,并且担任了“御史中丞”的官位……

(《华阳国志》记载:获御史中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

不得不说,这才是诸葛亮在整个南征行动中,最为高明的地方。仅仅只是用一个看起来比较高的官位,就笼络住了整个南蛮部落的心,而且从此还将孟获留于朝中,在充当人质的同时,还利用他在南中的声望,做了不少的事情。

是的,史书上并未记载,孟获在蜀汉朝堂上,具体为官的经历。不过从后面发生的一些故事来看,孟获这个“御史中丞”的官位,并没有白当。在之后的好几年中,他可谓是凭借一己之力,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给予了北伐带兵在外的诸葛亮,以相当的支持……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孟获具体做了哪些事情呢?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在蜀汉大兵北上,国内兵力空虚的时候,南蛮部落均未再有过大规模的造反行动。相反,他们所不断的朝贡,还充实了蜀汉的国库,为北伐中原提供了所需要的大量物资和粮草。

不仅如此,后世人都知道,蜀汉有一支极其擅长山地作战的超级特种部队——无当飞军。这支飞军的兵源来源,便是南中那些蛮夷民族。他们自幼生活在高山密林之间,常年为了生存与野生猛兽搏斗,自然是练就了一身强劲的筋骨,善于翻山越岭,且擅长弓弩和毒箭。

所以,在需要跋山涉水的北伐战役中,无疑是最能够发挥这些山野猎民天生优势的作战场景。于是诸葛亮经常将这支部队,用在需要奇兵突袭的场景。在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还趁此机会抽空了相当一部分,南中地区的青壮年……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试想,大部分适龄人士都被抽调走,南中地区剩下来的多是老孺妇女。就算是再有反叛之心,又哪来可用之兵源呢?不仅如此,这支部队的养兵成本,也并不算高。因为诸葛亮巧妙地让当地的富户豪强,以及部落首领等,来承担无当飞军的军费……此等以夷制夷,且一箭双雕的手段,简直可谓绝妙……

不过,这中间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南中的豪强富户们,难道都心甘情愿地掏空家财,白白付出自己的金钱物资,用来养着自己部落的子弟,并让他们去组成飞军,去为蜀汉流血作战?

这其中的过程,自然不会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简单。想让这些南中部落首领甘愿付出,同时将人和钱都送到诸葛亮帐下,自然不是一点手段都不用,就能够做到的。这个时候,孟获这位曾经的“大统领”,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就相当关键了……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具体的做法,又是怎么样的呢?

第一步,自然是诸葛亮将孟获带回成都,以皇帝的名义给他封了一个并不算小的官,以此给南中首领们作出了表率,让他们明白在蜀汉的统治之下,上升渠道是透明的。就算是他们南中地区的人,只要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也一样能得到提拔和晋升。

接着,诸葛亮又不像以往东汉时期一样,派驻官员人马,用以上压下的手段,来管束和镇压他们。反而是让他们就地自治,甚至是慷慨授予了他们各种官位爵位……

当然,这些官位和爵位,可都不是白授予的。自然是需要这些被封官拜爵的人们,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那就是派出他们部落的子弟,组成飞军,并承担起这支军队的粮饷,为所谓“兴复汉室”的大业,而出一份力。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最后,诸葛亮也没有让孟获闲着,而是让他专门去负责,整合南中进贡物资,并整编南蛮兵源的工作。一方面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充当起蜀汉朝廷和南中各部之间的牵线人;另一方面也以此显示,在财务上的公正透明,让南中富户豪强们所摊派过来的钱粮,都真正用在“飞军”的建设上,而绝无徇私之处……

看得出,孟获在诸葛亮的布局里,其实是一个“带头者”+“安抚使”+“监督人”的角色。在他的表率和稳压作用之下,南中地区就真的成为了,蜀汉帝国的稳定大后方。从此不再叛乱不说,还在军资和兵源上,都一直支持着蜀汉的北伐。至少在诸葛亮在世之时,他们都没有再发生过任何的叛乱……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写到这里,我们也算是大概理清了,孟获这个人物的来龙去脉。和《三国演义》里面那个被屡败屡战,屡教不改,甚至显得有些滑稽诙谐的角色相比,历史上真实的孟获,其实人生轨迹要低调许多,更没有那些在战场上绘声绘色的败绩。

而且,并没有祝融夫人、朵思大王、兀突骨、阿会喃、孟优……这些在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孟获起兵与诸葛亮作战的过程,其实也非常平淡,几乎是一触即溃就当了俘虏,并没有所谓的被抓住七次,又放了七次……

在被诸葛亮大度赦免以后,孟获也成为了蜀汉的重臣。他感怀于诸葛亮的不杀之恩,不仅从内到外都降服于蜀汉朝廷,而且在之后的为官经历中,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替蜀汉帝国处理各种南中事务,并为诸葛亮之后北伐中原的行动,助了一把力……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不仅如此,我们知道在蜀汉立国期间,也是南中地域开化,民族文化交流,且走向共同融合的进步期。这其中功劳最大的,自然是诸葛亮对于南中的正确民族政策,以及兴建水利、推行农耕、修筑道路等治理举措。

而孟获,作为南中部落们在蜀汉朝廷中的代表,也作为诸葛亮在南中事务上的副手。他在这方面发挥出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也就是说,孟获也算得上是,中国古代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PS:孟获的生卒年,史书上并未记载,只能大致推断,他应该是逝世于蜀汉延熙初年(公元239年左右)。因为据史料记载,在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南中汉嘉地区发生了蛮夷叛乱。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孟获的去世,导致蜀汉朝堂上一时真空,没有了能妥善处理南中事务的“稳压器”……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而今的南中地区,依然有着关于孟获的历史遗迹,如祠庙、石像等。尤其是在四川攀西地区的西昌县,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五显庙等地,均设像祭祀。当地民间所供奉的“五显埴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也有孟获的画像,俗称为“扫坛蛮王”……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标签: 诸葛亮事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