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简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间的国史流变

滴答历史 161 0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诱发了此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北方古代族群与中古汉人在黄河流域展开的十六国时代大混战。公元304年,分别由匈奴屠各部领袖刘渊、巴氐流民领袖李雄,在山西高原的左国城(今山西离石)与四川盆地的成都城建立了【汉】政权、【成】政权,刘渊的【汉】与后来刘曜的【赵】,合称【汉赵】,李雄的【成】与后来李寿的【汉】,合称【成汉】,【汉赵】与【成汉】构成了十六国中率先反晋的【第一梯队】。继承了刘渊【汉】政权西部主力的【前赵】刘曜不敌,继承刘渊【汉】政权东部主力的石勒,北方由此迎来了被石勒所建【后赵】几乎一统的局面。奈何石勒的继任者——石虎、石闵(也即冉闵)残暴无道、尽失人心,中原地区再度陷入争霸局面,直到苻坚、王猛领导的【前秦】政权一统中原、幽燕、塞北、河西、西域、巴蜀,十六国时代的上半场由此落幕。

十六国简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间的国史流变

淝水之战前的前秦疆域示意图

在十六国简史(上)公元304年到公元383年间的国史流变一文中,寒鲲详细梳理了从公元304年到公元383年间的中国古代史流变,那么接下来,我们继续梳理历史的脉动,看看十六国时代的后半期又发生了哪些大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大趋势?

十六国局势⑥淝水战后前秦崩盘十六国简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间的国史流变

公元386年前后的天下格局

前秦在苻坚&王猛的领导下实现的类似于【西晋灭吴】前夕的半一统局面,因为苻坚在淝水战前的一意孤行以及淝水之战的戏剧性溃败,而在公元383年画上了句号。随着氐秦与苻坚的政治威望被淝水之战“击穿”,长期经营的关陇与刚刚拿下的大部分领土转眼间便是遍地狼烟。

十六国简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间的国史流变

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地的归附时长

公元384年-公元386年,前秦崩盘,除了“赵”以外,前秦刚刚压服的凉、燕、代、魏,甚至另外两个“秦”,纷纷改头换面,走上了称王称帝的复国或建国之路。东半部以老牌军头复国为主,西半部则是借用老名号的新上位军头,他们分别是:

后燕:前燕末帝慕容暐之叔慕容垂,以前燕故地为核心建立的政权西燕:前燕末帝慕容暐之弟慕容泓,以山西中南部为核心建立的政权北魏: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以阴山以南、勾注山以北为核心建立的政权后秦:羌人酋帅姚苌(前领袖姚弋仲之子、姚襄之弟),以关中为核心建立的政权西秦:陇西鲜卑酋帅乞伏国仁,以黄河以东、陇山以西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后凉:前秦西征军将领氐人吕光,以河西走廊为核心建立的政权以上“燕、魏、秦、凉”四国瓜分完毕了前秦在北方地区的所有地盘,前秦所得到的巴蜀地区也被东晋政权趁乱夺回,整个北方瞬间又回到了前秦统一前的混战状态。自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到公元439年的拓跋焘灭凉,又是半个世纪的北方混战。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前秦统一以前称雄北方的前凉、前燕、前秦,分别被后X、西X所取代,而分布在北方西部的凉则还有南凉与北凉称雄,分布在北方东部的燕也还有南燕与北燕存续。可以说,凉、燕二国在淝水战后,分别裂解出了后X、西X、南X、北X,与前X构成【西五凉、东五燕】的时空对称形态,也算是一个记忆小技巧。更为巧合的是,北凉与北燕分别是五凉与五燕中最后一个被北魏所灭亡的政权。

