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的生活,别有一番超乎想象的样子。这里的冬天是暖的,蓝天、碧海、阳光、沙滩,处处洋溢着温暖的风情。
北枕海安,南近交趾,东连七洲,西通合浦,海口自古就是海陆交通要道。宋元时期,这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码头,素有“琼州门户”的美誉。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背靠长堤路,西临龙华路,东接和平路,南到解放西路和文明中路,面积123.3公顷。
海南遍布街巷的椰子树,是海南本土精神的象征。不怕旱,也不怕涝的椰子树,烈日晒不死,大风刮不倒,几乎无求于人,却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人们。这坚韧挺拔的椰子树,就如同海口人愈挫愈勇的性格,为心中之所向,虽九死而不悔。
出生在老街的一代名臣海瑞,就有着椰子树般的精神。他一生为官清廉,执法公正,始终心系国家百姓。当时,嘉靖皇帝终日炼丹修行,不理朝政,导致皇权旁落,奸佞横行。
海瑞看到这种形势后就很着急,就上了一道奏疏,他觉得皇帝不应该如此,应该勤政,不要让小人钻了空子,搜刮民脂民膏。他写完这道奏疏后,买了个棺材放在家里,抱着必死的决心。嘉靖皇帝看到奏疏后勃然大怒,把他打入死牢。好在不久之后,皇帝病逝,新帝即位,海瑞才得以官复原职。
尽管险遭性命之虞,但这位海口官员却始终不改刚直秉性,也因此在朝堂之上遭到排挤。从隆庆四年开始,海瑞回到海口“候用”,这一等就是十五年。回到家乡之后,海瑞并未消沉度日,而是像当年“五公”一般,尽己之力为民谋利。
离海口大约有四十多公里的一个地方,因为缺水,为了解决水利灌溉的问题,他就利用了他曾经治理过的吴淞江和白茆河的经验,指导当地百姓和官府建了一条水渠,一直到现在都在使用,这里已经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之乡。
历劫不磨,几乎就是所有海口名士的精神写照。明万历十三年,海瑞再度出任吏部右侍郎。两年后,他因病与世长辞。而就在临终前三日送来的薪俸多出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退回。当他的灵柩回到老街,道路两旁站满了祭奠哭拜的百姓,绵延十多里。海瑞一生两袖清风,一颗丹心,就如同那逆风生长的椰子树,可以在强风中伏倒在地,也能在风过后依旧挺立。既有坚韧不拔的品格,又有绝不低头的傲骨。
在明代两百多年的历史当中,海南共考中的举人有六百多人,进士六十多人,而其中海口籍的就有四十多人。这些从海南走出去的官员身上,无一不烙印上了清廉、坚毅的印记。对于他们来说,为官追求的不是个人利益,而是天下的太平、百姓的安居。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海口的经济和文化日渐繁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标签: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