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三十年不上朝,原因便是万历朝那场著名的“国本之争”。都说“明朝皇帝多奇葩”,而万历皇帝朱翊钧无疑是“奇葩中的奇葩”,其中最为“奇葩”的事情就是身为一国之君,竟然有三十年的时间“万事不理”,而他之所以如此则是因为另一件非常“奇葩”而又“人性”的事情,那就是“国本之争”的问题。
按照明朝立长子为太子的“立储”原则,万历皇帝应该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并且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已经成为了万历朝堂上所有朝臣的共识。然而,朱常洛的生母王氏,此时身份非常卑微,仅仅是名宫女,所以朱常洛非常不受万历皇帝的喜欢。
万历皇帝所喜欢的皇子是由他最为宠爱的皇贵妃郑氏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万历皇帝希望能将朱常洵册立为皇太子。
但是这种有违明朝传统礼法制度的“任性”之举,当即遭到了几乎所有朝臣的一直反对,纷纷上疏万历皇帝,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但是万历皇帝却迟迟没有册封之意,反而不断处罚支持朱常洛的朝臣。于是,册立太子的问题就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了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最终在李太后的干预下,万历皇帝还是册立了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
而万历皇帝也就是因为在“立储”的问题上,与朝臣之间产生的巨大意见分歧与偏差,直接导致其从这个时期开始,万历皇帝身居后宫,不见朝臣,进而“万事不理”。
解放后万历皇帝的定陵被打开,基于考古的发现,有人将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原因归结为万历皇帝的“腿疾”,但是这个理由并不充分,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万历皇帝由任性而又乖张的性格,以及其对于朝堂上纷乱复杂的政治局势的厌恶。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明朝却没有亡在他手中,可以说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便是张居正穷尽十年之功创造了“万历中兴”局面。
自万历皇帝登基之日起,朝中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在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的十年里,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推行“一条鞭法”,整饬吏治,发展军事力量等,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这时的万历朝国库充盈、生产恢复、边疆稳定,可以说张居正是凭借一人之力将明朝的国祚延长了四十年。也正是因为张居正打下的坚实基础,明朝在经历了万历皇帝如此折腾之后,依然能够存活下来。
但是万历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位老师和“恩人”,却表现出了极为“逆反”的一面,在张居正死后,马上对其进行了清算,家人或被囚禁或被流放,就连张居正的陵寝都遭到了损毁,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
其次,是明朝一整套限制官员权力的制度体系。
明朝自朱元璋建国之日起,就一直在不断的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限制文官的权力。从朱棣时期开始,明朝皇帝开始发展宦官势力,进而又通过司礼监制度对官员进行相互牵制。到了万历年间,这样的一整套行政制度体系已经非常的成熟,朝臣、内阁、宦官等各阶层与各级别的官员,都有着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在这样一整套成熟的官僚行政体系的作用下,也保证的政治体制的相对稳定。
再次,万历皇帝并不是彻彻底底的甩手掌柜,有两项事情他还是抓在手中的,一项是财政大权,一项是兵权。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单并不是完完全全的诸事不利,财政权和兵权,万历皇帝始终没有放松。特别是在万历朝期间,还出现了“万历三大征”,三次大战皆以胜利告终,万历皇帝在其中的运筹帷幄,居中协调也是功不可没,就连朝鲜的李氏王朝都对万历皇帝的复国之恩是感激涕零。这说明,万历皇帝还是非常的重视财权和兵权的。
尽管明朝没有亡于万历皇帝之手,但是万历皇帝却始终应该为明朝的灭亡负最大的责任。也正是由于万历皇帝三十年“万事不理”,进而使得明朝纲纪废弛、边患四起、百姓怨声载道,民间的农民起义就此拉开了帷幕。
更为重要的是,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使得朝堂之上的官员们开始拉帮结派,进而到最后形成了东林党和齐楚浙党的两大政治集团的党政局面,而朋党之争在朝堂之上的愈演愈烈,党派之间相互碾压、相互打击,整个朝堂之上是乌烟瘴气,也极大的加速了明朝灭亡进程。
而造成这些问题和局面的原因就是在于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
清朝时期编撰的《明史》评价万历皇帝曰:
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明朝的皇帝的三十年不上朝,就此成为了大明王朝走向灭亡的起点。
标签: 明朝十六帝个个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