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纵横家是个特行独立的流派,与其他流派相比较,他们简直就是一个另类。因为,他们不像其他学派那样,尤其不像儒家弟子那样,终身皓首穷经,埋头专注于学术理论的阐述,以著作等身为荣。
这个学派也有祖师爷创建的博大精深的纵横学理论。但前仆后继的弟子们更推崇的是社会实践,专注于将纵横学理论用于政治、军事、外交,将知权善变及设谋运略发挥到极致。
他们一生所向往及追求的是靠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于诸侯列国之间建功立业。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取得了成功,出将入相,官位显赫,在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及外交生活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及走势,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
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留下了诸多朴朔迷离的传说故事。
要了解和探讨纵横家,有三个纵横学派的大咖绕不过去:鬼谷子、苏秦、张仪。因为鬼谷子是纵横学派的创始人,是纵横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为纵横学派的弟子们提供了魔力般的理论武器。而苏秦、张仪作为鬼谷子的学生,则是纵横学派实践上的集大成者。他们成功地将鬼谷子的理论变成实践,登峰造极,在权力的漩涡中成了举足轻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可以说,读懂苏秦、张仪和鬼谷子,就读懂了纵横家。
一、从苏秦、张仪的身上解析纵横家的普遍特点。苏秦档案:苏秦(?—前284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拜师于鬼谷子门下,离开师门后游历各国。遭遇多次措折后,终以“合纵”依次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取得成功。六国在洹水之滨杀白马歃血结成联盟共同抗秦,苏秦任合纵长,配六国相印,显赫一时。苏秦的功绩在于以“合纵”成功游说六国结盟抗秦,有效扼制了秦国的崛起及扩张,使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张仪档案:张仪(?-前309年),姬姓,张氏,名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拜师在鬼谷子门下,离开师门后游历诸国。经多次措折后,终以“连衡”游说秦王取得成功。曾两度担任秦国宰相累计11年,两度担任魏国宰相累计5年,最后死于魏国相位上。张仪的功绩在于以“连横”成功游说六国事秦,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六国,为秦国的强大及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苏秦、张仪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二人写了列传。“列传”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文体,专门用以记录除皇帝以外的著名将相或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苏秦、张仪能入《史记》列传,足以见司马迁对二人的高度重视及评价。纵观苏秦、张仪的人生经历,纵横家们主要有以下的共同特点。
(一)纵横家们大都来自社会中下层,由于饱尝人间冷暖,他们渴望改变身份和地位,进入高层社会,享受权力富贵,受到万人景仰。
在春秋、战国时期崛起的士阶层中,纵横家是一支突起的异军。他们大都出身寒门,由于长期处于社会中下层,深刻体验了世态炎凉,特别热衷于对权力的追求。
他们志向高远,满腹经纶,胸怀天下。春秋战国时候的社会风气普遍重才,因为各诸侯国为了变法图强,争雄称霸,求贤若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这些贫寒子弟们纷纷外出游说列国,把寻求并获得明主赏识重用作为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机会。他们渴望游说成功的心情,就像“鲤鱼跳龙门”故事中的鲤鱼渴望跳过龙门那样:一朝跃过龙门,变龙身价陡增。
他们怀才求遇的愿望非常强烈,以游说改变命运的初心始终不改。即便跌入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们也从来没有放弃“跃过龙门变成龙”的梦想。甚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使牺牲了生命也在所不惜。
例如,苏秦第一次游历失败狼狈归家的情形,先秦佚名的一篇文章《苏秦以连横说秦》这样记录道:苏秦“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则这样记录道,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窃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从上面的记录来看,苏秦困顿落魄回到家,妻子不放下手中的机杼走下织布机迎接他,嫂嫂不认他这个小叔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不把他当成儿子,不与他说话。他们都嘲笑奚落他不务正业,成天外出卖弄口舌,以至落魄至此,活该。这种屈辱是多么的刻骨铭心!
