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列国考
中国先秦历史因年代久远、史料匮乏及秦始皇焚书坑儒而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国家曾于上世纪末组织了一次大型的夏商周断代史工程,研究成果有争议,繁文版未通过验收;此文基于认定古籍之东海(东洋大海)为珠三角出海口海域,古籍之会稽山、泰山分别为广东东莞银瓶嘴山与惠州罗浮山,推断中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版图集中于岭南珠江流域而非目前的黄河、长江流域,各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亦发生于岭南,战国时期各国则北拓于长江、黄河流域,此文并指出吴王阖闾墓位于广东增城新塘附近,孔子、孟子、鲁班故里在广东博罗一带,大禹治水、封禅发生于岭南。
1933年,我国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曰:“中国将来恐只有南学,江淮已不足言,更不论黄河流域矣。”,其晚年亦指出,研究中国历史,唯独遗漏了岭南;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亦指出:“广东、广西的东江、西江,都有这种古城、古国的大遗址。”近代这两个国家级的大师,早就预言岭南及东江流域,酝藏着沉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待后人进行挖掘,实际情况是,近些年在东江流域修建高速公路中,一大批先秦墓葬相继被发现,如博罗横岭山大型先秦墓地、增城浮扶岭大型先秦古墓群相继被发现并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玉石器和铁器等,惠州目前已发现16处春秋战国时期遗存,证明东江流域早在商、周时期已有丰富灿烂的文明存在。
因年代久远、史料匮乏及秦始皇大规模毁灭性地焚书坑儒,造成了先秦历史研究的困难,而且,古代各州郡、河流、山岳之名称在历史长河中多次变幻其名,尤其是秦统一中国以后,以原九州名称重新定于各大州郡,给后人的文史研究造成了混淆,各种以州郡、河流、山岳名称为主要依据的考证,可信度不高;州郡名称可改,然山川、河岳未变其位,以名山大河具体位置为考证依据才是研究上古历史的主要方法,此文正是如此对先秦各国地理位置作出判读。
春秋诸侯各国版图目前普遍认同在黄河、长江流域,每一个诸侯国的版图都不算小,齐、楚、吴、越、晋这五霸,每一个诸侯都拥有超过目前一个行政省的版图,如楚国,按目前普遍认同的研究结果,其版图超过现在两个省以上,实际上,战国前各诸侯国都是小国,版图都很小,每次诸侯之间的混战,兵力都很少,几次大的灭国性质的战争,其兵力总数也在数千至十万以下,如吴伐越,越王勾践率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吴王围而不攻,勾践最初亦打算坚守到底,这一点可以判断出吴王的军力也很有限,只能包围而无力进攻,交战双方的兵力总和未必超过两万人,后来吴王北上乱齐攻晋,军力损耗,国内空虚,越王率三千兵士一举擒得吴王,亦是一明证,《史记.秦本纪》载:“秦哀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伐楚,楚王亡奔随,吴遂入郢。楚大夫申包胥来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于是秦乃发五百乘救楚,败吴师”。此段可见,秦国五百乘士兵即可败吴救楚,类似的战争记录还很多,而战国时期,每一场战役,规模都比春秋时期大至少一个数量级,如秦惠文君13年,丹阳之战,斩首八万,秦武王4年宜阳之战,斩首六万,秦昭襄王14年,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秦昭襄王51年,攻赵,取二十余县,首虏九万,秦昭王47年,长平之战,坑虏40万;总之说明了一点---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很小,大的诸侯国其地域面积为现在的数个县,小一些的可能连一个县的地域面积都不到;各诸侯国面积都很小这一点已基本上可以否定目前对春秋各国地理位置的标定,春秋时期整个西、东周王朝及各诸侯国都应在一个较小的地域内,在这地域内,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名山有会稽山、泰山,河流有浙江、泾、渭、汉水、洛水、汶水、北江等许许多多条江河;对会稽山、泰山及各主要河流位置进行考证则能较准确地对先秦各国进行重新定位,先秦时期的墓葬、建筑遗迹也是定位的重要依据,可是目前发掘的先秦墓葬、古城遗迹,尚无一处可以明确其墓主人与城市主人身份,由此,只能由名山、河、海入手进行挖掘考证。
