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对于三国历史的过度演绎中,有一类衍生文化是很难被忽视的,那就是绰号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很多三国时期的知名谋士和武将都被冠以了或者有迹可循、或者查无实据的另类解读。代表人物有“冢虎”司马懿、“鬼才”郭嘉、“毒士”贾诩等等,可谓是数不胜数。当然这种略微带一些中二色彩的评价可以说更富有趣味性和传播度,但实际上却跟史实大相径庭,诚然东汉文化里非常流行品评人物,但也的确没有到这种能够随便起几个奇葩的外号来赞扬一些人的程度。不过也不都是如此,有两个知名谋士在真实历史上,也的确有着非常拉风且为人所熟知的外号,其中一个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卧龙”蜀汉丞相诸葛亮,另外一个则是我们同样非常了解却也时常为其感到惋惜的谋士“凤雏”庞统。
一,荆襄豪门
庞统字士元,出身于襄阳豪族庞氏,一个比较有趣的点是《三国演义》记载庞统颜值非常低,丑的令人发指。但如果结合到真实历史会发现这根本解释不通,原因很简单,东汉末年品评人物的风潮里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人的相貌和学识要综合起来看。比如曹操这种颜值不是很高的人,最开始去找到人物评论家许劭的时候,许劭最开始是不太愿意给曹操一个答复的。同样的道理,如果庞统真的如此丑陋,那么坚持“相由心生”的东汉文化圈绝不可能后来给他一个“凤雏”的赞誉。因此庞统应该仅仅是相貌平庸而已,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说他“少时朴钝”,也就是看上去很憨厚,所以周围的人都不怎么重视他,直到他二十岁时认识了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在于庞统交谈后认为他才能卓著,绝对不是外表看起来那么普通,自此庞统的名气才开始逐渐流传,而“凤雏”的外号则是后来他的叔叔庞德公为他所命名。
有了这层关系,庞统开始正式出仕,最开始庞统也走了叔叔和伯乐司马徽的老路,以品评人物而名扬天下,而且庞统所品评的人物往往都比这些人物实际上的才能要高一些,这让周围的人很不解。庞统回答,给了这些来找自己作评价的人自信,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变得更加优秀,现在刚好是天下大乱的时代,给别人的善意越多,变得优秀的人越多,那么时代就会慢慢地好起来,也算是尽自己的一点点力。这跟《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个庞统又完全不一样,那个庞统性格偏狭,性情执拗,而这里看到的则是一个与人为善且待人和气的庞统,孰真孰假,当然也是后来人自己判断了。
二,出仕刘备
其实最开始的庞统并没有把第一目标投向刘备,他原本打算前去投奔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可好巧不巧,周瑜因病去世。结果在周瑜手下待了没多久的庞统只得去给周瑜送丧,尽管在江东接触了大量本地豪族,但实际上庞统也始终没有被孙权所重用。当然更有可能的是出身荆州名门的庞统对于孙权来说始终都是一个外人,而此时庞统的才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展示,没有能够入得了孙权的发言。于是乎一直以来跟庞统关系不错的鲁肃便推荐庞统前往刘备之处,庞统没办法只能去碰碰运气,而刘备最开始也没有把庞统放在眼里,让他去做了一个县令,庞统感到心灰意冷,索性也不处理政务最终被免职。多亏了诸葛亮向刘备说明了庞统的能力,刘备才亲自跟庞统交流,结果不聊不知道,聊起来才发现庞统真的是个一流的人才,刘备大喜,任命庞统成了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同掌握军事大权。
此后便是庞统真正展示出才能的高光时刻,公元211年,刘璋派人前往荆南联络刘备,请求刘备带兵进入川蜀帮助自己对抗张鲁。庞统面对这个时机,大力劝说刘备放弃狭隘的道德,积极前往川蜀伺机夺取刘璋的领地以对抗曹操。他对刘备说,身处乱世就应该有觉悟,大义是剿除曹操匡扶汉室,那么这就需要稳固的根据地,比起这个来,执着于刘璋的看法是不值一提的墨守成规。刘备最终采纳了庞统的建议,亲自带兵入川。
三,凤雏陨落
在进入四川后,庞统又向刘备提出了三条计策攻克益州,上策是直接率领精兵偷袭成都,采用斩首方式一举而定;中策是将刘璋防御刘备的守将引诱过来杀死,解除刘璋的防御在徐图缓进;下策是退回荆州,保留力量决定下一步的方向。当然下策很明显是打了个酱油,庞统的意图还是在上、中两策中,刘备为求稳妥采取了中策,将刘璋的将领杨怀和高沛一举斩杀。接下来的进攻正如庞统所说,势如破竹,而且中策是比较稳固的进军路线,沿途收揽人心,彻底断绝了刘璋外逃成都负隅顽抗的可能,不得不说庞统的战略眼光和策划能力均属一流。
但是非常可惜,在进攻雒城的过程中,庞统中飞箭而死,跟《三国演义》中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的结局一致,时年三十六岁。无论是对于刘备集团还是庞统本人来说,这都是个很伤感的结局,刘备与庞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这种关系即使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也非常难得。某种程度来说,如果庞统不是死于意外,诸葛亮依然可以搭配关羽固守荆州。那么后来吕蒙白衣渡江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和战略眼光绝对不会让东吴有机可乘。说不定最终隆中对中所谓的“天下有变”的情况就可以早早发生,匡扶汉室的大业也可以最终成功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庞统之死多少带有种历史的宿命感和悲壮感。
标签: 庞统和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