然而,面对亲人的冷眼和责难,苏秦不是改“过”自新,而是心有不甘,感叹道“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读书,可又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头悬梁,锥刺股,伏案钻研。下了一整年的功夫,认为找到了真缔,再次外出游说诸国。
而当苏秦以合纵游说六国取得成功,当了六国国相,路过洛阳衣锦还乡的时候,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这样写道:“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你以前为什么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赶紧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请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了啊。’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田,如今,我难道还佩带得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
苏秦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及显贵后的得意心态跃然纸上。
张仪与苏秦也有着同样的经历,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这样生动地写道:当他第一次游说楚国,楚相无端怀疑他偷了自己的玉石,把他抓起来毒打至半死。张仪落拓归家,妻子奚落他说,你如果好好在家从事正经职业,不要成天在外卖弄口舌招惹是非,就不至于遭受这样的羞辱。张仪张开嘴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当然还在的呀”。张仪说,“只要舌头还在就够了,我吃饭的本事就是靠这张嘴!”。后张仪再次出行,以“连横”游说秦国取得成功,终授秦国相印。
游说各诸侯国实在具有太大的诱惑力,因为这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最直接的方式,是通向权力巅峰最便捷的途径。一朝游说成功,位居人臣权位,享尽世上尊荣。难怪纵横家们矢志不渝,拼死也要前往各国游说,一心要往这条通向大贵大富的路上挤。
(二)纵横家们大都是纵横捭阖的高手,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善于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关于“纵横捭阖”的含义,汉刘向《〈战国策〉序》:“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苏)代、(苏)厉之属,生从(纵)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韩非子》称:“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鬼谷子·捭阖》中说,“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
综合上面的文献记录的意思来看,“纵横”即合纵和连横,指进行外交活动。“捭阖”即开和合,指善于运用言辞运筹谋略。引申开来,“纵横捭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运用政治或外交手段达到联合或分化瓦解的目的。二是指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的"纵横家"。
纵横家们的口才都非常了得,他们靠嘴巴吃饭,以舌头为武器,善于驾驶语言艺术,说服别人的功夫非常厉害。他们“一人之言,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是非常专业的洗脑专家和催眠大师。他们游说别人的话横说横有理竖说竖有理,他们的说辞通过你的耳朵进入你的心里会改变你的思想和认识,让你不得不接受他们的观点和主张,采纳他们的建议,并让你对他们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
他们专门研究和训练过游说艺术,说起话来雄辩滔滔,汪洋恣肆,犀利流畅,气势磅礴。他们的说辞或夸张、或描写、或排比、或比喻,或对比,或穿插寓言故事,或引经据典,或渲染气氛,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在他们的面前,几乎没有说服不了的人,往往会让你感到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让你心悦诚服地按他们指点的途径去办事。
在《史记.苏秦列传》及《史记.张仪列传》中,苏秦和张仪游说每个国家的说辞都非常精彩。我们以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的两段说辞为例来略加分析:
例如,苏秦首先选择燕国作为游说的突破点。那时候的燕国,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加之地理方面的因素,秦国主要是针对其他大一点的国家不断发生兼并战争,尚未顾及燕国。燕国表面上相对安全,没有太多的危机感,乐得选择独善其身,在秦国和其他强国的夹缝中生存。
