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真的发生过吗——《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揭批

滴答历史 120 0

  “拈花微笑”真的发生过吗——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文/如空

  在中国,即使一个人不是佛教徒,但只要他有一定的文化根底,或者是多读了几本书,也必然听说过“拈花微笑”的故事。拈花微笑有多重要,且看某“百科”中的解释: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形容师徒之间的默契、心灵相通。

  如果说看了以上解释尚不能全部理解,那么不妨简单点儿说:正是因为这则“拈花微笑”的故事,才开启了中国禅宗一脉,才有了禅文化的兴盛,才有了后世五花八门的禅宗公案,才有了被许多文人捧得极高的《六祖坛经》。在汉传佛教中,禅、净为两大宗派,各领风骚数百年,各占了汉传佛教的半壁江山。禅宗,便是以拈花微笑中的摩诃迦叶为西天禅宗初祖,而以达摩祖师为东土禅宗第一祖。而其中最有名的,当然还是吟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六祖慧能。你说,这个故事重要不重要?

  那么这则公案源自何方呢?大致有两个记载,一个是出自宋朝的《五灯会元》:“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一个是出自所谓的《大梵天王問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决疑经》序品)

  两者内容大致相同,《五灯会元》全书内容繁杂,大致可以认定是录自《决疑经》,所以这里不作讨论。现在的问题是,这部《大梵天王問佛决疑经》可靠吗?

  《大梵天王問佛决疑经》又名《问佛决疑经》,有二卷本和一卷本两种,所有版本的大藏经皆无收。据传,该书曾在古代中国出现,后来流传至日本,后来在中国失传,近代有学者前往日本,将这本被日本视为国宝的真经又再次请出,带到中国,收在《万续藏》第八十七册。那么,这部经是“真经”吗?

  由于原经内容较长,无暇一一讨论,这里,只选择开头《序品》其中较为明显者,看一看这本《决疑经》中究竟讲了些什么。

  1、“尔时世尊,从多宝佛入塔下,大众围绕,飞行东方百千里程,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其国中央,有一高山,名五宝台,文殊师利,常在说法。至于此山,告大众言,昔于此国,观世音菩萨,化作三禅初梵王。化人间故,没梵宫殿,下生王宫,大德龙身,说示天理五行气变作吉凶法。地没还天,作春天主,观世音菩萨,化作初禅二大梵王,化人间故,没天宫殿,下生王宫火德牛头,说示地利百药医毒助人间气。地没还天,作夏天主,观世音菩萨,化作帝释,化人间故,没天宫,下生王宫,土德人质,说示人伦心法大道身法五伦。地没还天,作土用主,是三王者成强三才,说人性德,依俗说法,示第一义,皆是观音大悲应化故。此国观音有缘,末法世中,我法流布,余佛缘灭,唯存观音,化益永世。说是语已,三王出现,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今佛说如是。”(《决疑经》序品)

  这段很长,我们逐点分析:

  (1)首先确定一下,“多宝佛”是个什么佛,查众经典,只有《法华经》中提及,那么此处提及“从多宝佛入塔下”,当是在讲《法华经》的同时了,然而《法华经》中竟不记载这段,实在叫人怀疑。

  (2)再看下面,“其国中央,有一高山,名五宝台,文殊师利,常在说法。”看出什么意思来了吗?这里说的“五宝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台山,该处被视为文殊菩萨的道场。问题在于,在佛的时代,五台山根本就没有“五台山”的名称,更没有什么“五宝台”之称。五台山,本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到了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庙,结果与道士们发生冲突,最后两家斗法,和尚获胜,于是便在此修建了第一座寺院。而五峰山供奉文殊,还是从隋文帝开始。可是早在相当于中国春秋时期的佛陀,怎么可能给信众们讲出什么“五宝台”“文殊师利,常在说法”的故事?

  此外,这个国名“大七宝震旦”,从印度向东方“百千里程”,无论是东南亚,还是东亚,历史上似乎从来都没有过一个叫“大七宝震旦”的国家。“震旦”不像是音译,字面上又看不出有何含义。那么,这几个字究竟代表什么呢?试分析一下:七宝取宝盖儿,震在《周易》八卦中为东方,五行表木,与宝盖儿放在一起就是个“宋”字,而旦,即朝(zhāo),又音“cháo”。那么,这几个字若猜做字谜,分明就是“大宋朝”。难道佛陀也会玩中国的拆字谜?

