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昧卮言》西游篇二

滴答历史 152 0

《昭昧卮言》西游篇二

  第二回目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石猴出世,访道拜师。随着作者的生花妙笔,一场大戏即将开启......

  顺便说几句闲话:中国神魔小说历来不被官方所认可,难登大雅之堂。官方的结论是:有伤风化。但老百姓就喜欢"神魔斗法",文人们也喜欢"志怪野史"。老百姓喜欢的原因,只是一个单纯的理由:热闹。而"小说家们"因为"话语权"的原因,发挥其"荒诞不经"的想象力,用"戏说"、"演义"形式来表达"现实社会"的是非观念和朴素理想。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有详细记述其发展脉络:远古神话与传说、汉代小说、魏晋六朝小说、唐宋传奇、宋人话本、宋元拟话本、元明讲史、明代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话本、侠义小说、公案小说及清末谴责小说。总之,中国小说起于汉魏六朝,兴于唐宋,繁于明清。

  历朝"神魔志怪"的代表作品有:先秦•佚名《山海经》、西汉•东方朔《神异经》、《海内十洲记》、西汉•刘安《淮南子》、魏•曹丕《列异传》、西晋•张华《博物志》、东晋•干宝《搜神记》、东晋•王嘉《拾遗记》、唐•段成式《酉阳杂记》、唐•佚名《唐人传奇》、北宋•李昉《太平御览》、明•吴承恩(存疑)《西游释厄传》、明•吴元泰《八仙东游记》、明•余象斗《南游华光传》、《真武北游记》、明•杨致和《西游唐三藏出身传》、明•许仲琳《封神演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清•李汝珍《镜花缘》、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清•袁枚《子不语》......

  ——这些只是"神魔志怪"题材的主干脉络,至于旁枝末节,那就更多啦。

  ——因为古代的文字叙述方式与现代不同:文言文和白话文,所以阅读上存在一定障碍,逐渐也就被人们束之高阁。

  ——以上只为复述,不作细节探讨。如有考究探幽者,需另寻典籍,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敬请谅解。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拜师闻妙说:悟空踊跃,作礼启谢;洒扫应对,周旋进退;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燃柴运浆;明心见性,早晚奉行;祖师登坛,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zhǔ)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三乘(佛教):佛教术语。指运载众生渡越生死至涅槃彼岸的三种法门。

  声闻乘(小乘)——闻声教而悟佛道

  缘觉乘(中乘)——观无明而生因缘

  菩萨乘(大乘)——渡众生而修万行

  ——三乘(道教):道教术语。以【元始天尊】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灵宝天尊】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道德天尊】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

  大道至简(上乘)——修真养性,苦志参玄;证虚无之妙道,发天地之正气。

  大道无形(中乘)——秉心演教,礼忏诵经;诵太上之法科,礼天尊之宝号。

  大道无法(下乘)——修宫建庙,印经造像,推慈悲之根本,绝悭(qiān)贪之罪业。

  ——麈(zhǔ)尾:拂尘。起源于汉朝时期,最早用于驱蚊扫灰,在汉魏时期深受士大夫阶层喜爱。在道教文化中,拂尘是道士常用的器物。"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拂尘也被"汉传佛教"收为法器,象征扫去烦恼。

  ——《西游记》作者引用的"三乘"应该指的是"佛教三乘",此旁证能说明作者虚构的"菩提祖师"应为佛教中人。

  ——为什么孙悟空待了六七年,菩提祖师才开始"传道"?

  ——中国古代的"行业授徒"都是如此。有句俗语: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徒弟入门后,都需要做几年杂活儿。耳濡目染是一方面,同时也是磨练心性。就跟饥渴的人喝水一样,懂行的人会在水里撒上一把草木灰,让"喝水者"慢慢来。最重要的是:师傅可以在旁边观察徒弟的行为举止,以便因材施教。

  道术法门说:忽闻妙音,抓耳挠腮;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术流静动,四果旁门:术门之道,趋吉避凶;流门之道,朝真降圣;静门之道,作关入定;动门之道,采阴补阳。只求长生,三敲藏谜。

  ——《术门之道》:乃是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

  ——《流门之道》: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静门之道》:乃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动门之道》:乃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什么是"术、流、静、动"?什么是"旁门正果"?