针对燕王的这种心理,苏秦游说时先肯定燕国的优势,接着话锋一转,就讲了一通危言耸听的话。
苏秦说:“大王呀,现在的燕国表面看起来安居乐业,没有战事。可是这些现象蒙蔽了你的眼睛,你看不到日后燕国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呀。在看不到未来国家灾难的人中,再没有谁比得上大王你了。大王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这番话一说出来,燕王急切地表示想知道原因。苏秦接着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秦国的残暴贪婪及其逐一吞并六国的野心。再顺势指出六国要是结成联盟抗秦的话,秦国就不敢对任何一个盟国轻举妄动,燕国就可以长治久安了。燕王于是茅塞顿开,接受了苏秦的观点和建议,并资助他车马钱财,让他去游说其余五国与燕国共同结成联盟。
又如,苏秦来到韩国游说,针对韩国国君想割地事秦以求安稳的想法,陈述厉害说:
“……如果大王去侍奉秦国,秦国必定会向您索取宜阳、成皋。今年把土地献给他,明年又要索取割地。给他吧,却没有土地可给,不给吧,那么就会丢掉以前割地求好的功效而遭受后患。况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贪婪的索取是没有止境的,拿有限的土地,去换取无止境的索取,这就叫做拿钱购买怨恨,纠结灾祸。不用打仗,而土地就被割去了。我听说过一句俗话:‘宁愿做鸡的嘴,不愿做牛的肛门。’现在,如果向西拱手臣服,和做牛的肛门有什么差别呢?凭着大王的贤明,又拥有韩国强大的军队,却蒙受做牛肛门的丑名,我私下为大王感到羞耻啊。”
这番又打又拉又激又辱的话,说得韩王血脉喷张,勃然变色,捋起袖子,愤怒地瞪大眼睛,手按宝剑,仰望天空长长地叹息说:“我虽然没有出息,也决不能去侍奉秦国。我愿意接受先生的主张,愿意把整个国家托付给您,听从您的安排。”这样,游说韩国也成功了。
就这样,苏秦每到一个国家,都紧紧地抓住各诸侯王的心理,先分析各国的优势,再分析秦国的凶险及事秦的弊端,接着指出六国结成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鉴于每个国家的情况及诸侯王的心理各有不同,苏秦的说辞也极富变化。既有条分缕析,又有生动事例,又是排比又是比喻的,其势若山洪暴发,势不可挡,逻辑严密,雄辩滔滔地成功说服了各个国家合纵抗秦。使得秦国十五年不敢跨出函谷关。
(三)纵横家们大都是最现实的名利客,他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追求个人利益及所效忠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纵横家是一个非常看重现实利益的流派,他们无所谓传统道德观念,甚致是社会主流道德的反判者。他们对儒家宣扬的社会道德观念往往不以为然,甚致冷嘲热讽,嗤之以鼻。
最典型的是苏秦与燕王关于忠信廉洁的对话。苏秦从燕国出使齐国,凭辩才帮燕国收回了城池,退了齐兵。回到燕国后,由于有人在燕王面前说苏秦是那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不忠不信之人,不可重用。燕王于是开始冷落苏秦,不再授他官职。
对此,苏秦辩解说:“大王呀,其实我的‘不忠实’,正是大王您的福气啊。我听说忠诚信实的人,一切都为着自己的目的;奋发进取的人,一切都为着别人去努力。我把老母抛在东周,本来就不打算为自己树立忠信的名声,而决心帮助别人求得进取。现在,假如有像曾参一样孝顺,像伯夷一样廉洁,像尾生一样信实的人,让这样三种人去奉事大王,您认为怎样?……如果像曾参那样孝顺,为尽孝道,决不离开父母在外面过上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步行千里,来到弱小的燕国,侍奉处在危困中的国君呢?如果像伯夷那样廉洁,坚守正义,不愿作孤竹君的继承人,不肯作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赐爵封侯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下,大王又怎么能让他步行千里到齐国干一番事业取回十座城池呢?如果像尾生那样城信,和女子相约在桥下幽会,女子如期没来,洪水来了也不离去,紧抱桥柱被水淹死,大王又怎么能让他步行千里退去齐国强大的军队呢?”燕王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恢复了苏秦的官职。
苏秦的这一番话,既是自已的人生自白,也体现了纵横家的义利观。在他们看来,儒家所极力宣扬的过度忠实、信用、正义、廉洁,是非常迂腐可笑不合时宜的,过份强调这一套,就难以因时因势建功立业。
纵横家们都是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的人。对他们来说,有奶便是娘。他们完全没有为某个国家效忠一生的思想。哪个国家重用他们,给他们高官显位,他们就为这个国家效力卖命。而一旦这个国家拒绝了他们或羞辱伤害了他们,他们就会离去,重新依附其他国家,调转茅头以这个国家为敌,甚至把你往死里整。
他们翻脸比翻书还快。例如苏秦一开始以“连横”游说秦国,极力奉承秦王,想帮助秦国对付六国。遭到拒绝后,马上以“合纵”游说六国共同对付秦国。还极力妖魔化秦国,说:“秦国,是虎狼一样凶恶的国家,还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秦国也是天下各诸侯的共同仇敌。凡主张连横的人都想分割各诸侯的土地奉献给秦国,这就叫做供养仇人和敬奉仇敌啊”。
