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乐不思蜀”的重新思考,其实刘禅是有道之君,绝非无能之辈

滴答历史 104 0

真假三国纵横谈58:对“乐不思蜀”的重新思考我们读历史,应该从中发现规律,探求真理,汲取经验,接受教训;切不可带着一副势利眼光,捧红踏黑,羡富欺贫。“只依成败论英雄”是一种势利的看法;“开国之君是英雄,亡国之君是狗熊”也是一种势利的看法。阿斗是个亡国之君,但是,能把蜀汉亡国的责任加在阿斗的头上么!刘备当了两年皇帝,就把蜀汉的家当败掉了一半,荆州丢了,益州新附,人心不稳,形势岌岌可危。当时别说败军之将的刘备,就是诸葛亮也对蜀汉的前途信心不足:“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这一句话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十七岁的阿斗所接的就是这个烂摊子。蜀汉必亡,这也是大家心中有数的,“伐亦亡,不伐亦亡,与其坐而待亡,不如伐之”。这话还说得不够明白吗?

对“乐不思蜀”的重新思考,其实刘禅是有道之君,绝非无能之辈

诸葛亮《出师表》早就点明了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阿斗能让蜀汉政权延续四十多年,应该算是一个奇迹。如果刘备不死于白帝城,继续掌权,再闹一回意气,蜀汉早就亡了,岂能拖到多年。蜀汉之亡,是大势所趋,油干灯尽,力竭计穷,怪谁都怪不了。

有人或许会说,刘禅之所以能做四十多年皇帝,是因为诸葛亮辅佐的原因。但别忘记了,诸葛亮死后二十多年,蜀国才最终灭亡的。若是刘禅真是昏庸无能之辈,蜀国早就灭亡了。

按照过去写史书的惯例,对于任何一个亡国之君,总要说他几件错事,才好交代。对刘禅如是,对五代时同为蜀主的孟昶也如是,乃至于编造出赵匡胤砸毁孟昶溺器的故事来。其实孟昶并非无道之君,他之所以投降,是顺应历史潮流,不想生灵涂炭。他从成都前往开封之时,数万百姓相送,一直送了了数百里才洒泪而别。这很难想象是一个昏庸之主所受到的待遇。

而对于阿斗的错处,人们也实在挑不出什么来,其中最为著名的事例之一即是“宠信宦官黄皓”。查考史实,这事肯定是有的,并没有冤枉他。作为皇帝,谁都会宠信宦官,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对皇帝来说,太监就像忠犬一样,是其所依赖的对象。宠得太不成话的是唐代与明代。唐代的宦官居然以废立皇帝,号称定策国老,皇帝却成为门生天子;明代的宦官掌握厂、卫,中央的特工系统竟归他们指挥。阿斗宠信黄皓,还没有到这种出格的程度。

对“乐不思蜀”的重新思考,其实刘禅是有道之君,绝非无能之辈

电视剧中的刘禅形象

当然,宠幸太监不算什么,最不能见谅于人的是他的“乐不思蜀”一事。据《汉晋春秋》记载,在阿斗投降来到魏国之后,有一天,司马文王(司马昭)约阿斗宴会,而使“凄凉故蜀伎,来舞魏宫前,”旁观者为之伤感,“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贾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后人对此事的评价是:阿斗既无情,又无耻。

记载中接着说,阿斗回答“乐不思蜀”,郤正觉得有失体统,就悄悄地教他,以后如果司马昭再问你,你应该流着泪说:先人坟墓皆在蜀中,无日不思。这样一来,司马昭就会放你回去。以后司马昭再问阿斗,阿斗果真照郤正所教的话回答。司马昭说:这话好像是郤正教你的。阿斗吃惊地说:正是这样。在座的人听了,无不好笑。后人对于此事的评价是:阿斗太愚蠢了,简直是个白痴。

对于以上的评价,笔者认为有重新思考的必要。对于改朝换代,即皇帝换了一个姓,君臣人等是否都有殉国的必要。特别是在大事已定、形势无可挽回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放下武器,停止抵抗。从“忠君”的立场来说,是鼓励殉国的;但从爱护老百姓的立场来说,放下武器是减少老百姓生命财产的损失,又有什么不好呢?何况三国之间的战事,本就是同一民族之间的内战,谁当皇帝对百姓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难道说做刘家的臣民就是值得自豪的,而做司马家的臣民就是一件沮丧的事情吗?三国时代末期,先是蜀汉对魏投降了;仅仅两年之后,魏又向晋投降了(形式是禅让,实质是投降);再过十余年,东吴又对晋投降了。三国的结局都是一样,社会风气已经如此,我们没有苛责阿斗一人的必要。

对“乐不思蜀”的重新思考,其实刘禅是有道之君,绝非无能之辈

电视剧中的司马昭形象,他实在是个厉害的角色

至于“乐不思蜀”一事,绝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阿斗愚蠢。对于司马昭那种人,应该了解其阴险毒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也。阿斗如果不是装糊涂,故意装痴卖傻,而是让司马昭了解自己思蜀的真心,那非倒霉不可。其实,前人早就看出阿斗是在装傻。《三国志集解》一书引于慎行曰:“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郤正教之,浅矣!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可见,阿斗比郤正聪明得多,正是面带傻相,心中明亮。他能骗过阴险狡诈的司马昭,化险为夷,绝非无能之辈,我们不可小看了他。当然,也不排除司马昭知道刘禅在装傻,只是不想点破而已,他知道刘禅通过此事表示自己没有回去的想法,叫他放心。这样一来,他又何必再大开杀戒呢?留着来显示自己的仁厚,岂不是很有意义吗?

总之,阿斗虽是亡国之君,但是亡国另有重要远因,蜀国的国祚四十多年,绝大多数是在刘禅手里度过的,这相当不易。如果我们忘记了刘备的闯祸,却对阿斗求全责备,那是为尊者讳,有失公允。前人由于满脑子的“成王败寇”的思想,才对刘氏父子作出了并不公允的评价。我们是否可以根据确凿可靠的史实来重新考虑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如果我们老是跳不出前人所划的圈子,不敢跨越雷池一步,那岂不是太故步自封了么?

标签: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