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历史之 卧薪尝胆

滴答历史 97 0

  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公元前496年,吴国攻越,吴王阖闾兵败而亡。三年后夫差为报父仇,再攻越国,大获全胜,越国被迫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积聚,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公元前482年,勾践趁吴王北上争霸,一举击败吴国。夫差求和不成,最后羞愧自杀。

  长久以来,越王勾践的故事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人。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附集 女吊》里说:“‘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这对于我们绍兴人很有光彩,我也很喜欢听到,或引用这两句话。”笔者是半个绍兴人,也曾慕名登临越王台,游览印山古墓,以勾践的同乡而自豪。但是随着阅历和学识的增长,越来越觉得哪里不对劲。

  首当其冲便是真实性。按照常理,当时越国在吴国的控制之下,到处都是耳目。勾践真的要复国,就应该把仇恨藏在心里,秘密积蓄力量。而不是像网红一样,整天躺在柴堆上,吊个苦胆,没事品尝一下。这种行为模式,显然不符合勾践隐忍阴鸷的性格。要是让吴国发现了,不是自露马脚吗?事实上,勾践为了复仇整整准备了十年,愣是没有让吴国发现,足见其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到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龙游发现了大量石窟,当时人们还怀疑是勾践的秘密练兵之所。

  分析终归是分析,还是看看史料吧。《左传》和《国语》是现存最早的记载吴越争霸和勾践事迹的历史典籍,而且距当时的历史较近,其中记载的史实也较为可信,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左传》只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国事,没有提卧薪尝胆之事。《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

  最早提到“卧薪尝胆”的是《史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司马迁认定勾践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卧薪。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也仅说越王勾践“悬胆在户外,出入品尝,不绝于口”,而根本没有卧薪之事。那么卧薪呢?司马迁笔下的“苦身”是不是就是指的“卧薪”呢?司马迁并没有给出更为详细的交代。

  直到北宋,苏轼才第一次把卧薪、尝胆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他在《拟孙权答曹操书》中写道:“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但苏轼起草这封信时带有很强的游戏性,信中的内容也与勾践无关,而是说孙权。南宋的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曾谈及吴王夫差有“坐薪尝胆”之事。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也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 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了。以后,马在《左传事纬》和《绎史》两书中,都把卧薪尝胆说成夫差的事情。

  但是,南宋的真德秀在《戊辰四月上殿奏札》、黄震在《古今纪要》和《黄氏日抄》两书中,又说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到明朝末年,梁辰鱼写传奇剧本《浣纱记》,渲染了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二事。清朝初年,吴秉权编了一本简易通俗的史书《纲鉴易知录》,书中写道:“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不久,又刊刻了明末作家冯梦龙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书中也多次提到勾践曾卧薪和尝胆。这样一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就越传越广了。

  由此可见,吴越争霸,报仇雪恨应该是史实。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也没什么疑问。而所谓的卧薪尝胆,更大的可能是后人的附会与想象。当然,这并不影响勾践在人们心中的光辉形象。他那种不甘为奴,奋起反抗的精神,恰恰是我们民族所缺少的,得我们永远学习。问题在于,中国的文人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又发挥出来“尝粪问疾”的典故来,这就有点毁三观了。

  据《吴越春秋》记载,勾践兵败被囚于吴国,为取得夫差信任,在夫差生病时尝其粪便。原文大概是:“适遇吴王之便,太宰嚭奉溲恶以出,逢户中。越王因拜:“请尝大王之溲,以决吉凶。” 即以手取其便与恶而尝之。因入曰:“下囚臣勾践贺于大王,王之疾至己巳日有瘳,至三月壬申病愈。” 吴王曰:“何以知之?”越王曰:“下臣尝事师,闻粪者顺谷味,逆时气者死,顺时气者生。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其恶味苦且楚酸。是味也,应春夏之气。臣以是知之。”夫差当然很感动,就将勾践放回了越国。后面自然是放虎归山,卧薪尝胆了。不过,勾践也因此落下了后遗症,“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

