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历史剧《大明风华》热播,一时间关于明朝的皇帝、大臣、后宫嫔妃都成了热搜的话题,从最开始的“恐怖版”朱元璋,再到孙若微原型都引发了争议。而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大明风华》中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公元1398年,也就是明朝洪武三十一年,一个男孩在美丽的杭州西湖边上出生了,这个小孩就是于谦。于谦从小胸怀大志,他最崇拜的便是南宋的爱国文人、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书桌旁挂着文天祥的画像,数十年如一日,追慕之心从未改变。他立志要以文天祥为榜样,要成为一个像文天祥那样博学多才、忠勇爱国、忠肝义胆、清风凛然的全能型人オ。
经过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于谦在1421年高中进士,他的学识和才华让他在皇帝面前不卑不亢、不慌不忙,每次上奏声音洪亮,观点鲜明,不仅能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而且往往能一针见血,提出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时间长了,皇帝越来越信任他。
参与朝政的于谦勤勤恳恳,可是无论多忙,他始终保持着毎天读书的好习惯。在他的家中,没有奇珍异宝、没有黄金万两,即使身居高管,仍旧是两袖清风。于谦的家中最值钱的就是他丰富的藏书。他特别认同南宋学者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始终保持思维的活跃、思想的睿智,读书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途径。关于读书,于谦有自己的心得,他有一首著名的《观书》诗,表达的便是他对读书的热爱与痴迷。
《观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读书的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就像是于谦的亲密老友,他们朝夕相处却永远不会彼此厌倦。于谦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而这个朋友就像一面镜子,随时都能照见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因此无论清晨还是黄昏,无论心情是忧伤还是高兴,每一天于谦都要读书。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这两句并不是于谦自夸读书一目十行,读书速度很快,而是强调博览群书之后,胸襟视野会变得更加开阔。一天不读书就会觉得百无聊赖,只有读书才能让自己心无杂念,思想的世界也变得澄明开朗。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这是化用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因为读书才能给人输送源源不断的思想的活力,就好比活水源头,也好比春天温暖的东风每年都会催开鲜花,催绿柳条。人的年纪会越来越大,思想却永远不会老去。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读书的妙处也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得到的。那些纨绔子弟就不能理解,他们骑着装饰华美的马,到处去寻芳游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他们就不会相信住在简陋书房的我,也能享受到最芬芳的春天。因为有书的地方“自有颜如玉,自有黄金屋”,读书的气息,令人沉醉,令人幸福。
读书不仅赋予了于谦学识,更培养了他高尚的气节。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大举进犯。宦官王振唆使英宗御驾亲征,英宗听信花言巧语,以为御驾亲征和打猎差不多,又好玩又可以大摆皇帝的威风,于是欣然同意。当时的兵部尚书邝野、兵部侍郎于谦都极力劝阻英宗不要擅作主张,不可自己出征,更不能随随便便轻信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宦官!
然而此时的明英宗已经被王振忽悠得昏了头,他自信的率领五十万大军,威风凛凛地御驾亲征。如此草率地面对战争,结果当然可以预料。也先大获全胜,王振在乱兵中被打死,英宗被活捉。也先的野心一下子膨胀起来,既然明朝的皇帝都是人质,还有什么不能做的?他们觉得乘胜追击消灭明朝简直是唾手可得。于是便挥鞭直指北京,准备一举拿下大明都城。
此时明朝朝野乱成一片,皇帝被俘,兵临城下,如何是好?幸好此时还有于谦,他临阵不乱,头脑清醒地主持大局:他主张拥立英宗的弟弟,暂时稳定朝局,这就是历史上的明景帝。明景帝任用于谦为兵部尚书,全面指挥抵抗。在于谦的努力下,明朝廷不但保住了北京,阻止了入侵,平定了朝廷乱象,而且于谦还迎回了明英宗,尊为太上皇。因为于谦的临危不乱和正直果敢,明朝面临的这一场灭亡危机才得以化解。可悲的是,最终于谦难逃命运的捉弄,即使自己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最终还是遭人诬陷,明英宗复辟后,因“谋逆”罪将于谦投入大狱。最后于谦被明英宗冤杀,直到明孝宗时期才得以平反,谥号“肃愍”。
标签: 孙若微历史人物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