  ——"术流静动,旁门正果"都是佛教术语。故摘录悟真子•《达摩宝传》原文以为佐证,也可以间接证明:《西游记》作者虚构"菩提祖师"的言行论点是以"达摩祖师"为原型,人物性格又以传说人物"须菩提"为参考。

  ——《达摩宝传•术流旁门》记载如下:

  ——师曰:道有三千六百旁门。七十二种左道。故曰左旁。总为:术、流、动、静,四果之门。惟我真空先天大道。三教合一。是为不二法门也。

  ——神光问曰:何为术、流、动、静?四果旁门?

  ——老祖曰:

  术者,法术也。凡书符炼咒。驾雾腾云。飞空步虚。踏罡步斗。呼雷遣将。撒豆成兵。五遁变化。降像走阴。七十二般法术。俱不能超生了死。皆非正也。

  流者,周流也。云游天涯。朝山礼像。募化十方。修寺建塔。医卜星相。算数推测。善知过去未来。吉凶祸福响验如神。九流三教。诸子百家。口头三昧。一切流道。俱不能超生了死。皆非正也。

  动者,行动也。凡习八段景。及搬运吐纳。擦拳抚掌。晒背反睛。餐雾服气。采药炼丹。服乳咽精。站立坐跑。运气之功。一切有作有为。有像有形之道。不能超生了死。皆非正也。

  静者,寂静也。凡隐庵入洞。静坐观空。数息止念。辟谷炼形。有守泥丸。守尾闾守谷道。守脐轮。有眼观鼻。鼻观心。以血心作黄庭。以肝肺为龙虎。以心肾作坎离。有守两乳之中。有修性不修命。有修命不修性。一切阳寡阴孤。盲修瞎炼之道。俱不能超生了死。皆非正也。

  ——为什么"菩提祖师"传授的"术流静动"都因孙悟空的一句"可否长生"而自我否定?

  ——因为"术流静动"在佛教修行中都属于左道旁门,误人生死也。所以作者借"菩提祖师"之口,用"壁里安柱"来形容"流门之道";用"窑头土坯"来形容"静门之道";用"水中捞月"来形容"动门之道"。

  ——注:壁里安柱出处不详,细节待考。

  ——注:窑头土坯出自唐•吕岩(洞宾)《窑头坯歌》诗歌。

  ——注:水中捞月源出印度佛教的寓言故事。载于东晋•跋陀罗/法显•《摩诃僧祇律》。

  秘授长生说:师恼身起,盘藏暗谜;悟空不言,心领神会;合眼假寐,三更存心;后门进步,秘处传道;口授妙诀,洗耳恭听。祖师云: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注:龟蛇,古人多绘制于旗帜,用来消灾避害。据《周礼•春官•司常》记载:龟蛇为旐(zhào:军旗)。

  ——显密圆通:显宗和密宗,又称显教和密教。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受其言论影响的教众即分为两派。显宗(显教)注重的是经藏、律藏、论藏三种藏集;密宗(密教)注重的是诸部陀罗尼藏。

  ——精气神:三家也。一性分三,三皈清净。佛教理论中指人身体中的精、气、神,被视为三宝。故道有三清;佛有三皈;儒有三纲。载于悟真子•《达摩宝传》。

  ——火里种金莲:形容在火里种出来的金色莲花,比喻稀有或难得。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物质,"五行理论"多用于中国哲学辩证、中医药理和中国星象占卜等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见于《尚书•洪范》。而用"五行理论"来解释世界万物起源及其相互关系的概念,在战国时期就已基本成型,是中国早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萌芽。"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循环系统"学说。

  我们今天所谓的"五行理论",很大程度上是由阴阳学家邹衍(战国末期齐国人)完成的。他提出了"五德终始"说。汉武帝时期哲学家董仲舒吸取了阴阳家思想,明确提出"五行相生"的观点。以此论证"天人感应论"和"历史循环论",进一步为"君权神授"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儒、释、道"三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体系中均有借鉴。

  ——五行相生顺序: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顺序: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昭昧卮言》西游篇二

  ——为什么"菩提祖师"对孙悟空要"戒尺三敲,秘处传道"?