十六国局势⑦燕秦两魏争霸十六国简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间的国史流变

公元395年的天下格局

从公元384年前秦崩盘到公元395年参合陂战前,北方经历了十年混战,南方则在战后北伐的余波后迎来谢安的去世以及晋孝武帝司马曜与会稽王司马道之兄弟的重振皇权,一边是混乱不堪的北方诸国,一边则是皇权迎来南渡以来最高点的东晋,南方在此时又一次压过了北方,并为下一波“南胜北”孕育了一支军事力量——北府兵。

395年与386年的不同点,便在于四个政权分别通过西征,取得了这一阶段的胜利:

吕光建后凉前便是前秦的西域西征军,回师建国后自然制霸河西后燕慕容垂向西吞并了与他争夺燕之名号的西燕,制霸关东北魏拓跋珪向西仇杀了宿敌匈奴铁弗部酋帅刘卫辰,制霸塞北后秦姚苌向西彻底清除了前秦的残余势力,制霸关中然而,后燕与后凉的统治者都是与苻坚年纪相当的老年人,吕光与慕容垂的后代均无法无力解决相对比较复杂的河西、关东局面,虽然分别占据着当时北方最有实力的两个区域,却也继承了两块区域的复杂(负担),所以,后凉与后燕便在下一个回合走向裂解了。当然,魏燕参合陂之战的结果,偶然性较强,拓跋珪得以借此取代后燕,并完成本该由后燕完成的东方整合。

十六国局势⑧魏秦争霸十六国简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间的国史流变

公元404年的天下格局

经过395年-404年间又一个十年的征战,北魏成功扩大参合陂之战果,拿下山西大部与河北大部,并且把后燕打回老家,并且裂解出一支南燕在山东半岛建国,北魏从此获得主导东方事务的主动权。

而后秦则在姚兴的领导下四向出击,进而在404年-405年间主导了西方事务:

向北接纳刘卫辰之子刘勃勃,与北魏在“河南地”分庭抗礼向东出关趁桓玄乱晋之际吃下了河南大部向西先后征服西秦与后凉,与南凉、北凉、西凉一道瓜分了后凉在河西地区的地盘向南趁谯蜀自立的机会拿下汉中不过,曾在参合陂“打哭”慕容垂三军的拓跋珪,在公元402年成功在柴壁“打哭”姚兴大军,开始了秦魏双方的互不攻击局面,随着之后秦魏两国的内部变动,秦魏东西对峙格局一下子维持了十五年,直到下一阶段刘裕发动气吞万里如虎之攻势的时候。

南方的东晋政权并没有将上一阶段的战果扩大化,反而再度陷入内部消耗之中:在公元4世纪末由会稽王司马道之&司马元显父子主导的【皇室掌权】,遭到桓玄主导的荆州集团疯狂反扑,进而走到桓玄篡晋建楚的地步,以至于引发其余大族的不满;代替刘牢之主导北府兵局面的刘裕,趁机振臂一呼,以拥晋之名义率领重新整合的北府兵击溃了桓玄,进而从东晋门阀与宗室的手上,逐渐接过了政权。这么一轮内耗,使得东晋丧失了一次干预北方的良机。

后凉的地盘最终被卢水胡人沮渠蒙逊主导的北凉、汉人李暠主导的西凉、河西鲜卑秃发氏兄弟所主导的南凉所瓜分,再加上在公元409年由乞伏炽磐所主导的复国西秦,三凉一秦之间的混战构成了此后十多年整个西北地区的主旋律。沮渠蒙逊、秃发辱檀、乞伏炽磐,三个四字“猛男”非常好战,在(相对文气一些的)西凉李暠奉表拥护的晋朝西北打成了一锅粥。

十六国局势⑨刘裕出击十六国简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间的国史流变

公元410年-417年间的天下格局

从公元404年到公元417年,天下的基本形势要分成南方、北方、西北三部分来看:

在南方:刘裕一举攻灭或挫败起义反晋者、篡位代晋者、割据反晋者、晋朝宗室、北府内部敌手、主动挑事被反杀的敌国、像救蛇反被狂咬的那个农夫一样的敌国、观望中不忘偶尔来两手的敌国,一举在“中原陆沉、仓荒南渡”百周年(316-416)到来的时候,实现了整个六朝序列的版图最大化,一举走向建康时代的巅峰。

