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人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连载)

滴答历史 185 0

  前 言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至理名言,自小萦绕耳际。然而,年少时,自己对之却没有多少觉悟。步入中年,父亲也骤然逝去。那时的我,忽然意识到老之将至,开始感受年岁的压力。退休后,特别是最近这些年,更加真真切切领悟到老的含义,发觉自己已经不知不觉中步入老者行列。随之,对于老去的忧患,关于晚年的话题,逐渐成为伴随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内心尤其鲜明的感受是:时间跑得太快,想做的事情很多,要抓紧了。另外还有一个与别人相同的表现,就是对往事的回忆、对历史的追溯渐渐成为常态,并且附带滋生颇多感慨。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的生命宛如流动的星辰,转瞬即逝。而作为现实中的个体,走完一生,又将经历漫长的时间轮回,留下各自的人生轨迹。只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生命历程和演绎的结果会不尽相同。在如何审视历史,对待自己过去的问题上,也会因人而异:或珍惜,或淡漠,或者完全不当回事。固然,这纯属个人范畴的之事。无论怎样对待,都不失为一种正常的选择,无可厚非。

  我出生于新中国诞生之前一年,可谓是“红旗下长大的新一代”。正因为如此,也就伴随国家的发展演变,走过了自己人生每一步。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巨大进步,期间诸多的反复曲折、荣辱兴衰,无不给世人留下深刻思想烙印。就个人而言,则不仅在脑海中隽刻下难以磨灭的时代印记,也造就了属于自己的百味人生。

  数十年循环往复,令我倍感岁月沧桑,往事厚重。时至今日,愈加从心灵深处感怀过去,常常将那久远的往事与当今的现实一并拿来思索与回味。甚至把它当成闲暇之余的一种乐趣和精神慰藉。乍一看,过去六十余载所经之事,与周围人群并无两样:散碎、无序、普普通通。但仔细回顾、梳理之后却发现,平凡之中仍然蕴含着值得深思和探究的一面。源至上辈的淡泊人生,映衬了某种精神和影响力的存在。正是这种精神与影响的导引和支撑,才使自己在漫长岁月中,特别是在家庭及个人遭遇社会风云变幻,命运坎坷之际,保障了尚且正常的行进轨迹和健康人格。从这个视角仔细品味,迄今为止的生命历程,也像是一本书、一部首尾衔接的历史篇章。回溯以往,自己残缺的家世、可敬的双亲、繁复的经历、一向的努力及所获成功……种种故事及生活片段,许多的喜怒哀乐,总会令人心绪激荡,浮想联翩。特别是,童年时代的天真与混沌,部队经历的深刻与难忘,车间顶班时候的艰苦与勤奋,置身政府机关的那份责任与辛劳,主动离职、提前退休之后的继续进取与再度发挥,等等。既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生命体验,又是自己跋涉一生的足迹。我自感其中的不易,并且觉得履历中确有可供长期思考、汲取和纪念的有益成分。倘若仅将其作为个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断续的回味和精神空虚时的某种寄托,未免过于轻率。既会使这些属于社会历史范畴的不可再生资源悄悄流逝,也是对家庭及后人的一种漠视。结论就是:即便是自找苦吃,也应珍惜和善待这段富有个性的往事。

  追溯历史,回眸过去,珍视自己的每一个脚印,客观记述下生命历程中那些意蕴深远的往事与见闻,既是夙愿,也是责任。因此我萌生了将自己大半生中有代表性的故事加以整理、收藏的念头。想通过这最后的付出,使家人或多或少领略一些过去岁月中的不易,知晓前人为如今的繁荣与进步所作的牺牲与奉献。算是发挥一定的传承作用吧。受此驱使,才在年过花甲之际,沉下心来,逐字逐句敲打键盘,开始撰写这些原先并不打算公之于众,只想用于自家传承的文字。后来,因为社会义务缠身,计划任务一再中断,转眼又过去了两三年。但也就是这一拖延,使我无意中碰到了《天涯社区》,尤其是在这丰富多彩的信息平台上见识了论坛里的“舞文弄墨”专栏,打开了眼界。受到启发,才又萌生将其投放网上的想法。只因所书内容繁杂、刻板,加之还有一些原先积攒的回忆和相关文稿之类拼凑其中,显得不伦不类、不依体例,所以难免多有顾虑。在究竟要不要发,以及应该以何种名义上传的问题上,也曾游移不定,难于决断。最后,还是摒弃一切,决定将此20多万字的材料用于交流,并且冠以实名,不作闪避。