他们恩怨分明睚眦必报。例如苏秦,授六国相印后衣锦还乡,赏赐千金给亲戚朋友,报答所有曾经对自己有恩的人。有一个随从没有得到赏赐,上前申述。苏秦说:“我不是不赏赐你,而是要把你放到最后才赏赐。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跟随我到燕国去的时候,在易水边,你曾准备离我而去,那时候正是我非常窘困的时候。好啦,现在你可以获得你的赏赐啦!”。又如张仪,离开师门后最初游说楚国时,被楚相无端怀疑偷盗玉璧,受尽毒打。后以“连横”游说秦国取得成功,担任秦国宰相后,马上写信警告楚国宰相说:“当初我陪着你喝酒,我并没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以后你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真的要来偷你的城池了!”后来张仪数次指挥秦师攻伐楚国,让楚国吃尽了苦头。
纵横家们看重的是事情的结果,是目的的实现,至于所使用的手段如何,是光明正大的阳谋,还是卑鄙下流的阴谋,是明目张胆的索取,还是背信弃义的欺骗,他们完全不在乎。在他们看来,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能达到目的,就是好手段。
例如,张仪为了成功实现帮助秦国破坏楚国与齐国的联盟,出使楚国。他摸准楚王贪欲无度利令智昏的性格特点,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诱惑楚王说,只要楚国和齐国彻底绝交,改为与秦国结盟,秦国一定将商於的六百里地划给楚囯,而且楚国还能得到很多不能从齐国得到的好处。楚王果然动了心,宣布解除与齐国的结盟。苏秦在回秦国的路上,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拒不接见楚国派来的使者。楚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到齐国辱骂齐王,齐王愤怒,斩断符节而委屈地和秦国结交。秦、齐建立了邦交,张仪才上朝。楚国的使者来向他索要当初承诺的六百里地,张仪说:“我没有说过六百里地呀,我说的是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王要就拿去吧,不要就算啦”。楚国吃了哑巴亏,既和齐国彻底断了邦交关系,又没得得秦国承诺的土地,扁担挑缸钵,两头都失落。
他们擅长使用计谋,即便针对昔日好友,为了达到目的,也不惜用计,而且总是把计谋策划得天衣无缝。例如,苏秦游说六国成功的时候,正值张仪受到楚相毒打回到家中。为了避免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刚刚缔结的合纵联盟,苏秦打算物色一个既有能力又对自己感恩戴德的人到秦国去担任宰相。苏秦想到了同门师弟张仪,因为他认为张仪比自己有才华。他设了一个计,暗中安排一个人引导落难中的张仪到赵国来投奔自己。张仪到后,苏秦故意冷落他,用仆人和侍妾吃的食物打发他,还羞辱他混得差。张仪一怒之下投奔秦国,苏秦又暗中安排人路上巧遇张仪,与张仪同行,并伺机对张仪提供车马钱财支助,使张仪成功到达秦国,并得到秦王重用。当这个人准备告别张仪离去时,张仪说:“先生怎么能在这个时候走呢,我刚得到秦国重用正准备要好好报答你的恩德呀”。这个人说:“先生要报答就报答苏秦大人吧,这一切都是苏大人安排的。因为他欣赏你的才能故意激你到秦国来有所作为啊,他希望你受秦王重用后不要攻打赵国呢”。至此,张仪才恍然大悟,自愧不如苏秦,深感枉自研习纵横谋略多年,竟然没有看出破绽。并表示苏秦在赵国当政期间,绝不发兵攻打赵国。
(四)纵横家们大都本领高强,满腹韬略,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关乎着各诸侯国的命运。
纵横家们往往多才多艺,集多种本领和多方面知识于一身。他们绝不像江湖郎中卖狗皮膏药那样只会简单吹嘘,都是肚里有货,心中有谋,嘴上来得,行动坚决的人。
纵横家们都是博学家,为使游说成功,他们先要对各诸侯国的历史、地理、人口、文化、物产以及天下大势进行精心研究。
纵横家们都是心理学家,在游说之前,他们都能对游说对象的思想、志向、性情、兴趣、爱好、性格、欲求等进行充分的了解。
纵横家们都胆识过人,他们与之打交道的人多是各诸侯国国君,伴君如伴虎,面对错综复杂险象环生的各种处境,需要有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
纵横家们视谋略为生命,他们为谋略而生,为谋略而死,人生的过程就是使自已运筹的谋略不断得以实现,以彰显自己来到世上的价值。他们都有显赫的官位,或将或相,但这只是施展谋略的平台。他们都是雄辩家,但辩才只是他们运筹谋略的有效工具。实现谋略以改变个人或所效忠国家的运势,才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的。
纵横学派有一套关于谋略的理论体系,纵横家们都能精钻细研,熟练驾驭。他们的祖师爷鬼谷子在《鬼谷子·谋篇》中,就比较集中地阐述了纵横谋略理论。其理论强调,凡是运筹计谋均要遵循一定的法度及原则,首先要弄清事情的原由,探究掌握实情。然后从实情出发,分别制定上、中、下三种策略,接着比较三种策略,最后确定选择一种计策来实施。只有如此运筹谋略,方能才所向无敌,立于不败之地。
