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几乎处于神化状态,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有勇有谋、运筹帷幄,还可以借天时地利人和并且呼风唤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很相似,都是作者通过一个角色来表达文化思想的引子,掌握作者的深刻意图,理解更多的思想智慧。
忠诚的代表
《三国演义》一共一百二十回,书中近半文字都涉及诸葛亮,仅诸葛亮个人描写就有三十多回,本书虽人物颇多,但是对于诸葛亮的人物描写却特别多,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诸葛亮,一个始终如一的忠臣代表。
诸葛亮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忠诚,忠心君主、忠心国家,忠君体现在诸葛亮对刘备的追随上,诸葛亮的代表作《隆中对》,其中体现最多的便是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多年来始终如一、不离不弃,体现出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刘备善待诸葛亮,三顾茅庐才将其请出山,诸葛亮亦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刘备死后,他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把自己的一生贡献在国事上,北伐之前还特意的嘱托刘禅要处理好国事。《出师表》一文中把蜀国的治理之道和臣子的任用描写得非常详细,并一直劝诫刘禅不要妄自菲薄,做事一定要依法依理而行、内外统一,希望可以壮大蜀汉,完成刘备的遗愿,不论发生什么事,诸葛亮始终坚持的都是最初跟随刘备的初心,一心匡扶汉室,诸葛亮之所以肯出山帮助刘备,笔者认为他有一个目标匡扶汉室, 而且一辈子都为这个目标而奔走,为了完成匡扶汉室的愿望,他一生竭尽全力、视死如归,诸葛亮一直都把自己的生死放在蜀国的安危之后,为蜀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刘备在世的时候,不管发生任何事,诸葛亮都一直伴他左右,为其出谋划策;刘备死后又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一直把匡复汉室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而坚持,即便是最后病逝于五丈原,他也是死在了战场上,为自己的目标而牺牲,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他几次北上伐魏,诸葛亮的忠心被世人所看到,为世人所敬佩。
后人们也写出特别多关于诸葛亮的诗句,其中很多都描写了他的忠诚,比如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获得了世人的敬仰和尊重,诸葛亮是忠诚的代名词,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得出神入化,“火烧赤壁”一战中,因为蜀国的军力较弱,必须和东吴合力攻打曹操,虽然是两国合力,但是所有的战争谋略都是由诸葛亮完成的,吴蜀两国虽然人数较少,但是诸葛亮运用自己的战争谋略,把人员分配处理得非常得当,最后获得了“赤壁之战” 的胜利,巩固了蜀国的实力,可以说此次战役对刘备建国非常重要,另外,“空城计”也是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
阴平战役当中,蜀国的军队大部分都被魏延牵制住,城中兵力空缺,此时,司马懿兵临城下,又由于诸葛亮的谋略,不敢擅自闯人,却看到了诸葛亮气定神闲地在城墙上弹琴饮茶,这才有了后人所说的空城计,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三足鼎立之一 ,很大原因都来自于诸葛亮的智慧谋略,诸葛亮善于洞察人心,满腹经纶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政治战争当中,还体现在文学写作当中,比如《隆中对》《出师表》中表现的稳操胜券;新野之战首次出战便打败曹操;在赤壁之战当中,联合吴国力量共同抵抗曹军。
在一次次战争中获得胜利,巧占荆州、智取西川,定都汉中、攻守得当,向南征战七次生擒孟获;向北伐军六次出入祁山,一生都在为蜀国的胜利而努力,直至病死于五丈原,诸葛亮在每一时间段的成功与失败,都能体现出他果断英明的决策和智慧,正是因为诸葛亮的智慧,蜀国才从一个小国,慢慢变得强大,成为三足鼎立之一,《三国演义》中写到的草船借箭也好,空城计也罢,都是为了体现诸葛亮的军事政治才能,体现诸葛亮过人的聪明才智,诸葛亮善于“借”,借天时、借地利、借人和,如果说司马懿是才高八斗,那诸葛亮肯定是更胜一筹。
后人眼中的诸葛亮
虽然诸葛亮已经逝世一千多年,但是历朝历代的忠勇之士都感怀他的胸怀大志、心念国家、体贴民情,在后世中,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由于所处的环境和角度的不同,自然评价也不相同,有推崇诸葛亮的思想,也有贬低者,但是总的来说,诸葛亮的形象在人们心中都是正面的,也许在程度上有高有低,但是基本都是对诸葛亮的认可,人们之所以推崇诸葛亮,都是被他身上高尚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诸葛亮为了实现君主的统一大业,一辈子呕心沥血,将生死置之度外,正是他超越常人的智慧、救济世人的才华、忠君忠国的诚心、以死报国的情怀被世人所赞扬,才让他成为屹立不倒衰的形象。
后人把诸葛亮的一生归纳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相当恰当了,诸葛亮的忠诚让人动容,智慧让人惊叹,勇义让人敬佩,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很立体,不仅描写了他对于国家和君主的诚信,还有非凡的智慧和不惧生死的勇气,展现出诸葛亮满怀激情的一生,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许多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是中华民族优秀人物代表,他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标签: 诸葛亮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