  想来,这堆说不准究竟应该作何称谓的文字一旦陆续示人,必然引来各种看法、说法。但既是事实,是讲述自己真实人生、概括半世纪所为的东西,就不惧批评。愿诚心诚意欢迎各位网友品头论足。这也是本人不用网名,坚持披露本来面目的基本原因。

  笔者:张克庸

  3013.12.28

  目 录

  第一章 残缺的家世和可敬的双亲

  一、“老家”探究

  出生地——昆明“大普吉”

  儿时眼中的“老家”

  莫名的故乡情结

  二、被历史湮没的家世

  再次萌生寻根之念

  认识上的回归

  三、仁慈善良却凄苦一生的母亲

  大户人家的小姐

  艰苦条件下的蜕变

  夫唱妇随

  积劳成疾

  长久哀思

  四、清贫却又富足 为社会耗尽毕生的父亲

  坎坷的求学之路

  特殊境遇中的启迪与熏陶

  奔波动荡的初就业经历

  扎根边疆,铁心务农

  为事业鞠躬尽瘁

  公正评价,深切悼念

  第二章 苦乐相伴的童年

  一、儿时生活印象

  大树与美食

  首次乘车远行

  颠簸在滇缅公路

  边城芒市生活点滴

  再次面对举家搬迁

  保山城内走失

  二、初回大理老家

  民间美食“小糕”

  “老谢倒糖”

  洱海与五彩石

  饱含母爱的中秋月饼

  几乎变身“北京人”

  三、童年快乐时光

  快乐新天地

  被释放的儿童天性

  令人怀念的老兵师傅和大黄牛

  点滴有趣记忆

  第三章 少年成长与磨砺

  一、多味陈杂的少年时代

  步入小学校门

  住校生活点滴

  融入傣家寨

  加入少先队

  二、“大跃进”与“勤工俭学”

  种菜、栽秧、“深耕地”

  积肥、开荒

  假期留守学校

  挑柴挣点零花钱

  三、怀念小学母校

  四、重返“老家”——不堪回首的岁月

  父亲又一次调动

  惜别潞江坝

  入城落户受阻

  全家口粮断供

  转学进校不易

  大姐被迫辍学

  生活日益窘迫

  饥饿导致胃部顽疾

  经济拮据成家庭困扰

  母病辞世

  五、随父到边疆——新生活的开始

  再度告别“老家”

  新生活的开端

  第四章 蹉跎岁月里的中学时光

  一、下关中学短暂经历

  有幸“小升初”

  作文首次获好评

  令人敬佩的大胡子音乐老师

  二、临沧中学——我的第二母校

  文庙中的学校

  设法恢复体质

  不同寻常的假期

  特殊学生群中的班干部

  三、高中阶段的纷繁记忆

  特殊时期的特别班级

  真切务实的支农劳动

  不无惊险的南汀河抗洪

  操练重机枪的基干民兵

  四、因“文革”而破碎的升学梦

  一度狂热的“红卫兵”

  步行串联——“重走长征路”

  参加文艺宣传队

  “逍遥派”的无奈选择

  果断告别学生时代

  第五章 难忘的军旅生涯

  一、弃学从军到佤山

  二、我与佤山的初次相逢

  三、回味新兵阶段的日子

  四、第一次站夜岗

  五、神奇佤山初体验

  密林深处的巨型蚯蚓

  沉睡草丛中的“黑金”