在北方:后秦(农夫)接纳了被北魏杀父的刘勃勃(蛇),却被改姓后的赫连勃勃不断疯狂反咬(406-416),既无心实现原本计划中的联刘攻魏,更无法全力迎战东方北魏与东晋任一一方的全力攻击,更别提在南燕玩脱以后派援军了;再加上东方的北魏刚刚经历了拓跋绍宫变:拓跋珪新丧、拓跋嗣“履新”,自然也顾不上南征,北方双雄的尴尬局面,为刘裕灭燕、灭蜀、平卢、消灭政敌提供了绝佳时机。

在西北:乱成一锅粥的“晋朝西北”逐渐有了眉目,西秦在公元414年螳螂捕蝉式地消灭了南凉,北凉则在公元417年李暠去世后逐渐取得上风并在公元420年消灭西凉。西秦统一了陇西,北凉统一了河西,结束了四国互殴的乱局。

在刘裕消灭后秦的过程中,虽然以关中平原与河南大部为主的后秦主要地盘被东晋吞并,但河东之地(今运城地区)却被明元帝拓跋嗣主导的北魏政权取走,陇山以西的天水地区则被西秦政权趁机取走,随着刘穆之死后刘裕南下,关中平原也成为夏国赫连勃勃的囊中之物。刘裕留给刘宋王朝的版图恰好与桓温当年取得的最大版图相差无几。

十六国局势⑩北朝成型十六国简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间的国史流变

公元430年-公元439年间的天下格局

成功把北府兵开到黄河南岸并一举在陆沉百年后收复长安、洛阳的刘裕,在刘穆之死后也彻底变成了桓温那般曹操式的人物,回到建康开启了他晚年的篡代进程(417-420),进而在称帝两年后将皇权托付给了下一代。关中与洛阳先后在公元418年(关中内讧)与公元422年(刘裕新丧),落入胡夏与北魏的手中。

从公元422年到公元431年间的十年,既是北魏与胡夏争胜的十年,更是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带领下拿下原本由北魏、胡夏、西秦分别占据的北方基本盘(约等于后赵+代国的版图),使得北魏得以在公元431年-公元439年的小十年间,能够东灭北燕、西取北凉,最终实现整个北方半壁江山的一统,从而正式形成南北对峙格局。

私以为,十六国时代在427年-439年间彻底结束,南北朝时代在公元427年-公元439年的太武征战以后方才正式到来。而公元450年第二次元嘉北伐,则宣告了南朝无法像桓温、桓玄、刘裕那样干预北方局势,直到八十多年后的北魏内乱。甚至可以说,南朝宋武刘裕、北朝魏武拓跋焘,两位武帝分别为南北新皇权之整合奠定了基础,整个公元5世纪上半叶,就是“从十六国转向南北朝”的“南北双武时代”。而且,道武帝与太武帝的开拓,也为日后北魏诸帝的进一步扩张成我们所熟知的北朝模样奠定了基础。

十六国简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间的国史流变

北魏历代扩张进程示意图

除了宋武帝刘裕、魏太武帝拓跋焘以外,384年-439年间相继活跃并在其在位期间建国或有所开拓并维持到其去世的大规模新领土的晋孝武帝司马曜、燕武成帝慕容垂、魏道武帝拓跋珪、燕献武帝慕容德、凉武宣王沮渠蒙逊、凉武昭王李暠、夏武烈帝赫连勃勃,谥号均有一个“武”字,代表了他们所属朝臣对其开拓武功的高度评价,也算是对其一生的绝好评价,诚乃一个【武帝的时代】。

十六国简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间的国史流变

东晋十六国各政权关系简图

标签: 中国历史时空示意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