  (3)下面就更有意思了,居然叫观世音菩萨“下生王宫, 大德龙身,说示天理五行气变作吉凶法。”首先,在印度,人们认为,龙只固然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但再有灵的动物也是畜生,人们不会用龙来形容帝王,很显然,“大德龙身”这种说法是只有在中国才会使用。其次,阴阳五行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除中国外的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这种说法。在佛教中,一再提及的是“地水火风”“四大”,从没有过“五行”之说(《决疑经》后面还有大段论五行的内容)。那么,叫观音讲“天理五行气变”,简直就是笑话。

  (4)佛陀讲法时,一再否定各种算术占卜之法,又怎么可能“变作吉凶法”?况且,以“五行气”变作“吉凶法”,很显然,是源自于《周易》的卜筮法。印度纵有预言的方法,也绝不可能是阴阳五行。

  (5)下面又是个更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观世音菩萨,化作三禅初梵王……作春天主……下生王宫火德牛头……作夏天主……土德人质,说示人伦心法大道身法五伦……作土用主,是三王者成强三才。”且看这三位梵王,第一位“作春天主”,自然是“以木德王”;第二位“作夏天主”自然是“以火德王”,第三位“作土用主”,自然是“以土德王”。看明白了吗?“以木德王”的自然是太皓伏羲,“以火德王”的自然是神农炎帝,“以土德王”的则是轩辕黄帝。

  如果这么说还不明白,且再看看这“三王”都给后人讲些什么:第一王“说示天理五行气变作吉凶法”,分明说的就是伏羲嘛,因为伏羲画八卦,当然会“说示天理五行气变作吉凶法”了。而第二王“说示地利百药医毒助人间气”,毫无疑问说就是炎帝,如果你还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至于第三王“说示人伦心法大道身法五伦”,则是黄帝无疑,因为黄帝“垂衣裳”而治,许多后世的行为准则都是由他制定的。尤其是“五伦”,即所谓“天地君亲师”是也。有学者考证,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而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最早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直至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而《决疑经》中居然明确提及“五伦”,不但说明是伪经,更可证明其伪应在宋朝前后。

  如果这里说的还不清楚,后面的“是三王者成强三才”,已经明确提出“三王”的概念。原来这中国古代的“三皇”竟然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开的哪国的玩笑?至于“三才”,也是《周易》中的符号,和佛法风马牛不相及,一点儿也扯不上关系。

  (6)更搞笑的是下面,“佛说是语已,三王出现,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的天,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到底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仅仅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至今学术界尚无定论。就算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吧,那么,三皇的时代也远远早于佛陀,甚至早过一千年以上。如今这三皇不仅都是观音一人化身,甚至还能同时出现礼佛,简直荒谬绝伦。

  (7)还有,“此国观音有缘,末法世中,我法流布,余佛缘灭,唯存观音。化益永世。”不知道那些笃信净土法门者见到这句会有什么感觉,他们可以坚信佛法灭后,是只留下一句“阿弥陀佛”的。这里却说“余佛缘灭,唯存观音。”而观音,据说是阿弥陀佛的侍者,又据说是古佛正法明如来示现。那么,如果观音“唯存”,就是说佛法根本没灭嘛,那么,还叫什么“末法世中”了呢?

  2、“尔时世尊,从座而起,为三王及大众等,亦行东方万里海上。海中有国,名大日发,东西南北,海中有国,是眷属国。世尊至于此国海边,告大众言,往昔劫初,观世音菩萨,化作色界第十梵王。告初梵王,汝下空中,欲界天界,及下造地造。观世音菩萨,化初梵王,奉其四禅大梵王,敕王及妃,供下下空中,次第造天下,造大地,最后造斯国,及眷属海中国山河草木。有一天女,名妙辨财,是亦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以女像,作大福田,来为王女,即成日轮及月光轮,主四天下,眷属无量,住此国中。”(《决疑经》序品)

  假设此经真的是与《法华经》同时而说,那么佛以大法力一会儿“飞行东方百千里程”,一会儿“亦行东方万里海上”,还真是件有意思的事。因为他居然把数十万的听众都丢下了,自己去什么“大日发”国玩了一圈。

  “大日发”国究竟是个什么国?哪部经中都没有记载,甚至哪部古籍中都没有记载。但不妨猜测一下,“海中有国”,从印度“东方万里海上”有这么一个国,是什么国呢?显然是日本嘛!况且“大日发”三字读起来也和“大日本”极为相像。而上面这段经文,讲的分明就是日本的创世神话。

  据某百科载:日本的创世神伊耶那岐与伊耶娜美兄妹同时也是夫妻俩,二人结成夫妇后,便生下八大洲及多个海岛,接著生下与生活上各种事物的神灵,如石头、泥土、砂子、河、海、水、山、树、雾、船、食物,日神、月神则较后生下。

  我们不难发现,经中所说的王及妃造天下大地的顺序,跟日本创世传说中的顺序完全一样,都是先造天下大地,然后造日本国本岛及眷属,之后是山河草木,最后才是“日轮及月光轮”。

  问题是,日本的这种创世神话,难道是真的存在的事实吗?即使不看日本神话,只以常识来看,难道真的有人会相信太阳、月亮是在山河草木被创造之后才出现的?既然我们认为佛是“正遍知”,又怎么可能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于日本的创世神话,中国人似乎很难如此清楚,所以,这部经编造者,也许除了中国人,还可能有日本人,甚至根本就是日本人。因为在那个时代,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熟悉程度甚至不逊于中国人。