  寂静山谷里的岩蜂

  不慎遭遇野生槭树

  六、我骑上了营首长的大红马

  七、初尝农村工作甘苦

  八、一次特殊背景下的战备拉练

  九、团党委批准我入党

  十、一次不同寻常的晚餐

  十一、部队为我排忧解难

  第六章、久远绵长的知青情结

  一、“穿军装的知青”及其由来

  二、特殊岁月的青春话题

  《一封触动心灵的情书》

  命运坎坷的女知青

  受派执行安抚任务

  一份饱含激情的密信

  面对尴尬的不当决策

  长久的愧疚与不安

  终于了却夙愿

  《青春悸动》

  与兵团女生的一再巧遇

  被拨动的心弦

  毅然捅破窗户纸

  相隔很久之后的再度牵挂

  内心终于平复

  三、不曾忘却的知青故事

  令人刮目相看的上海小伙子

  行路途中小插曲——领教“旱蚂蝗”

  小街再遇新来知青

  四、寻找进山走失的重庆女知青

  五、割不断的知青情结

  “知青”日志数则

  第七章 人生旅途新起点

  一、退伍——期待新的转折

  特殊年代的畸形儿

  无奈却十分明智的决择

  二、因时代局限而一度扭曲的认识

  特殊社会境遇引发的另类思考

  职业选择上的狭隘与固执

  只想脚踏实地做个好工人

  三、社会需要与个人志向的矛盾

  逐渐优越的工作际遇

  执意下车间班组

  再遇新的选择

  不改初衷,从头开始

  四、自身素质再度展现

  填补企业科技管理缺项

  率先组织推广应用太阳能

  工作表现获认可

  五、学习深造 迟来的转变

  迎来学习深造的机会

  重新唤醒的学生记忆

  又逢新的抉择

  终于转变观念

  第八章 颇有建树的政坛经历

  一、事业选择上的理性回归

  自律自强赢来信任

  信息工作崭露头角

  忘我工作 勤奋履职

  二、特定时刻的迂回前行

  顺其自然 进入新岗位

  参加“社教”再进佤山

  赴华南片区考察

  单位工作后来居上

  个人业绩显著提升

  扩大交流,拓展视野

  力推新技术应用

  事后反思及内心感受

  三、迟来的任命

  继续先前工作 增添新的责任

  自我调整 重新适应政坛氛围

  再换角色,借调组织部门工作

  四、告别老单位,接手新行当

  不求权势,但求有为

  全力以赴迎挑战

  合作务实求发展

  优化管理取得成效

  学习新知,多做实事

  五、顺应改革 接受新的现实

  到地区人大教科文卫处任职

  调整心态 续写新的履历

  赴欧州考察见闻

  文明礼貌的德国人

  植根于社会大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文化传承的远见卓识

  六、提前告别职业生涯

  第九章 实现人生新转折

  一、交班,走自己的路

  不愿虚耗 选择提前退休

  不甘寂寞 尝试社会务工

  二、转变,从工作到休闲

  调整心态 把休闲当任务

  体会女儿的心愿

  三、回味自驾,尽享自由空间

  新手上路奔“南美”

  “驴行”西双版纳

  驱车走四方

  从深山到大海

  挑战云贵川渝

  自驾一度消停之后的联想

  别 样 旅 途

  驰骋边城古道

  摩旅——彝 区 探 秘

  第十章 引以为豪的晚年时光

  一、服务战友

  众望所归的良好开端

  助各地战友圆梦佤山

  合编纪实文集《戍边战歌》

  主编历史图集《青春永驻》

  二、为了共同的佤山情缘

  “佤山协会”的由来

  佤山情缘“三部曲”

  三、为科学普及再献余热

  担任“老科协”秘书长这些年

  选择“隐退”,再续未了的心愿

  后记

标签: 少先队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