纵横家们大都是权势炙手可热的红人,他们的存在与否,意味着国家的兴衰,他们的一举一动,意味着天下局势的改写。他们为哪个国家效力,哪个国家就兴盛,他们离开哪个国家而去,哪个国家就会开始衰微。所以,《战国策》说他们“所在国重,所去国倾”。孟子的弟子景春也说他们是大丈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五)纵横家们大都难有善终,他们的死给纵横学派凭空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凭着自己的辩才和谋略,纵横家们在自己的一生中,都能有官居显位大红大紫的时候,成为万众瞩目的政治明星。然而,有一个现象却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那就是纵横家们十有八九都难以善终,有的甚致死得惨烈。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活到寿限正常死亡的少而又少。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知名纵横家的人生末路:
商鞅之死:五马分尸。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因为执法非常严厉,引起秦国贵族的怨恨。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位。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诬告商鞅有谋反的企图,派官吏前往逮捕商鞅。商鞅打算逃到魏国,无奈魏国公子昂因曾中商鞅的计谋而丧师,拒不接纳商鞅。商鞅不得已回秦,拼死一搏,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俘。被秦惠王用五匹马拴住头和四肢,车裂而死,并被灭族。
苏秦之死:车裂于市。苏秦因与燕易王之母私通,怕被引来杀身之祸,主动提议到齐国去为燕国从事间谍活动,获燕易王同意。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齐国,被齐宣王任用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苏秦重伤未死。齐王派人捉拿凶手,没抓到。苏秦临死时,设计捉拿凶手,要求齐王以“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凶手以为刺杀苏秦有功,现身邀功请赏终被擒,被齐王斩杀。
张仪之死:郁郁而终。秦惠王死,秦武王继位。秦武王素来憎恨张仪,张仪担心早晚被秦王找理由诛杀,提出到魏国谋职,引诱一直憎恨自己的齐国前来攻伐魏国,以削弱齐魏,使秦国从中渔利。得到批准后,张仪第二次入魏担任魏国国相。一年后在相位上郁郁而终。
庞涓之死:中计自刎。庞涓与孙膑曾为同窗,因嫉恨孙膑才能比自已强,怕他日屈居其下,欲设计除掉孙膑。庞涓在魏国担任要职后,引诱孙膑前来投奔。孙膑到后,遭庞涓迫害,被庞涓剜了双足膝骨致残。庞涓还像对待牲口一样,用绳索将孙膑拴起来,关在囚牢里供人观赏。孙膑忍辱装疯卖傻,后被齐国使者救到齐国,以“田忌赛马”和“围魏救赵”开始闻名。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次年齐国援救韩国,采用孙膑策略,直趋魏国都诚大梁,随后开始退兵,采用“每日减灶”的计谋,诱使庞涓兼程追击。孙膑估计庞涓傍晚能够追到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叫士兵在道旁的一棵大树上剜去一块皮,在树上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同时安排弓弩手伏于两侧。傍晚时分,追兵果至,庞涓令士兵点灯看字。火光一亮,齐军万箭齐发,喊杀声震天,庞涓方知中计,自知败局难挽。大叹“遂叫竖子成名”,自刎而死,史称马陵之战。
毛遂之死:战败自刎。毛遂作为赵国平原君的门客,以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胆识,自荐跟随平原君出使楚国,以雄辩的口才说服楚国和赵国结成联盟共同抗秦,成就了两句著名的成语“毛遂自荐”及“脱颖而出”,毛遂也因此声名鹊起。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元气大伤。燕国乘机前来攻打赵国,而赵国此时已没有能带兵抵御的良将了。赵王想起了当年促成楚、赵两国结盟的毛遂,认为他一定能够胜任抵抗燕军的任务,于是打算任命毛遂为将军率军出征。毛遂深知自己只有外交之才,无统兵之才,极力向赵王陈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希望赵王改变主意,以免给国家带来灾难性损失。赵王不听,君命难违,毛遂只好挂帅出征,虽然自己极力冲锋陷阵,但终因统兵无方战败,拔剑杀身成仁。
吕不韦之死:饮鸩自尽。吕不韦年轻时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曾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秦庄襄王去世后,吕不韦迎立太子嬴政即位,被秦王嬴政尊称为“仲父”,权倾天下。曾主持编写《吕氏春秋》。后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李斯之死:腰斩于市。李斯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后被赵高构陷入狱。在赵高授意下,狱卒天天严刑逼供,直打得李斯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李斯实在经受不住拷打,只得招了假供。秦二世看到口供后,以为李斯真想谋反,将李斯腰斩于市。