  释迦拈花,迦叶微笑;

  正法眼藏,印心传道。

  祖师讲经,悟空解妙;

  盘中暗谜,戒尺三敲。

  ——《西游记》作者对此情节的设定,完全以"释迦牟尼与摩诃迦叶"的故事为蓝本。正所谓:正果需慧根,佛渡有缘人。就是指每个人对"佛理"的参研有深浅之别,"悟性"就有了高低之分,所以传道授业者需要考验修行者是否有慧根。借用书中菩提祖师的自吟诗: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

  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秘处传道",是防止同门中其他资质平庸者心生嫉妒。

  天罡地煞说:说破玄机,福至心灵;妙诀谨记,暗自调息;法性颇通,根源渐固;神体已注,防避三灾:天雷躲避,寿与天齐;阴火烧躯,苦行成虚;赑(bì)吹六府,骨肉消疏。悟空悚然,望师垂怜;低言授道,附耳传法;七十二般,地煞变化。

  ——涌泉穴: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中医理论中穴位术语。涌泉药物敷贴在中国现代医学临床中常用于治疗休克、高血压、失眠、癔病、癫痫、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遗尿、尿潴留等,为急救穴之一。据先秦典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泥垣宫:又称泥丸宫。中国道教修炼内丹的术语。据道教典籍•《云笈七签•灵宝经》记载:天精、地真,六宝常存,此之谓也。两眉间上,却入一寸为明堂、却入二寸为洞房、却入三寸为丹田泥丸宫。

  ——丹田:中国道教修炼内丹的术语。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为督脉印堂(泥丸宫)之处;中丹田为胸中膻中穴处,为宗气之所聚;下丹田为任脉关元穴,脐下三寸之处,为藏精之所。据东晋•葛洪•《抱朴子•地真》记载:子欲长生,守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一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闲,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而中医理论体系中,人体腹部脐下的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四个穴位都别称"丹田"。

  ——天雷、阴火、赑(bì)风:中国佛教传说中三灾之名:风灾、水灾、火灾。此说法出处待考。

  ——六府:六腑。中医理论中与"五脏"作为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天罡(gā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尾。中国古代星象家解释为:月内凶神。据汉代•佚名•《春秋运斗枢》记载: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玑;笫四权;笫五衡;笫六开阳;笫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杓(biāo),合而为斗。据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记载:凡月建,以昏建者用杓,以夜半建者用衡,以平旦建者用魁。譬如正月,初昏取建则用斗杓指寅;夜半取建则用斗衡指寅;平旦取建则用斗魁指寅。日月所会之宫叫做"月将",从亥至子,逆次为娠訾(shēn zī)、降娄、大梁、实沈、鹑(chún)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星纪、玄枵(xiāo)。与十二宫相配,则有十二神将,由子至亥,顺次为神后、大吉、功曹、太冲、天罡、太乙、胜光、小吉、传送、从魁、河魁、登明。月建运天道,向左顺行,为天关。月将禀地道向右逆行,为地轴。 

