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

滴答历史 130 0

成语“完璧归赵”,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璧:指的是“和氏璧”。

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

先了解一下这块值15个城池的贵重的“和氏璧”和氏璧,是一块璞玉。是被一个叫卞和的人发现的。故称为和氏璧。

和氏,是《韩非子.和氏》中的人物,亦称卞和,是春秋时楚国人。

卞和得到一块璞玉,把它献给了楚厉王。

楚厉王让玉工来辨识,玉工认为就是一块石头;楚厉王便以欺骗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后来到楚武王继位时,和氏又献玉,仍以欺骗罪砍掉了他的右脚。

待楚文王继位时,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即荆山)下痛哭。

“三天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楚文王见和氏哭的如此悲伤,便派人问他。

卞和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于石,真事,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意思是:我所悲伤的是明明是玉璧,却被人认为是石头;明明是好意,却被认为是欺诳。

楚文王听了,便派人加工了那块璞玉,果然得到的是一块晶莹的美玉,而且质量极高,是稀有的珍品,于是把它列为楚国的国宝。称它为“卞和之璧”或“和氏璧”。

后来,到了战国时代,这块和氏璧落到了赵慧文王的手里。

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

“完璧归赵”成语是怎么来的呢?赵国拥有一块“和氏”宝璧的消息,被秦昭襄王知道了,便写信给赵惠文王,说愿意以15个城的国土,来交换这块宝璧。

当时秦国强,赵国弱。赵王明知秦王是想用阴谋骗取和氏璧,但又不管拒绝。

便和大臣们再三商议,想不出一个妥善的办法。

这时有一位叫蔺相如的门客,表示愿意去办这件外交大事。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的人,便同意他为使者,派他带着宝贝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

秦王看到宝璧,非常高兴,还叫大臣和后妃们一个个传递着欣赏,满口赞好,却绝口不提换城之事。

蔺相如见状,便说:“这件名闻天下的宝璧确实是好,可惜还有一点点小毛病。”

秦王信以为真,便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叫他指出毛病在哪里。

蔺相如接过和氏璧,后退几步,靠近柱子站立。

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

他怒气冲天,严厉指责秦王不讲信义。揭露了秦王假意用15个城池来骗取宝璧的阴谋。

秦王又羞又恼,想叫武士来强抢宝璧。

蔺相如早已料到这一招。他一面威胁道:“大王若要强逼我,我宁愿把脑袋和宝璧一同撞碎。”一面做势向柱子撞去。

秦王真的害怕心爱的宝璧要被撞碎,赶紧叫人劝阻,连声道歉,并且答应把15个城池划给赵国。

蔺相如说:“赵王派我把宝璧送来是很隆重的。曾经斋戒五天。大王也该斋戒五天,然后举行接收典礼才是。”

秦王无奈,只好同意。

蔺相如回到寓所,立即安排随从抄小路把璧送回了赵国。

五天后,蔺相如去见秦王。

秦王知道宝贝己被送走的秘密送回赵国,非常生气。

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杀死蔺相如吧,为了没有骗得宝贝而杀赵国的使者,这件事传出去可并不十分光彩。

发兵进攻赵国吧,事情闹大了,更要被各国笑话。

秦王便放走了蔺相如,再也不提这事了。

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带来的启示。1、遇到“敌强我弱”的局面,要冷静地分析事情发展规律,运用相应的对策和对方斡旋。

2、做事情既要有勇气也要有智慧。

面对强势,要有勇气与之抗衡,同时做事情应当灵活,随机应变,用机智与强势力抗衡。

3、抓住对手的弱点和软肋,才能化险为夷。

4、做事要光明正大,不要做小人做的事,不守信用。

蔺相如敢以出使秦国是他的勇,

从秦王的手中重新要回和氏璧,是他的谋。

蔺相如用5天戒斋的借口,给自己赢得了“完璧归赵”的时间。

蔺相如抓住了秦王不敢随意杀死使者的想法,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标签: 完璧归赵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