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机智、善良、刚正不阿的寇准,却几度罢相,数遭贬谪?

滴答历史 117 0

有书君说

在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中,有这样一位名臣。

他机智,善良,刚正不阿。

然而历史中的他,却堪称两宋时期最有争议的大臣之一。

他不到三十就进入最高决策层,却几度罢相,数遭贬谪。

而几乎每次受挫,都和他的性格有关。

他,就是寇准。

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寇准的性格是如何影响他一生的。

为什么机智、善良、刚正不阿的寇准,却几度罢相,数遭贬谪?

为什么机智、善良、刚正不阿的寇准,却几度罢相,数遭贬谪?

刚正耿直,成股肱之才

寇准天资聪明,19岁就高中进士。

按说这是令人兴奋的大事,但当时的宋太宗喜欢老成持重的人,对“年少者,往往罢去”。

这可怎么办呢?

有人就给寇准出主意,说你把年龄改大不就可以了吗?

谁知寇准眼睛一蹬,说道:

“(寇)准方进取,可欺君耶?”

这话传到宋太宗那里,他对寇准就有了些不同的期待。

宋太宗先后让寇准担任大理评事,归州巴东、成安知县。

按照规定,知县的任期是三年,但寇准做知县的第二年,就被宋太宗借调出来了。

当时的党项族在边境不断挑衅宋朝,宋太宗急需一个不徇私舞弊、不怕苦的人,来押送军粮。

结果寇准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顺便考察军情,回去完成了一篇《御戎策》。

这篇针对边疆军事问题的文章,让宋太宗更加相信自己没看错寇准。

于是让寇准提前结束知县任期,升任郓州通判。

寇准上任前,照例要向皇上辞行。

但宋太宗突然不舍得让寇准走了,竟直接让寇准留在了中央的三司。

这时的寇准,有了更多接触太宗的机会,也让太宗多次见识到了他的耿直。

有一次,宋太宗实在是不想听他的意见,气呼呼地站起来,转身要走。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干着急。

可是寇准直接拽住了宋太宗的衣服,硬是把宋太宗拉回了座椅上。

事后宋太宗不但没怪他,反而说:

“寇准就是唐朝的魏徵啊!”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太宗对寇准更加倚重。

淳化初年(990年),朝廷查处了两起官员受贿案。

一位是祖吉,一位是王淮。

祖吉被处以死刑,而和他类似的王淮,只受到了打二十大板和降级的处分。

这区区二十大板,还是在自家里由自家人打的;被降级不久,很快官复原职。

这一切,都是因为王淮之兄——参知政事(副宰相)王沔(miǎn)的包庇。

一时间朝野哗然,但没有一个人敢向皇帝揭发。

第二年春,大旱。

在古代,极端天气等天灾一般被认为是对人祸的警示。

于是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政务有无失误。

大多数人都说,大旱是天数,跟政务没有关系。

寇准却说旱灾是因为朝廷刑罚不公。

一听这话,宋太宗当时就火了,起身走了。

这一次,寇准没有拽住太宗的衣服。

但太宗自己却觉得不安,终究还是把寇准叫去,问他到底怎么不公平。

寇准让太宗把王沔叫来,然后把祖吉和王淮的事说了一遍,还反问了一句:

“如果这不是不公平,那是什么?”

太宗问王沔有没有这回事,王沔汗如雨下,不停地磕头谢罪。

这件事让太宗意识到寇准才是真正可用的人,于是让寇准做了枢密副使,正式进入最高决策领导层。

这时,寇准还不到30 周岁。三年后,他又升任宰相。

然而,这尚不是寇准人生的高光时刻。

而伴随着高光时刻的到来,他的性格弱点也逐渐暴露。

为什么机智、善良、刚正不阿的寇准,却几度罢相,数遭贬谪?

寇准

为什么机智、善良、刚正不阿的寇准,却几度罢相,数遭贬谪?

铁血担当,立百年之功

太宗把皇位传给了真宗,真宗即位不久,就遭遇了一次国难。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国纠集20万兵马南下,前锋直抵澶州城下。

一夜之间,五封报急文书飞达京城,但都被时任宰相的寇准留下了。

第二天,宋真宗从别的大臣那里知道消息时,差点吓破了胆。

他忙去质问寇准,却见寇准正优哉游哉地喝着酒。

面对真宗的怒气,寇准不紧不慢地说:

“若陛下御驾亲征,五天之内,此事必了。”

御驾亲征?宋真宗是一百个不愿意。

有些大臣也不愿意,而是主张逃跑避祸。

寇准只得说:

“我们可出奇制胜,也可以逸待劳,总之胜券在握。”

真宗这才勉勉强强打起精神,决定亲征。

但是到了黄河南岸,他又不想走了。

寇准不得不告诉真宗:

“今一旦弃去,(社稷)非复陛下所有!”

但真宗还是下不了前进的决心。

寇准急忙拉来武将高琼,说:

“陛下不以臣言为然,何不问高琼?”