  "天罡"一词后被中国道教理论家借用。据明初•道家典籍•《道法会元》卷七十七•《天罡说》:原雷霆之根宗,专以天罡为主。天里乃天之柄星。经云:斗柄前星曰魁,斗柄后星曰罡。万物无罡不生、无罡不育……诗诀曰:天罡指处有雷霆,便向其中役六丁。若解个中些子诀,信知造化掌中生。六丁之妙,即罡光指处是其方也。罡光方上加以二十八宿测之,有亢即雷,有箕(jī)即风,有毕即雨,有翼即电,有斡(wò)即云。雷有昴即晴,有虚即云,有危即雪。更能步箕罗燥火诸煞,金虎大煞,流火凶星,又能寻暗金伏断,钻聚於此,则五事可以立待。雷乃乾之精,霆乃坤之精。乾是雷之父,坤是雷之母。遇肠而生,遇阴则伏,遇合则生万物,遇激剥则发声。有知天罡之方,不知天罡之理;有知天上之天罡;不知身中之天罡,有知身中之中黄。不知天上之中黄,夫天上天罡,阳精也,真土也,乃天之真阳也。居於天中之天,为天罡星,其实号曰中黄星,变化於辰也。夫身中天罡,亦阳精也,真土也。比内事为药物,为黄婆。丹田为黄庭,居於身中之中为天罡气,其实号曰中黄气,变化於心也。此窍非凡窍,中中又一中。一中之黄气,即自己天罡也。黄中策气之神,黄神也,即天罡气之神也。

  后世小说家多有借用其概念。明代•施耐庵•《水浒传》里演绎成小说人物,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里演绎成法宝,明代•冯梦龙•《平妖传》里演绎成法术,佚名•《天堂游记》演绎为武功招式:

  天罡三十六法

  斡旋造化、颠倒阴阳、

  移星换斗、回天返月、

  唤雨呼风、振山撼地、

  驾雾腾云、划江成陆、

  纵地金光、翻江搅海、

  指地成铜、五行大遁、

  六甲奇门、逆知未来、

  鞭山移石、起死回生、

  飞身托迹、九息服气、

  导出元阳、降龙伏虎、

  补天浴日、推山填海、

  指石成金、正立无影、

  胎化易形、大小如意、

  花开顷刻、游神御气、

  隔垣洞见、回风返火、

  掌握五雷、潜渊缩地、

  飞砂走石、挟山超海、

  撒豆成兵、钉头七箭。

  ——地煞:古星象。禀借大地恶气所生,斩伐人之良善和生气。中国古代星象家解释为:凶杀之星。中国道家理论解释为:地生戾气中七十二恶煞。中国道教神话里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据清代•允禄、梅毂(gū)成、何国栋等•《协纪辨方书》记载:阴阳之月,前三辰为天罡,后天辰为河魁,阴建之月反是。神煞名。道书中有三十六天罡,配七十二地煞。以为罡气神煞取用。雷法名。

  据明末清初•徐道•《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叙黄老(黄帝和老子合称)将如意植君主之本,又与元始(天尊)往南洲陇山寻太朴为玉虚上相(玉虚上帝),遇玉晨法师(灵宝天尊)出示天书三帙(zhì)。上卷天罡三十六法,中下卷地煞七十二术,诫以不可妄传,贻害后世。黄老返须弥(古印度佛教中的名山)。元始(天尊)同玉晨(灵宝天尊)乘彩云赴逍遥妙有妄境。水精子(素王:孔子)化长虹飞入华胥之渚(今陕西蓝田县华胥镇),与诸英化生伏羲(天皇)、女蜗(人皇),伏羲得龙马河图,画八卦,命仓颉依龟纹鸟迹造字,朱襄削竹刻木为书笑。伏羲见政少立,人民苟安,乃归故里迎请母娣。

  后世小说家多有借用其概念。明代•施耐庵•《水浒传》里演绎成小说人物,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里演绎成法宝,明代•冯梦龙《平妖传》里演绎成法术,佚名•《天堂游记》演变为武功招式:

  地煞七十二术

  通幽、驱神、担山、禁水、借风

  布雾、祈晴、祷雨、坐火、入水

  掩日、御风、煮石、吐焰、吞刀

  壶天、神行、履水、杖解、分身

  隐形、续头、定身、斩妖、请仙

  追魂、摄魂、招云、取月、搬运

  嫁梦、支离、寄杖、断流、禳灾

  解厄、黄白、剑术、射覆、土行

  星数、布阵、假形、喷化、指化

  尸解、移景、招来、逐去、聚兽

  调禽、气禁、大力、透石、生光

  障眼、导引、服食、开壁、跃岩

  萌头、登抄、喝水、卧雪、暴日

  弄丸、符水、医药、知时、识地

  辟谷、魇(yǎn)祷。

  ——"儒、释、道"三家对"天罡地煞理论"都有借鉴和演化。很难判定孰先孰后,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此理论出自中国古代星象学家专著。最后,借用北宋•全真道•王重阳的诗做结论: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悟彻便令知出入,晓明应许觉宽洪。