郦食其之死:烹煮而亡。郦食其是秦汉时期著名的说客,不仅富于谋略,而且敢作敢为,勇于冒险,以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为刘邦成就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助刘邦用计攻克陈留,得到大批军粮,被刘邦封为广野君,出使各国诸侯。曾在攻打秦国的战役中,成功劝降秦将,不战而拿下武关,使刘邦顺利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后又出使齐国,劝齐王田广归汉,齐王乃放弃战备,以七十余城降汉。但是淮阴侯韩信嫉妒郦食其功芬,于齐降后不久发兵袭击齐国,齐王田广认为被郦食其所骗,于是烹杀郦食其。
综观上述纵横家们的末路,有因君王更迭失去依靠而死的。有招致同行设伏中计而死的。有被别人刺杀而死的。有被别人嫉妒陷害而死的。有被怀疑不忠郁郁而死的。有兵败自杀而死的。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在死法上,最惨烈的则莫过于五马分尸及烹煮的酷刑了。
为什么纵横家们不得善终者多?我想,这多半和他们树敌过多的职业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他们显赫的身份及创建的功业固然让不少人艳羡,但他们为了达到目的所使用的哐哄讹诈手段也遭到不少人的痛恨,尤其是他们设谋使局对别人别国造成的毁灭性伤害,更让人仇恨,那些受害者巴不得食其肉而寝其皮。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纵横家们也是一样的,当他们兴盛时候的天时地利人和一旦失去,就自然会遭到对立势力的清算,难逃覆灭的厄运。“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他们一生不择手段善用计谋夺取利益的职业本性,到了“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时候,必将招致沉重的报复和打击。
不过,对于纵横家们来说,既然走上这条道路,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早已视死如归。在他们看来,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只要能创下了轰轰烈烈的事业,即便落得个惨烈的结局,也是无怨无悔的。如昙花一现,如飞蛾扑火,在临死之前有过绚烂多彩的辉煌和光明,此生值了。
二、鬼谷子的身上有多少层神秘的面纱?能否揭开面纱还原一个真实的鬼谷子?其理论著作《鬼谷子》有着怎样神奇的力量?(一)谋圣鬼谷子身上的诸多疑点。
鬼谷子档案:鬼谷子,真名叫王诩(约公元前400年—约公元前270年),一作王禅,道号玄微子,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显赫人物。相传,其额前有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一说卫国(河南淇县)人;一说战国魏国邺地(河北临漳)人;一说陈国郸城(河南郸城县)人;一说汉水之滨关内云阳(陕西石泉县)人。著名谋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因隐居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后人称之为谋圣。
鬼谷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神奇而极富传奇色彩的人。两千多年来,这位大神越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越是被传得神乎其神。作为纵横学派的开山鼻祖,给纵横学派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其一:关于鬼谷子身世之谜,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种考据能说服大家。关于鬼谷子的生卒年,史书上无从记载,也无可考证,就连其出身地及所属国也莫衷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尤其是重量级的文化大家,其生平记录往往都很详细。像鬼谷子这样的顶级人物,生卒年和出生地以及国籍都需要后人去猜测,这是非常罕见的。
其二:鬼谷子作为与同时代的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齐名的大家,属于“三无”人员:无先秦资料记载、无诸子百家提及、无弟子记录作传。中国最早提到“鬼谷子”这个名称的文献资料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苏秦列传》中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中说:“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整本《史记》就这两处地方提到鬼谷子,而且只是只言片语。鬼谷子活动的年代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有一百多年的漫长时间了。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为什么没有关于鬼谷子的详细记录?鬼谷子这么有名,其弟子苏秦、张仪都能入司马迁的史记列传,鬼谷子按理更应能入,而且更应该写得浓墨重彩。可是司马迁提到鬼谷子也只是廖廖数语。可见司马迁的手里也没有更多的资料。
