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滴答历史 156 0

陕西西安有一名十八岁的学生,名叫林嘉文。

在媒体眼中,林嘉文是天才少年,小小年纪就出版过两本书,而且获得了学界很高的评价。

但林嘉文光彩夺目的名号下,却暗藏着一颗被抑郁症折磨的心,

2016年2月23日,林嘉文一步步走上了高楼……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林嘉文从楼顶一跃而下,不仅摔碎了他的美好未来,也伤碎了父母的心。

我们不禁反思,抑郁症对患者的伤害,也感叹这位天才少年的陨落。

而本期文章要带来的内容,便是林嘉文为何要从高处“跌落”?他眼中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世界呢?

一,书香门第,成绩优异关于这场悲剧的详细经过,要从1998年说起,林嘉文出生在陕西的西安,和很多普通的孩子一样,一声婴儿的啼哭,为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

林嘉文的家里人,多数都是做教育行业的,妈妈是老师、姥爷姥娘是老师、外曾祖父也是老师,而爸爸则在法律院校上班……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从林嘉文的家庭可以看出,这孩子自幼就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家里的长辈都是知识分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多数情况下,近老师的孩子,功课一般都很优秀。

果不其然,跟亲戚邻居预想中的一样,林嘉文到了入学的年纪,各科成绩也都名列前茅,在父母的教育下,成为学校里的尖子生。

改变林嘉文一生的转折点,是他的家里人闲暇时,总喜欢看电视上的《百家讲坛》总喜欢看各路名家,讲古代的历史人文。

《百家讲坛》那些风趣的专家学者,谈古今犹如烹小鲜,各种历史人文的典故,总是引人入胜,精彩连连。

家里的长辈很喜欢看,而长辈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晚辈,林嘉文便也受此影响。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所以林嘉文也跟着家里的长辈,通过电视上名家的讲述,去触摸那些古代的灵魂,学习那些古代的先贤思想……

久而久之,林嘉文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小年纪就喜欢看各种古书。

在林嘉文的少年时期,就对历史有了他独特的看法,他认为历史对王朝争霸的解释、很多地方是有失偏颇的。

以他当时的观点来看:凭什么我们被打败的时候,就成了外族入侵?凭什么我们获胜的时候,就是封狼居胥?建功立业?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人在不同年纪,对历史有不同的解读,从林嘉文的观点来看,他小小年纪就有了较为独立的观念。

笔者我本人,虽然不怎么苟同这种观念,但我认为人看书的时候,的确带着五分的学习,外加五分的怀疑。这属于是聪明人的表现,思想并没有被书的作者带走。

林嘉文读中学的时候,接触到了电子网络,但他并没有在电脑上打游戏,而是通过电脑,找寻更多的历史典籍。

从远古的尧舜禹唐虞夏,到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林嘉文通过细细的网线,思想沉入了浩瀚的历史海洋。

史海勾陈,我们学习历史,不仅要研究那些年那些事到底如何如何;也要学会古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学习历史人物不抛弃不放弃,对一件事坚持到底的决心。

笔者我本人,对林嘉文的这一行为很迷惑,既然通晓历史,却没有被张骞和郑和的事迹影响到。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一人一马,劈开万里荒山;两只赤脚,走出千年的风华……张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林嘉文肯定也看过丝绸之路,但古人的精神,却并未帮他战胜心里的抑郁。

话又说回来,咱们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维,去看抑郁症患者的思维,这明显是自我的错误。

言归正传,咱继续说林嘉文的少年经历。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林嘉文少年时期,是很喜欢历史的。

尤其是,那时候的各路教授,会在网上发表自己对历史的研究,更是勾起了林嘉文对历史的热爱。

这时候争论就来了,因为有人评价说,林嘉文明显有了史学的梦想……

但也有人认为,梦想是让人为之奋斗的,梦想是给人持之以恒动力的,可林嘉文明显没有奋斗到底,明明没有持之以恒,所以根本算不上梦想。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林嘉文对史学的兴趣,到底算不算他的梦想呢?其实这一点很难探讨。

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有了喜欢的事情,有了人生的追求,所以跟普通学生有了明显的不同,因而一步步走上了史学研究之路。

二,深陷史海,拒绝出名林嘉文初次接触历史学界的时候,非常关注网络上的史学名家,哪怕是史学专家的调侃玩笑,也会被他细细咀嚼分析。

尤其关注新闻上的,各路史学教授参加了什么会议,发表了什么观点……网络成了林嘉文的“知识榨汁机”。

家庭方面,林嘉文的史学兴趣,获得了父母的大力支持。

爸爸妈妈自然一直关注着孩子的成长,看出林嘉文喜欢史学,所以为孩子买了很多很贵的专业书籍,送孩子去参加那些史学活动。

有了以上成长经历之后,林嘉文在史学方面的积累越来越多,在初中的时候就写了一本《当道家统治中国》。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2014年6月,该书的文稿准备就绪,审核校对也已经通过,正式摆在了出版社总编的桌上。