  精神气候谁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

  达理识文清净得,晴空上面观虚空。

  ——王重阳•《重阳全真集》

  ——为什么孙悟空不学"天罡数三十六般变化"?

  因为他身体先天有缺陷,不能学天罡变化而已。并不是孙悟空所说的"弟子愿多里捞摸",而是祖师说他"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我觉得清代•悟一子(陈士斌)•《西游真诠》中解释的更为合理。原文如下:道成之后,千变万化,又何限乎三十六变、七十二变哉?盖金丹之道,分有为、无为二法,一般天罡数变化者,上德者无为之事;一般地煞数变化者,下德者有为之事。盖上德者,先天未伤,后天未发,行无为之道,温养先天,运内炉天然真火,剥尽一身后天阴质,阴尽阳纯,永久不坏。此抱一守中,虚无中自然变化,故有天罡数变化,变化者少。其曰该三十六般变化者,《坤》阴六六之数,仅变化其阴也。下德者,先天已伤,后天已发,必须行有为之功,窃阴阳,夺造化,进阳火,运阴符,后天中返先天,先天中化后天,增之损之,自有为而入无为。此脚踏实地,其用不休之变化,故有地煞数变化,变化者多。其曰该七十二变化者,按七十二候,阴阳进退之节,阴阳俱变化也。地煞变化,乃金丹全始全终之事,既统天罡变化;天罡变化,惟上德者能之,其次中下之人难行,非金丹之全功,故祖师不传天罡变化,而传地煞变化也。

  筋斗横行说:秉诀持咒,自在修行;运神炼法,霞举飞升;赶山追月,腾云驾风;暮回苍梧,朝去北溟;日游四海,筋斗功成。

  ——《西游记》作者的神来之笔:筋斗云。据原文记载: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大众听说,一个个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哪里,都能寻了饭吃。

  ——为什么"菩提祖师"教会孙悟空"地煞七十二术"后又传他"筋斗云"?

  ——从以上对话的内容就能感知:"菩提祖师"的其他徒弟真是:资质平庸。好不容易碰见一个聪明绝顶、资质绝佳、悟性奇绝的徒弟,能不欣喜若狂?能不悉心教导?能不倾囊相授?当然也架不住悟空乖巧能言:"师父,为人须为彻。索性舍个大慈悲,将此腾云之法,一并传与我罢,绝不敢忘恩。"按照作者的描述还可以猜测:其实菩提祖师也有私心,想培养孙悟空为继任者,指望其以后能把本门技能发扬光大。却没成想:天不随人愿......

  炫技遭逐说:众前试演,卖弄手段;语闹声喧,祖师诫言:口散神气,舌动是非。炫技人前,畏祸不传;牵连加害,必惹事端;幡然顿悟,坠泪求怜;违训遭逐;义绝恩断。

  ——按照《西游记》作者的设定:这是孙悟空突遭变故的第一次落泪,作者赋予"天生石猴"渐入"性情人道"的情节值得玩味。

  ——为什么孙悟空"挟技卖弄"就被菩提祖师"逐出师门"?

