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的是智慧的化身吗

滴答历史 96 0

  人今说之诸葛亮:千古悲风五丈原

【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查看本频道留言】 【有错你来纠】 【论坛】

作者:袁永君

  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而且还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鞠躬报国的典范。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位贤与能浑然一体的偶像身上,也并非没有人生败笔可寻,比如他的连年北伐。

  诸葛亮自27岁隆中决策走出卧龙岗,全面主持刘汉集团27年,其中在最后8年中,他工作的重心就是北伐曹魏,先后五度出兵,直至公元234年征战途中病逝五丈原。

  尽管《三国演义》对“六出祁山”不吝笔墨予以描绘、褒赞,但无情的事实告诉我们,诸葛亮的北伐行动一无所获,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其实,诸葛亮北伐注定是不能成功的。

  主观方面,诸葛亮天才地设计了立足荆州、西图巴蜀的战略蓝图,蜀汉才能以最弱的力量,周旋于吴魏之间,鼎足之势方成。

  但诸葛亮仍不能算是一位成功的军事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诸葛亮并没有像曹操那样成功地指挥过官渡之战,为统一中原奠定坚实基础,也没有像周瑜那样指挥赤壁之战,一举促成了政治格局的确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更主要是表现在攻城掠地的局部战争上,他可以神机妙算玩弄对手于股掌之中,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需要政治家的大局观大智慧及纵横韬略,军事大对决的实质是政治大对决。

  从这个角度考察,诸葛亮似有目不视睫或顾此失彼之嫌。

  客观方面,当时曹魏版图数倍于蜀国,兵多将广国力强大,政权也非常稳固,而蜀国在三国中最为弱小,地势封闭,又连年烽火人心思定,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医疗战争创伤,富国强民。如若穿过穷山恶水的蜀道,强行以弱小之师与精壮之旅正面作战,大获全胜的概率几乎为零。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诸葛亮力排众议一意孤行,“不伐中原死不休”呢?作为杰出的知识分子,又时时处在“旷世奇才”的赞誉声中,于是把名垂青史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甚至为此付出多大代价也在所不惜。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如此,诸葛亮也难以免俗,一统江山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使得他未能做出正确选择,屡败仍屡战;报恩思维对诸葛亮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受先帝托孤”死而后已,认为成功与否是一回事,做与未做又是一回事,因而数次贸然行动;过于自信及对后来的人没有信心,也促使诸葛亮主张趁自己还健在的时候早打大打,解决统一问题。

  其实一国兴一国亡,个人的去留又怎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北伐“后果很严重”:“蜀兵数出,国弱民疲”,“劳军扰民,内外交困”,“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本来疲弱的蜀国局势更危,诸葛亮死后不久,蜀汉也就灭亡了。纵有经天纬地才,无奈一切东流水,这可能是做人最大的痛苦。

  当病榻上的诸葛亮感到五丈原秋风刺骨,想到五伐曹魏无寸尺之功,同时自己的身体又像蜡炬成尘一样慢慢消耗殆尽,其心情可想而知,即令今人也不免洒上一掬感怀之泪!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及对其本人过高的评价,当时及稍后的人也是颇有非议的。《蜀记》:“士大夫共论诸葛亮,多讥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

  ”张俨《默记》说:“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崔浩《典论》:“亮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守穷崎岖之地,而以为萧曹亚匹,不亦过乎?”

  虽然如此,诸葛亮还是成为了后世人们心目中丞相的楷模。

  历朝历代丞相无数,但一提到丞相,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诸葛亮,这是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及后世民间艺人的渲染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出笼有关系的,此外,老百姓对“清官政治”的渴望也是一重要因素。

  在封建社会里,除了少数几任皇帝尚能励精图治外,其余大多属荒淫、昏庸、暴虐、无能者,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或可成为皇帝与臣民之间的调节器。

  遇到了好的皇帝、丞相,老百姓便能吃上几顿饱饭,遇上了不好的皇帝、丞相,老百姓就要卖儿鬻女,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在这样的误打误撞中运行了偌多年。屈指细数,贾似道、李林甫、严嵩、蔡京辈

  竟如过江之鲫,长期生活在这些人霸主鞭下的老百姓,渴望良相出现。

  诸葛亮毕竟曾让蜀中“连年大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死后又有“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的清廉形象,自然让劳苦大众念念不忘。杜工部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一个“寻”字,就是社情民意的无声体现!

是神的化身,既然老师出这个题,就说明答案不是死的,你是怎么看的就怎么写

我看过《三国演义》前部分,但是我不认为诸葛亮 是非常有智慧的人,当然他也有一定的智慧。我看过他为刘备实施他的智慧和才干,但是我发现他有一种超能力,当有人要害他的时候,特别是曹操,他立刻就有预感,曹操要害他,然后就想办法逃走了。另外他还会施点巫术,比如为周瑜打败曹操的军队,之后他也预感到周瑜要害他,就逃走了。

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是有知识,有才干,有抱负的人,象诸葛亮他有点自负,刘备三顾茅屋去请他也挺不容易的,有点自命清高的感觉。

《三国演义》是一本人人都读着懂的小说。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起源于,是后人造出来的,不可否认,诸葛亮有一定的智慧,也有他的过人之处,但绝不是先知先觉,也不是大智大慧,要不然,统一三国的,应是诸葛亮等人,而不是曹操.

标签: 向诸葛亮借智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