十六岁的林嘉文,成为年纪轻轻的少年作家。

该书即将出版的时候,很多人想要炒作林嘉文的年龄,但他拒绝类似的炒作,拒绝透露本人的年龄。

林嘉文后来这样说:“从初中起就熟悉网络舆情的我,太容易想到如今社会上很多人不太欢迎别人的年少成名,大家对年少有才华的人并不看好,会顺理应当地认为其中有作假,或者想当然地料定别人会‘伤仲永’。”

到2015年12月,林嘉文又出版了《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即使林嘉文再怎么隐瞒,关于他年龄的真相,也被很多媒体挖出,所以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波又一波的花式炒作。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媒体为林嘉文,安上了一种又一种的头衔,说是“史学天才”“年少成名”“这个孩子不简单”之类的人设标签。

其实,这属于是媒体行业的正常现象,他们需要的是流量,需要的是话题,需要的是曝光,并没有什么可质疑的。

不过林嘉文明显不喜欢类似的炒作,甚至很讨厌类似的曝光,他自从有了名气之后,生活的确跟之前大不一样。

例如林嘉文去附近的院校查资料时,会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例如他要写稿子的时候,请假很容易获批。

林嘉文最初喜欢史学,是因为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但因为两本书的出版,他显然背负了“天才少年”的包袱。

三,真实水平,学界认可在老一辈人的印象当中,能出书的都是人物,都是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的人。

可到了现代社会,传统文艺文化的领域里,出版的书籍已经变了味道。哪怕你写得再怎么差,只要给出版社一笔钱,照样能印刷成千上万册。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所以出书并不能代表林嘉文的真实水平,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他在历史学术的圈子里,真实水平有多高呢?

史学家李裕民教授,则是有资格评价林嘉文水平的人,因为他曾经为林嘉文的新书,写过一篇序言。

按照李教授的说法,他把历史学界的史学水平,分为三个层次。

下层是根据有限的资料,拼接各派的学说,联成自己的文章,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并不多。

中层是吸收了多位名家的研究成果,加以突破之后,接通自己的学术功底,从而写成文章。

上层则是,对历史有深入的研究,能表现出最新最好的水准。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李教授在评价林嘉文的新书时,则将年轻的林嘉文,归类在了中层。

李教授一般情况下,是不为别人写序言的,但他认为林嘉文是史学的好苗子,所以才为林嘉文的新书做序。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林嘉文的史学研究之路,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至于能不能真正走上史学巅峰,则要看他以后的努力了。

序言当中,李教授虽然指出了林嘉文的水平,但考虑到年龄问题,所以他也毫不吝啬地称赞林嘉文,他说林嘉文是:“解放后如此年龄著书写宋史的第一人”

贾连港教授说:“这本书文笔老道,很难看出是一个高中生写的,林嘉文有很好的批判精神。”

也有著名学者评价说:“大学老师最喜欢会玩的大学生,而林嘉文就是一个玩的高手,上大学最怕没有爱好,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自我发展……”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当社会上的媒体进入学校,老师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给林嘉文上课有压力,尤其是讲到宋代历史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看一眼林嘉文。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的一位老师,在评价林嘉文的时候,他说道:“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达不到,带博士也带不到他现在这个水准。”

由此可见,史学界的前辈,都很看好林嘉文,甚至是寄予厚望,期盼着未来史学界的新星升起。

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教授有教授想要的希望,媒体有媒体想要的流量。

社会上的很多媒体,尤其是那些路边小杂志,则为林嘉文贴上了各种人设标签,等于是把沉重的包袱,压在了一名少年的身上。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再有就是,社会上的一些人,看到了媒体的炒作之后,则质疑林嘉文的真实水平,猜测是林嘉文故意在炒作。

林嘉文本身就患有抑郁症,当他看到网络上的各种言论时,内心的滋味可想而知。

四,悲剧发生,让人心碎2016年2月23日,刚刚过完正月十五,也就是说刚刚吃完元宵,林嘉文走上了他不该走的高楼,跳下了他不该跳的高度,因患有严重的抑郁症,通过这种悲剧的方式,为十八岁的青春画句号。

他的目光划过历史长河,思绪穿过几千年的往事,或许是因为抑郁症吧,最终没能走出内心的苦楚。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随着林嘉文一跃而下,关于他的各种报道蜂拥而起,纷纷猜测背后的原因,遗书很快就出现在了网络上。

林嘉文在跳楼的当天,曾经在网络上留下遗书,他将其称之为“最后的话”,意思很明显是告别这个世界。

前后总共写了十条,第一段写的是:终于还是要离开,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

林嘉文在遗书里坦白说,未来对他没有吸引力,能想象到努力之后能得到的一切,认清了未来不能超越的界限

乍一看似乎写得模模糊糊,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仔细琢磨字句,却可以看出他那被抑郁症所影响的观念,未来还没有去尝试,就认为没有吸引力;未来还没有去拼搏,就自认为认清了无法超越的界限。