  3、“尔时世尊,非现神而示妙相,成就妙大方广佛心真如莲华,成就五百劫前受用法身,成就佛佛能尽究竟诸法实相,成就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一实及多宝佛,成法妙法莲华证明真如大愿。”(《决疑经》序品)

  注意这段中的“成就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一实及多宝佛,成法妙法莲华证明真如大愿。”将佛讲经的顺序依“华严——阿含——般若——法华涅槃”顺序排列,是隋朝智者大师的说法,其所谓“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说般若,法华涅槃共七年。”这首偈子流传甚广,甚至被后世佛教徒视为金科玉律。这种说法是否科学,是否严谨,在此不做细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智者之前,是没有这种排列顺序的。而在此排列中,有意忽略《涅槃经》,则是因为这部《决疑经》的主要部分都是抄袭或改写自《涅槃经》的缘故。该经的“凡例”中就清楚表明“斯经请益品一篇,文相句义,与涅槃经同。但有中间处处,文字增添耳。然字蚀最甚。依涅槃经全文,则理显著矣。斯经梵王,于涅槃会上,别发问,如来为之重说。故文身句体,与涅槃经大同小异。”如此,便不难明白为什么其中不提《涅槃经》的原因了:都是照人家抄的,怎么好意思再提人家的名字呢?

  本经中类似以上的常识性错误比比皆是,这里只是指出其第一卷《序品》中的某些谬误,但已足以证明其经为伪。后面部分,胡说八道之处,甚至自相矛盾之处更多。比如“我灭度后,至于末法,五浊恶世,后五百岁,不绝佛道,唯在迦叶,独付传中。”前面明明说过:“末法世中。我法流布。余佛缘灭。唯存观音。化益永世。”如今却说“不绝佛道,唯在迦叶。”前后矛盾。再比如:“我灭度后,佛法住世,正法八百年,像法千二百,末法五千五百年。”但凡有些佛学常识者,都知道正法住世五百年,这里却胡说“八百年”,简直不可思议。再比如就在“拈花微笑”嘱咐迦叶“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有智无智得因缘证。”之后,紧接着就自食“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前言,大讲起“无有余法,唯一心性佛”的大道理。分明是自打嘴巴,这哪像是佛的行为!

  至于史籍记载,该经是“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家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曰,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经文所载甚详。”同样可疑,因为这记载仍是出于宋朝。首先三卷本和如今的二卷、一卷本卷数不同。此外该记载只此一条,属于孤证,也未必是真。第三,就算王安石确实见到这么一部经,也是在北宋中后期,很可能此经早已编造完成,只是还藏在皇宫里,没有问世罢了。

  而且不仅中国人怀疑其为伪经,日本人同样怀疑。日本忽滑谷快天《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一文便从无译者名、无请回日本的祖师、无藏经目录,而且,文字往往颠倒,且说时不符史实,又有五时八教、判释、相分、自性分等文字,凡此均足以说明本经当系后世所伪撰的佛典。

  以上证据足以证明《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是伪经无疑,同时也证明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什么“拈花微笑”的故事。比如在《六祖坛经》中,虽然明确提及“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却根本没有提及说拈花微笑的故事,如果此事确实发生过,且如此重要,六祖绝不可能不提,也可反证其经为伪,其事本无。

  最后是要说明的是,证伪《决疑经》,证明“拈花微笑”从来没有发生过,并不是要否定整个禅宗。因为禅宗的兴起远在此伪经的编造之前,只是此伪经诞生后,拈花微笑的故事被禅宗拿来使用,来推广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罢了。事实上,佛教原始经典上一再提及,佛法如日光、月光,普照天下,从来就不会藏着掖着,故做神秘来欺骗信徒。如“诸比丘!月轮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诸比丘!日轮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诸比丘!如来所说之法律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增支部》)同样,更没有什么“教外别传”,也没有什么“密法”。认为佛会把一些法门偷偷藏起来不叫大众知道,只传给一小部门人,那分明就是把佛当成了中国古代那些无良的师父,哪里是信佛、敬佛,分明就是谤佛!但有一些佛学基础者,都该知道谤佛的后果有多严重。可见此类伪经的编造,根本就不是为了弘扬佛法,而是要破坏佛法,并将人引入歧途。当然,你若真的相信时下禅宗某些大师讲的“万法皆空”的文字游戏也就无妨了。因为在他们看来,赞佛是空,谤佛也是空。或赞或毁,皆是俗念。真经是空,伪经也是空。或真或伪,都在一念。佛法,又怎么可能用世俗观念来蠡测呢?

  如此,我以上文字都算白说,人们逢可各随机缘,您爱咋咋地好了……

  本文曾参考以下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标签: 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西汉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