  我的观点是:性格即命运。孙悟空在"学艺前"和"学艺后"判若两人。

  ——学艺前:人若骂我,我也不恼;人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

  ——学艺后: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

  请注意一个细节:众人在松树下会讲多时,临时起意让孙悟空一展所学。这才"抖擞精神,卖弄手段",因众人的吵嚷声惊动祖师。祖师训诫之后,断然将孙悟空逐出师门。

  ——不留任何回旋余地。祖师说:你从哪里来?便从哪里去就是了。

  ——不讲任何师徒情谊。祖师说:你快回去,全你姓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不念任何过往恩义。祖师道:哪有什么恩义?你只是不惹祸不牵累我就罢了。

  ——不提任何师承来历。祖师说:你这一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外,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菩提祖师说到最后,不顾师道尊严,貌似有些气急败坏、恶言谩骂、诅咒发誓之嫌。

  ——作者借"菩提祖师"的态度来传达一个观点:卖弄容易惹是生非;炫耀容易争强好胜;虚荣容易好勇斗狠。

  ——我的观点是:修行者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反之破坏力也就越大。

  ——这才是菩提祖师把孙悟空"逐出师门"后不让提起"师承来历"的最大原因。

  ——这决绝的脾气让我想到"菩提祖师"这一虚构人物,参考了传说人物"须菩提"的个人性格:须菩提智慧过人,但性情恶劣,嗔恨炽盛,为亲友厌患,遂舍家入山林。山神导之诣佛所,佛陀为说嗔恚(huì)之过患,师自悔责忏罪。后得须陀洹果,复证阿罗汉果。

  ——须菩提的"个人经历"与后文中孙悟空的"行为秉性"极其相似。"性格相近"才是菩提祖师收其为徒、倾囊相授的主要原因。但世尊释迦牟尼给了须菩提"悔过自新"的机会,而菩提祖师由于性格原因,却没有给孙悟空"痛改前非"创造契机。

  很多人会说:菩提祖师是神仙,能掐会算,都能算出门外有"修行者"需要接待,还算不出来孙悟空的前世今生?那既然知道孙悟空日后会闯出塌天大祸,为何还要倾囊相授?就为了给玉皇大帝添堵?就为了给各路神仙捣乱?然后让如来佛祖出面收服?让孙悟空陪着"金蝉子"取经?

  ——我的观点是:没那么简单。虽然《西游记》是一部"神魔题材"的虚构小说,但这类题材的"演义"通常都有一个共通点:作者借"神魔故事"的外衣,来寓意"人间故事"的主题而已。

  ——借物喻人也罢。借题发挥也罢,借机泄愤也罢,借古讽今也罢。

  ——作者只是借"菩提祖师"之口"奉劝"世人:谨言慎行,戒骄戒躁。

  ——我读到这一段的心得体会就是:低调是王道,修心最重要。

  初露锋芒说:拜辞祖师,与众相别;纵起筋斗,径回东海;自觉快乐,暗暗称道:

  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

  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

  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来回甚易行。

  别语叮咛还在耳,何期顷刻见东溟。

  按落云头,寻路而走;鹤唳感悲,猿啼伤情;呼众来见,忽闻噩耗:欺虐儿孙,霸占洞府;群猴据守,昼夜无休;猴王回归,邀他报仇;居直北上,混世魔王。怒驾筋斗,寻魔洞府。只见那山:

  笔峰挺立,曲涧深沉。笔峰挺立透空霄,曲涧深沉通地户。两崖花木争奇,几处松篁斗翠。左边龙,熟熟驯驯;右边虎,平平伏伏。每见铁牛耕,常有金钱种。幽禽睍睆(xiàn huàn)声,丹凤朝阳立。石磷磷,波净净,古怪跷蹊(qiāo qī)真恶狞。世上名山无数多,花开花谢繁还众。争如此景永长存,八节四时浑不动。诚为三界坎源山,滋养五行水脏洞。

  ——注:睍睆(xiàn huàn):形容鸟色美好或鸟声清和圆转貌。跷蹊(qiāo qī):奇怪;可疑。

  ——三界:佛教术语。印度佛教理论中指众生所居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据北凉•昙无谶(chèn)(意译法护)•《大涅槃经》认为:三界迷苦,如大海之无边。故又称苦界、苦海。专指众生在生灭变化流转中所处境界的三个层次。后被道教典籍(东晋)•洞玄部•《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借用。

