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读过《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名著,对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当年作为汉宗室亲、豫州牧的刘备驻扎在新野,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野县,听不得已要离开刘备投奔曹操的徐庶和当地隐居的大名士司马徽说,诸葛亮号“卧龙”,非常的有学问,又有才干,得之可安天下。便非常急切地去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卧龙岗邀请他出山,结果诸葛亮不在家里。过了几天,刘备很着急,冒着大风雪,带着兄弟关羽、张飞去请,结果还是没有见到。直到第三次,刘备斋戒三日,以非常虔诚之心又去茅庐,终于在等了一个下午之后见到了慕名已久的诸葛孔明。两人一见倾心,大谈天下大事,闻名天下的“隆中对”,诸葛亮结束十年隐居生活,正式出山辅佐刘备争夺天下,最终得以三足鼎立,建立蜀汉。
这段故事,著名史学家陈寿在他的著作《三国志》中有记载,诸葛亮也在他写给后主刘禅的《前出师表》中说到,刘备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可见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是确有其事的。好歹刘备也是大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献帝刘协认定的“皇叔”,放下架子,带着兄弟,连请三次,如此诚心,放在今天,那也是满满的诚意啊?哪位老板对笔者如此,那笔者的尾巴可是要翘上天了!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刘备礼贤下士的诚心感动了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另有考虑呢?
诸葛亮的身世。史书记载,诸葛亮出生在山东琅琊一个官宦世家,诸葛家族是当地的一个名门望族,祖上也是非常“阔”的,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曾经做过司隶校尉这样的官职。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也做过“泰山郡丞”这样的地方官,只是在诸葛亮8岁的时候就已去世,让小天才诸葛亮成为孤儿。无奈之下,便跟随他的叔父诸葛玄去投奔当时担任荆州牧的刘表。有意思的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时候,诸葛家族可不是把宝都押在当时只有万余人马、一直寄人篱下的刘备身上,而是选择在各方发展。当时他的哥哥诸葛瑾在吴国当官,而堂弟诸葛诞则是前往了魏国效力,后来魏、蜀、吴三国鼎立,兄弟三人均成为各自朝廷的栋梁之才。这件事,宋代史书《太平预览》上记载,而且说得很有意思,“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乱世之中诸葛大家族的战略眼光,深深懂得“鸡蛋不能放到同一个篮子”的道理,三个兄弟各在一方,并没有你死我活的争斗,反而彼此相互有个照应。比如,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代表刘备一方出使东吴,成功说服孙权、周瑜与刘备联合抗击曹操,诸葛瑾在中间起了不少作用。后来魏国被司马家族掌控,诸葛诞起兵反对,失败后投奔东吴请求支援,借用的也是诸葛瑾家族的关系。由此可见,当时诸葛亮答应辅佐刘备,也有出于这方面的考量。
诸葛亮的朋友。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后,诸葛亮便隐居在隆中这个地方,当时只有16岁的他“躬耕南阳”,种着数十亩田地,住着茅草房子。可千万别以为诸葛亮从此就成为普普通通的农夫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世家大族出身的诸葛亮就算是父母双亡,流落他乡,也是一名青年才俊,风流人物。当时荆州襄阳一带的知名人物,比如司马徽、黄承彦等前辈都对他很是赞赏,徐庶、崔州平等人那都是他的铁杆粉丝。黄承彦甚至将他的女儿黄月英嫁给了诸葛亮。这些人都是当时荆州地面的头面人物,也是荆州士绅和知识分子的代表。可见,诸葛亮的背后,还有一帮关系密切的当地豪族势力,诸葛亮就是这个势力的代表。当时襄阳属于另一汉室宗亲刘表的势力范围,但刘表已经年老,缺乏进取之心,两个儿子也都才智平平,当时的世家大族都有另择明主的心思,诸葛亮答应辅佐刘备,很大程度上也是荆州当地豪绅势力权衡利弊,集体选择的结果。可以想象,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因为诸葛亮还要跟他身后的这帮人讨论研究吧。
诸葛亮的抉择。自古“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诸葛亮“素有大志”,是个有志青年,平时好念《梁父吟》,常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管仲、乐毅。“金鳞岂非池中物”,这样的人,又岂能一辈子甘居茅庐,做个平凡的农夫呢?当时东汉末年,正是乱世,虽说乱世出英雄,可诸葛亮自己并无兵马底盘,必须投靠一方势力才能有所作为。作为深受儒家忠君传统教育的诸葛亮,延续汉朝的命脉是他的雄心壮志,而这与刘备匡扶汉室的志向可以说是“不谋而合”,选择加入兴复汉室的正统集团,正是诸葛亮的志向。另一方面,刘备的三顾茅庐之举,也恰恰反映出刘备缺乏人才辅佐的困境和求才若渴的急迫心情,当时,中原曹操已成大势,手下有郭嘉、荀彧、荀攸等谋臣,江东孙权集团也有张昭、顾雍等人物辅佐,选择他们也只是一个屈居人后的谋臣,难酬大志。唯有辅佐刘备,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当然,刘备的诚心也是促使诸葛亮出山的重要因素。君择臣,臣亦择君,反复权衡之下,诸葛亮正式加入了刘备集团,这在当时情况下,也是诸葛亮作出的最为聪明的抉择。后来历史的发展,完全证实了他选择的正确性,可以说是诸葛亮的这一抉择,形成了三分天下、三足鼎立的大势,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诸葛亮出山,笔者认为,刘备三顾茅庐、诚心邀请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和他的家族、他所代表的荆州势力,以极其长远的战略眼光,在幕后作出了最为明智的选择。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太平预览》等。
标签: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