其三:关于鬼谷子的记录,多是汉以后的一些志怪传说,神话色彩浓厚,凭空杜传的多,缺乏学术研究价值。
例如,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箴戒》:“秦始皇闻鬼谷先生言,因遣徐福入海求玉蔬金菜,并一寸椹。”根据现有资料推算,秦始皇应该是鬼谷子死后才生的。文中所述秦始皇遇见鬼谷子是不可能的。
五代时期杜光庭撰写的《录异记》,是一部专门记录神仙故事的传说。上面记录说,“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云姓王氏。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两化流沙,泊周末复还中国。居汉斌鬼谷山。”这个记录更是荒诞不经,鬼谷子居然从轩辕皇帝时候起,历经夏、商两个朝代,一直活到周朝时候都没死,单是周朝就有791年的历史呢。
明朝末年冯梦龙撰写的《东周列国志》则如此记录:“关内云阳,有一处地面,名曰鬼谷。以其山深树密,幽不可测,似非人之所居,故云鬼谷。内中有一隐者,但自号曰鬼谷子,相传姓王名诩,晋平公时人,师从老子,在云雾山与宋人墨翟,一同采药修道……其人通天彻地,精通百家,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却病延年,服食异引,平地飞升。”这一记录中,鬼谷子的本领简直就是一个神仙,能平地飞升,更不可信。
上述著作多为文艺性作品,臆想及虚构的成份多,而且作者距鬼谷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几百年上千年了,文中记录的内容无根无据,难以作为研究鬼谷子的学术资料。
其四:鬼谷子在传说中从纵横学派的创始人,渐进演化为融会贯通了诸子各派特长的全人,几乎通天彻地,无所不能,缺乏严谨的考证,难以令人信服。例如,关于鬼谷子,民间普遍流传这样的观点:两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科学家尊他为先师,法家尊他为大师,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则将他与老子同列,尊为王禅老祖。还说他具有神奇的本领:会隐形藏体之术,有混天移地之法,还会脱胎换骨,超脱生死,能撒豆为兵,斩草为马。这些都只能看成江湖奇闻或民间传说的范畴。
其五:把很多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算成鬼谷子的学生,缺乏史料记载。例如,有的资料说鬼谷子常年隐居云梦山教徒授艺,他的知名弟子就有500多人,全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这些出类拔萃的弟子有:商鞅、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徐福、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财泽、邹忌、丽食其、蒯通、黄石、李牧、魏僚、李斯等。这一说法却没有交代资料的出处,让人无从查考。而且,以上不少历史名人很明显是鬼谷子死了很多年后才生的。不过,上述人物多为雄辩家,肯定受过纵横学派的理论熏陶,把他们列为纵横家,说成鬼谷子的弟子,也是说得过去的。
为什么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普遍没有鬼谷子的记载呢?我想,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纵横学派所主张的一些道德观念与后来主宰了社会道德观念的儒家言论格格不入,长期受到抑制排斥。二是先秦大量文献资料散失,导致关于鬼谷子的事迹销声匿迹。后人研究鬼谷子,只好如同雾里看花,越看越神奇了。
司马迁既然能在《史记》中提到鬼谷子,说明历史上鬼谷子实有其人,因为司马迁是一个治学态度非常严谨的史学家,历史上子虚乌有的人和事,他是不会轻易写进《史记》的。只不过因为记载鬼谷子的史料少不得其详,才显得鬼谷子本人及其开创的纵横学派显得如此神秘。要想揭开上述鬼谷子的神秘面纱,还原鬼谷子的本来面目,只有等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更多考古资料发掘见世了。因为只有那个时代的资料,才是解开鬼谷子神秘面纱的第一手资料,才有真正的可信度。
(二)旷世奇书《鬼谷子》概略。
《鬼谷子》是鬼谷子著述的一部纵横学理论巨著,是一部旷世奇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纵横家、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
而关于《鬼谷子》一书,曾有人质疑过该书不是鬼谷子所著,而是后人托鬼谷子之名的伪作。理由是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史志。该书收录了先秦诸子百家所著的很多学术篇目,唯独没有收录《鬼谷子》篇目,直到唐朝时候魏徵所著的《隨书.经籍志》才收录《鬼谷子》篇目,所以《鬼谷子》不是先秦时候的著作,更不是鬼谷子所著,而是东汉以后唐代以前的人托鬼谷子之名的伪作。其实,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其一,先秦的很多学术著作篇目,《汉书.艺文志》都同样没有收录,不能据此就否认这些先秦学术著作的存在。其二,比班固更早的西汉大学者刘向,在其著作《说苑.善说》中就已经引用鬼谷子的关于游说之术的话语,引文长达百字。可见《鬼谷子》的很多内容在西汉时代已经流行了。