  解释一:欲界、色界、无色界。具情欲为欲界;色相殊胜为色界;离色质为无色界。据后秦•鸠摩罗什•译《法华经•譬喻品》记载: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解释二:断界、离界、灭界。断界为断除九结(无明结);离界为断离爱结;灭界为断灭九种烦恼外之其余漏法。据唐代•玄奘•译《大毗婆沙论》记载:一切行断,故名断界;一切行离,故名离界;一切行灭,故名灭界。

  解释三:法界、心界、众生界。此说基于唐代•智俨•《华严经孔目章》中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论而立。据唐代•善无畏、一行(张遂)•译《大毗卢遮那经》记载: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坎源:坎,卦象术语。《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二十九卦。《象辞》说:坎为水,水长流不滞,是坎卦的卦象。坎源可以解释为:水源。

  ——水脏:指肾脏,中医理论中人体器官的名称。据先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记载:肾者水脏,主津液。中医理论中常用“五行理论”来解释人体生理疾病的各种症状。中医理论认为:"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是相对应的:金(肺)、木(肝)、水(肾)、火(心)、土(脾)。而人体是以五脏器官为核心的统一整体,五脏的功能特性,分别具有五行理论中金、木、水、火、土的相似属性。五脏之间相互制约和协调平衡,就是通过五行机制实现的。

  ——五脏相生秩序:木生火(肝属木心属火);火生土(心属火脾属土);土生金(脾属土肺属金);金生水(肺属金肾属水);水生木(肾属水肝属木)。

  ——五脏相克秩序:金克木(肺属金肝属木);木克土(肝属木脾属土);土克水(脾属土肾属水);水克火(肾属水心属火);火克金(心属火肺属金)。

《昭昧卮言》西游篇二

  ——为什么混世魔王的洞府叫"傲来国坎源山水脏洞"?

  坎,卦象术语:水。坎源山:水源山;水脏:中医术语:肾脏。完全可以翻译成:傲来国水源山水脏洞。《西游记》作者如此安排,肯定另有深意。再看第二回目的标题: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也可以修改成:悟彻真妙理,归本合元神。还可以简化成:悟彻妙理,归合元神。这样就能理解作者设定孙悟空"初露锋芒"这一情节的用意:悟和合。

  夺刀斩魔说:坎源山前,寻妖争执;水脏洞中,借传心事;群妖闻听,忙喊祸事;魔披兵甲,绰刀作势。只见那魔王:

  头戴乌金盔,映日光明;身挂皂罗袍,迎风飘荡。下穿着黑铁甲,紧勒皮条;足踏着花褶靴,雄如上将。腰广十围,身高三丈,手执一口刀,锋刃多明亮。称为混世魔,磊落凶模样。

  语开猖狂,眼含蔑视;悟空拆招,魔头换势;力劈两段,剿灭洞室;众猴贺喜,叙说旧曲;合家庆功,太平无事。诗曰:

  贯通一姓身归本,只待荣迁显箓名。

  ——为什么《西游记》作者设定孙悟空的第一次"降妖杀怪"如此轻描淡写?

  混世魔王:傲来国坎源山水脏洞;

  美 猴 王: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

  ——难道是巧合吗?我认为肯定不是。作者在虚构人物时,都赋予人物"五行相生相克"的属性。孙悟空被赋予了"心"属性,混世魔王被赋了"水"属性。而五行相克的理论中:水克火(肾属水心属火)。

  "花果山水帘洞"可以称作孙悟空的"心之舍","坎源山水脏洞"可以称作混世魔王的"水之源"。混世魔王和孙悟空之间:水火不容。

  ——借用孙悟空跟菩提祖师的一段对话:"我常闻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

  ——所以:功道欲成,水火相济。《西游记》作者设定的这一战,决定了孙悟空能否"修成正果"的关键。

  ——至此,《西游记》第二回的内容全部完结:闻玄解谜,暗授妙道;炫技遭逐,杀魔合神。诗曰:

  为求长生学参禅,无奈修行未通玄。

  如今遭逐洒泪别,忘师姓名不还原。

  ——卜径斋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昭昧卮言》西游篇二

标签: 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西汉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