  《吴越春秋》是东汉学者赵晔的个人作品,被定位为杂史一类,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野史,小说。 两千多年来,这段史料一直受人质疑,怀疑它的真实性。既然《吴越春秋》的可信度并不高,为什么尝粪问疾的故事那么深入人心?因为它的情节丰富曲折,刻画的人物形象饱满,这导致许多人认为勾践为夫差尝过粪。

  但是,要说赵晔完全是杜撰,那也太过武断,因为历史上,还真有许多人吃过屎。

  第一个是周武王的儿子。据说在周武王病重之时,神医成仲子为查清病因,不得不要观察并且品尝其粪便。结果,武王的十几个儿子没一个敢尝,只有幼子姬诵用鼻子闻了闻。据成仲子所说,若是患了不治之症,大便是苦的,如果能治,大便就是甜的。

  “什么味儿?”

  姬诵说又腥又臭。尽管没有吃,但只闻了大便的姬诵却成了西周的下一任帝王。

  第二个是大名鼎鼎的孙膑。孙膑因庞涓陷害,被关进大牢。为了保全自己,孙膑故意装疯卖傻。庞涓为了验证其真实性,就把他关进猪圈。结果,孙膑不但浑身都是粪水,甚至还吃起了猪粪。庞涓信以为真,自然放松了警惕,最后落得死于非命的下场。

  第三个是郭霸。据《旧唐书·酷吏传》载,武则天时的御史大夫魏元忠患病,手下郭霸为取得上司的青睐,居然主动要求尝宰相大人的大便,以确定病情。

  “时大夫魏元忠卧疾,诸御史尽往省之,霸独居后。比见元忠,忧惧,请示元忠便液,以验疾之轻重。元忠惊悚,霸悦曰:“大夫粪味甘,或不瘳。今味苦,当即愈矣。”

  翻开世界历史,从来没有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吃过屎,就算普通人也没有。而中国却有那么多人甘之如饴,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文人,甚至全体中国人,从来没有对勾践这种行为提出过非议!!!!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程序合法决定结果合法。换句话说,如果你取得结果的过程是非法的,即使这个结果本身是合法的,那也不具有合法性。最有名的例子是辛普森杀妻案,警方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况下,非法闯入民居,查获了带血的手套和袜子,结果这些证据不能呈堂,最后辛普森被无罪释放。从这个观念延伸开去,如果你用了非法的,不道德手段取得了成功,我就不认可你。再延伸开去,即便你是个德高望重的国王,只要你的命令是不道德的,非法的,我也可以不服从你。

  而在中国人的文化和观念中,只要结果合法,过程可以忽略不计。简单来说就是成王败寇。这就意味着,不管你采取了什么方法,什么手段,只要你成功了,我就认可你,服从你。如果你失败了,即便过程多么正义,多么道德,你永远是非法的“寇”。于是就有了胯下之辱的韩信,有了背信弃义的刘邦,有了吃屎喝尿的勾践。这种观念造成的后果是,中国人永远没有对正义与道德的信仰和追求。他们表面上仁义道德,背地里却男盗女娼,无恶不作。最后整个社会礼崩乐坏,道德沦丧。

   《独立宣言》思想奠基人之一的托马斯·潘恩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极力宣扬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那他就是做好了干任何坏事的准备。’这句话换到中国的语境就变成,一个人如果能吃屎,那他就做好了干任何坏事的准备。

   勾践吃屎这种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人的道德底线。而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也证明他是个毫无底线的人。勾践称霸后,就开始大杀功臣。韩信临死那句有名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最早说的就是勾践。还是范蠡英明,早就看出越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于是泛舟五湖,隐匿山林。但范蠡也只是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他可以带着西施浪迹天涯,天下人却无处可逃。

标签: 卧薪尝胆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