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秦华文/图)“殷契重光——天津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甲骨文联展”正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东临展厅展出。此次展览集合天津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馆藏甲骨资源,为大家勾勒出商朝的历史模样。
文字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成熟文字,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字形、意的基础,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它是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标识,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
甲骨文从清末发现至今已有120多年,经王懿荣、王襄等学者购藏,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的研究、著录,甲骨文逐渐为学界所知。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天津与甲骨渊源深厚,最早发现和认识到甲骨价值并加以搜购的学者之一王襄便是天津人。而王襄的两本主要甲骨文著作《簠室殷契类纂》和《簠室殷契征文》,均是以天津博物馆的名义印行的。如今《簠室殷契征文》中所著录的甲骨,绝大部分成了天津博物馆的馆藏。除王襄之外,王懿荣、罗振玉、胡厚宣、陈邦怀等甲骨名家,也先后和天津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河南博物院收藏甲骨卜辞300余片,绝大部分为1929、1930年河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前身)两次考古发掘所得,还有一些来自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从殷墟发掘、1966年从开封文物商店购入、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及个人捐献。
本次展览将天津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馆藏甲骨资源汇聚一堂,分为“稽古:甲骨文发现前的殷商研究”“惊世: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探微:透过甲骨看商朝”三个单元。从展出文物和文献资料中,观者可以系统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历史价值等,并通过甲骨刻辞所涉的商代祭祀、军事、内政、田猎、农业、畜牧、天文、气象、生育、疾病等诸多方面内容,对3000多年前的历史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29日,感兴趣的市民可预约免费观展。
作者:
来源: 郑州晚报
标签: 商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