《鬼谷子》分为内篇12篇与外篇9篇。目前,经学术界认真鉴别考证得出的结论是:《鬼谷子》内篇除了《符言》篇可能是从《管子》混入的以外,其他11篇都是先秦时代的著作,其写作者是鬼谷子先生及其弟子们。《鬼谷子》外篇,则可能是唐朝人写作并编入这本书的。
《鬼谷子》一书详细阐述了纵横家的谋略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纵横捭阖的理论体系。首篇《捭阖》是全书的总纲,以“道”和阴阳作为纵横说术的哲理基础,论述捭阖的相关原理。《反应》《内揵》《抵巇》《飞钳》《忤合》等5篇,具体阐述纵横策士的认识之道与处世方略。《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等5篇,详细讲述游说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而《转丸》《胠乱》两篇已经丢失。
三、正确看待纵横家的社会价值及《鬼谷子》文化价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纵横学派的理论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光添彩。《鬼谷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一部专门研究谋略智慧的奇书,不仅在中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在世界各国也有极高的声誉。
古代纵横家们对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杰出智慧及贡献功不可没,他们的思想、言论及行为左右着天下政治形势,关系着国富民强,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已经随着刀光剑影的逝去退出那个喧嚣纷争的历史舞台了,但他们对此后的历代政治、军事、外交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因为世界上只要有国家,就有内政、外交的存在,就有斗争的需要。故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们大都把《鬼谷子》作为一门必修课来提升自已的智慧谋略及斗争艺术。
纵横家的行为现象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虽然现在没有谁被称为纵横家了,但凭借口才及谋略在军事、经贸、外交等领域工作的人才仍广为存在,而且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加强对古代纵横家及《鬼谷子》的学习研究,有利于加快新时代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对待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份文化遗产,我们都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古代纵横家及其学术著作《鬼谷子》也是一样的。
在社会生活方面,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一家亲。我们提倡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的价值观念。古代纵横家们所宣扬的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尔虞我诈,有悖于我们今天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批判和摒弃。但是,凡事物都有两面性,纵横术是把双刃剑,我们可以用好另一面。换另外一面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然是世界的主流,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人民政权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斗争,仍然客观存在,在这个领域的斗争中,仍然讲究斗争艺术,仍然讲究用计用谋,仍然强调兵不厌诈,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古代纵横家们的策略和方法。尤其是古代纵横家们提出的重视客观现实,不拘泥于固有模式,一切从客观条件出发,知权善变,顺应时势,趋利避害,见机行事的决策方法,更是值得我们今天在各行各业中发扬光大。
当前,《鬼谷子》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方兴未艾,美国、日本、德国等不少国家的政治家和企业家们都有人在研究《鬼谷子》,并注重将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和商战竞争,使《鬼谷子》的智慧体现在外交、经营、管理、公关等领域造福于社会。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更应注重对纵横家思想的研究,让《鬼谷子》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崭新的贡献。
标签: 围魏救赵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