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中的比喻 (下篇)
白朴,他和马致远、王实甫都是以文采著称的作家。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写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其中第四折有首[叨叨令],写梧桐雨声:
一会价紧呵,似玉盘中万颗珍珠落;一会价响呵,似玳筵前几簇笙歌闹;一会价清呵,似翠岩头一派寒泉瀑;一会价猛呵,似绣旗下数面征鼙操。兀的不恼杀人也么哥!兀的不恼杀人也么哥!则被他诸般儿雨声相聒操。
昔日的大唐皇帝,此时已被冷落一边。他只有在梦中与杨贵妃相会,重忆旧情。然而,孤独、凄苦的秋夜,雨声又起,拂去梦境,唐明皇李隆基又回到冷酷的现实世界。变幻莫测的雨声,烦乱无边的心续交织错杂,构成一种新的意境。白朴才华横溢,用彩椽巨笔把梧桐雨写得别开生面,他用四个“似”字领起的比喻句重组不同的四个意象,在这些意象之中无不浸透唐明皇自己的情感。
元曲写雨声用博喻,写雁声也用博喻。马致远的《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也是一个爱情悲剧。马致远为汉元帝思念王昭君创造一种氛围:秋夜、幽梦、孤雁、宫殿。第四折这样写雁声:
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横,凄怆似和半夜楚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
在这里,四个比喻交迭复唱,构成一幅悄怆幽邃的图画:一只孤雁凄厉的啼叫惊起汉元帝,汉元帝有叹不完的生死别恨,抒不完的国家兴亡之感。
王国维先生有这样的评价:《破幽梦孤雁汉宫秋》“雄劲”,《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悲壮”,可并称“千古绝品”。白朴和马致远写雨声写雁声所用的博喻色彩纷呈,意蕴繁丰,可称之为神来之笔。
在前面我们已经例举了王实甫运用博喻写莺莺的相思之苦,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他运用博喻描写的琴声。《崔莺莺待月西厢崐记》第二本第四折[天净沙]写道:
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老夫人赖婚,崔莺莺心情十分痛苦,聪明伶利的丫环红娘为张生出了一计,用琴声对莺莺进行试探。莺莺并不知这些,所以她猜想,究竟是什么声音在耳边缭绕?王实甫在下面的[调笑令]中继续写莺莺的猜想:
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莺莺这一系列心理活动,作者连用八个“莫不是”引发下文来作比喻,刻划细腻,而且意象各异,姿色一新,作家的想象创造力实在让人惊叹。在似是而非、好象是又不是的联类难已的辨析判断后,莺莺终于弄清真象:原来是月下西厢有琴声。
紧接着,[秃厮儿]描写了莺莺对琴声的心理感受:
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琴声的不断变化形成不同的意境,此时的琴声已完全与莺莺的心声相融。莺莺是张生的知音,因此她完全进入意境之中。
王实甫用紧紧相连的三支曲子,一口气用十二个比喻构成的三组博喻描写人物心理,塑造人物性格,他妙语连珠,气势若江河激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王实甫就是这样一位名实相副的优秀作家。
博喻,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用多种比喻来写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再是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一个方面;三是用几个寓言故事和比喻交错一起来说明一个道理。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对此有详细说明。元曲中的博喻,这三种情况都多次出现。
元曲中用博喻写琴声的还有很多,如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最后,把班惟志的散曲[一枝花.秋夜闻筝]中的[梁州]介绍给大家,因为筝声如此清越,如此雅穆,又是如此响亮,不仅能听得到,而且琴声已走入人们的视觉,能看得到:
恰便似溅石窟寒泉乱涌,集瑶台鸾凤和鸣,走金盘乱撒骊珠迸。嘶风骏偃,潜沼鱼惊,天边雁落,树梢云停。早则是字样分明,更哪堪音律关情?凄凉比汉昭君塞上琵琶,清韵如王子乔风前玉笙,悠扬似张君瑞月下琴声。再听,愈惊,叮咛一曲《阳关令》。感离愁,动别兴。万事萦怀百样增,一洗尘情。
元曲由于运用多姿多彩的博喻,因此对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人们精神面貌,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鉴赏元曲,如果留意博喻这一修辞方法,还会得到多一份的心理愉悦。
标签: 元曲四大家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