高琼立即接话:“寇大人所言极是。”

寇准又加了一句:“机不可失,得赶紧走啊。”

高琼于是指挥真宗的卫士前进,几乎是和寇准一起把真宗逼过了黄河。

事情果如寇准所料,宋朝士兵一见皇旗招展,立刻欢声雷动,士气大振。

而辽国那边,当时就被吓得队伍都站不齐了。

更让辽国没想到的是,他们的统帅被士气高涨的宋军一箭射死了。

于是辽军悄悄送来了请和文书。

寇准认为形势对宋军有利,自然不同意议和。

但真宗认为,只要能让关南领土重回大宋,别说讲和,就算是大宋给辽国钱财也行。

至于给多少,真宗对大使曹利用说:

“百万以下皆可。”

寇准本想坚持抗战,但这时有人向真宗告他拥兵专权,寇准只好同意真宗的想法。

不过,寇准对议和金额可不肯放松。

他第一时间截下曹利用,威胁道:

“不得超过三十万,一旦超过,必杀了你。”

曹利用吓得两腿哆嗦,连连点头。

好在曹利用没有辜负寇准的期待,果然以三十万成交。

这次议和,就是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客观地说,澶渊之盟要求北宋每年给辽国不菲的钱财,当然是不平等的。

但从长远来看,此后的百年间,两国一直和平相处,最大限度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而且每年三十万的岁币,比起对辽军费的开支,不过是“百之一二”。

所以,当时和后世的人对澶渊之盟基本持肯定态度。

然而,功高一时、利在千秋的寇准,可能并没有想到,他人生的转折早已埋下伏笔。

他的知情不报、专权固执,他对真宗的强硬态度,让真宗对他心存芥蒂。

这些芥蒂,在往后的和平年代里,逐步酝酿、爆发,终于导致了寇准政治生涯乃至生命的终结。

为什么机智、善良、刚正不阿的寇准,却几度罢相,数遭贬谪?

宋真宗

为什么机智、善良、刚正不阿的寇准,却几度罢相,数遭贬谪?

专断自大,终误人误己

澶渊之盟让寇准的声望达到了极点,也让宋真宗对他信任有加,以至于寇准下朝时,真宗都会目送他。

这让当时主张避祸的大臣之一王钦若嫉恨不已。

他对真宗说:

“澶渊之盟实际上是寇准以赌博的心态孤注一掷,多危险啊!”

真宗沉默了,这让他想起议和之前寇准那些让人不舒服的作为。

仔细一琢磨,寇准的毛病还真不少,其中最让真宗难以容忍的是他的专断。

早在真宗的父亲宋太宗在任时,寇准专权就已经引起了强烈不满。

那时,寇准在中书门下省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为了让自己看中的人早日掌权,他经常不顾正常的考核程序,破格提拔人才。

客观一点说,寇准提拔的人大部分都不错,但对抗制度肯定是不合适的。

另外,寇准不提拔的那些人,并不是考核不合格,而是和寇准有私怨。

就算这些人正常升迁上来,他也要打压。

有一次,寇准历来讨厌的冯拯升任虞部员外郎,居冯拯之下的彭惟节升任屯田员外郎。

按惯例,在奏章上进行官衔排列时,冯拯应在彭惟节之上。

但寇准却十分生气,非说冯拯这么做没有明确的法律支持。

愤怒的冯拯于是密奏宋太宗:

“寇准以私怨专门打压微臣。朝廷之事都是他说了算,作威作福,一向如此。”

广东转运使康戬也向宋太宗上书,说当时的重臣吕端、李昌龄等都听寇准的。

这些话就像是往宋太宗心上扎了一针。

宋朝一向担心大臣专权,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如设正副宰相等。

宋太宗尽管倚重寇准,但绝不可能容许寇准专权,因此把寇准贬了。

对寇准的这个处理,宋太宗的继任者宋真宗是知道的。

所以,真宗刚即位的时候,是不打算让寇准做宰相的。

后来辽国不断侵犯边境,需要权力集中以便高效应对战争,这才任用寇准为相。

但澶渊之盟前,却有人告发寇准拥兵自重,专断独行。

真宗虽然当时不在意,但后来却对寇准没那么信任了。

加上那些嫉恨寇准的人不停地进谗言,寇准渐渐被排挤出去了。

幸亏宰相王旦等人时常为寇准说好话,寇准58岁时又被召回为相。

这时的真宗已到了晚年,得了中风,政事把持在与寇准不和的刘太后手中。

寇准想办法得到真宗首肯后,和其他大臣密谋除掉支持刘太后的奸臣。

但计划不慎泄露,刘太后先下手为强,连贬寇准。

四年后,寇准死于贬所。

寇准的一生,刚正不阿、勇敢担当,为江山社稷立下了百年之功。

然而他不明白,再刚直的人也不能独断专行,再有能力的人也要听听他人的意见。

原本平步青云,官运亨通的人,却因为专断自大,葬送了政治生涯,乃至身家性命。

可惜可叹!

参考文献:

1.《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寇准传》

2.《续资治通鉴长编》

3.《邵氏闻见录》

4.《涑水纪闻》

5.《寇莱公遗事》

标签: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