抑郁症犹如屏障,隔绝了大千世界和林嘉文的联系,隔绝了人间的缤纷色彩。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林嘉文在遗书当中,希望爸爸更爱妈妈,希望妈妈失去儿子之后,能够走出悲伤。他希望爸爸能改掉家长制的坏脾气,认清实际的能力。

林嘉文向所有的朋友致歉,向帮助过他的那些人,表示发自内心的感谢。

前前后后,林嘉文共有十条遗嘱,也写了他青涩的感情,写出了对老师刘雅雯的爱。

刘雅雯毕业后,第一次走上课堂当老师,便遇到了学生林嘉文。

在林看来,刘显得很保守。

五,精神和现实的交织抑郁症患者,往往很难切换精神和现实,灵魂在精神那边,现实则百般牵连。

林嘉文在遗书里,希望社会尊重他的选择,不要拿他的死借题发挥,就像以前媒体拿江绪林(青年学者)的死炒作。

他明明知道,社会不太理解这种做法,所以在遗书里写: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写完以上这些,下面谈谈笔者自己的看法,我咨询了心理医生之后,得到如下观点:

抑郁症的难点在于,虚幻和现实难解难分,人在自我虚幻浮想联翩的时候,虚拟世界里构造自己的理想生活。

人在幻想当中,自己是强大的,是随心所欲的……可人在现实当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

当虚幻的精神美好,碰到冰冷的现实之后,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就拿林嘉文来说,明明要离开这个世界,可他认为这一走,属于是给世人的施舍,而且是怜悯般的施舍,是给除刘雅雯之外的、每个人的施舍。

林嘉文身为知识分子,也知道自己给“世人的施舍”之后,会招来世人的嘲笑。

但林嘉文却很直白的告诉世人,认为这不是狂傲,认为世人的嘲笑源自于恐惧。言外之意,无非是说世人胆小……

这放在古代,肯定会说林嘉文疯了吧?而放在现代,我们将其称之为抑郁症。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林嘉文最后的选择,明明是轻率又冲动的,但他却认为这是: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还是那句话,正常人的思维,很难理解抑郁症患者的思维。我们只能尝试着去解读,要尽量减少各种无用的批判。

通过遗书可以看出,林嘉文患上抑郁症之后,灵魂一直生活在精神上的美好,灵魂在现实中却没有落脚的地方。

这无疑再次体现出,抑郁症患者在幻想和现实当中的挣扎。

林嘉文在评价现实是: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

无论是正常思维,还是被抑郁症所困扰的思维,我们多数人想要看到的理想世界,都是平等的世界,但现实往往是不平等的。

林嘉文认为,就连小小的中学校园里,也充满了各种让人讨厌的政治气息。

他看到老师和校长的办公室,都用报纸或者柜子挡住门窗玻璃,甚至在建设学校楼房的时候,老师办公室靠近走廊的位置没有建窗户。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反观学生教室的窗户玻璃是透明的,老师和校长通过玻璃,可以清晰看到教室里的学生。

林嘉文认为这是不公平的,这是他认为的政治气息,是明显告诉世人,世界上存在等级氛围和身份权利差异的暗示。

他在遗书里叹息,老师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用“寡鲜廉耻”来评价此事。

因为现实的不公平,所以他林嘉文讨厌这种社会风气,不想接受这样的社会风气。

林嘉文在遗书里,认为他看到的是世界,是:总有人想榨取别人,自然不能放别人自由地生死。

在遗书的第五条,林嘉文谈及了心理咨询,嘱咐自己的亲属,不要怪罪心理医生。

遗书第六条,感谢那些帮他报考西北大学的领导,但他很抱歉的是,辜负了大家的诚意。

天才少年林嘉文,16岁出书却在18岁跳楼自尽,遗言:请给予我尊重

关键的遗书第七条来了,林嘉文这样写:每次去李裕民老师家,都能感受到平日很少能体会到的温馨和安稳感。我对不起李老师夫妇对我的关爱。

之所以说第七条很关键,是因为林嘉文在李教授那里,可以短暂获得精神上的抚慰,找到灵魂共同频率的人;可离开李教授那里之后,却又重新面对社会,面对人间的现实。

也就是说,李教授那里代表着精神世界的满足,离开李教授之后,便要面对现实的冰冷。

林嘉文在遗书的第九条,说他也尝试过和世界相处,奈何有精神洁癖,总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小小的细节当中,看出别人的殊途。

遗书写到最后,内容是:说放下也就放下了……  

后记:

希望抑郁的孩子,早日走出心灵的牢笼,解开精神的枷锁,早日拥抱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标签: 近代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