盐是人类绝不可缺的物质,由此,人类起源与文明发展应产生于沿海;《吕氏春秋》对上古气候的描述中,极少提及雪,《逸周书》对孟冬之月(即公历的十一月)的描述中,写到“天子始裘”,这都可看出,四季如春、极少下雪的岭南与之吻合。
第一部分:海、河、山位置考定:东海、西海、河、洛水、会稽山、泰山
1、 东海、西海
古籍文献中多次出现东海、西海,以东、西海作为基本地理标示定位是解读上古文献的关键,如果将古籍之东海定位于现在华东对开大片海域,则西海不存在;在笔者论述《西游记》之花果山具体位置时,指出东海、西海分别为东洋大海与西洋大海的简称,分别为珠江出海口与红河出海口,认定东洋大海为珠江出海口,则可发现广东东莞银瓶嘴与黄旗山地理位置均与《西游记》一书中所透露出来的花果山位置高度吻合,上古文献中东海指的是广东珠江出海口是解读上古文献的一大突破点,是解开上古历史的钥匙。
2、河、洛水
上古文献中出现了大量对河流的描述,一贯以来的观点是认为河指的是黄河,洛水指的是流经洛阳的洛河,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山海经》言“河出昆仑”,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昆仑山在冰天雪地的青海,笔者在以前论述昆仑山位置一文中指出昆仑山区应在广西与越南北部,主峰为番西邦峯,由此,“河出昆仑”指的是珠江水系的西江,而与之对应的洛水(雒水)则为东江。
3、会稽山、泰山
会稽山是我国五大“镇山”之一,位列古代九大名山之首,会稽山与泰山是上古文献中于各史迹联系最密切之山,大禹治水成功后,封泰山,禅会稽,并最终安葬于会稽山区内,千百年来,关于会稽山是何地?后世学者众说纷纭,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会稽山在浙江绍兴,泰山在山东泰安,史载会稽山与泰山都在东海,可以看出,此说法是以目前华东沿海的东海作为参照点而得出,笔者认为上古文献中的东海应为广东珠江出海口,由此,此二山应在广东珠江口沿岸,珠江口沿岸高山不多,近千米的高山仅有东莞银瓶嘴、惠州白云嶂、罗浮山、深圳梧桐山、香港大帽山,此二山则必为上述数山之内,不难判断出会稽山为银瓶嘴,泰山为罗浮山,会稽山区则为东莞观音山、银瓶山及惠州白云嶂森林景区三景区之和。
《越绝书》称会稽山为“釜山”。《舆地志》:会稽山,一名衡山。有石状如覆釜,亦名覆釜山。《吴越春秋》:山本名苗山,禹更名会稽。苗,或作茅。或又谓之涂山。说者云,会稽者,会计也。禹会诸侯江南计功,命曰会稽,《遁甲开山图》:禹至会稽,宿衡岭,委宛之神奏玉匮书十二卷。《道书》称会稽山周回三百五十里,有阳明洞,为第十一洞天。《九土文括略》曰:“禹禅此山,有一石穴委曲,黄帝藏书於此,禹得之。”;覆釜,即为倒过来的圆底过,这是会稽山的一个特征,东莞的银瓶嘴山,海拔高度898米,属于东莞银瓶山森林公园景区,观音山森林公园景区与其相连,为东莞第一高峰,山顶有巨石,石内有洞,巨石似倒过来的锅,会稽山亦可能是与银瓶嘴山紧连的白云嶂,海拔高度1003米,两山直线距离只有约两千米,白云嶂山山顶圆形,亦似倒放的锅头,《舆地志》对会稽山的描述如断句为:有石,状如覆釜,则会稽山为白云嶂,银瓶嘴与白云嶂在地理位置与外形特征上与文献记述吻合,无论会稽山是白云嶂亦或是银瓶嘴,会稽山区的地理位置是依然是东莞银瓶山森林公园景区、观音山森林景区与白云嶂森林景区,对后面的推导,结果是一致的。
《史记、封禅书》引管仲说,“禹封泰山,禅会稽”,可见会稽山应在泰山附近。东汉高诱曰:“会稽山名浮石,随水高下,言不没,皆在辽西界。一说会稽山在泰山下,‘封于泰山,禅于回稽’是也,会稽或作沧海”;此句看出泰山在会稽山以北,由此,上古之泰山为惠州之道教名山罗浮山。
第二部分:春秋各诸侯国位置考
史界得出的春秋各诸侯国位置图中各国之间的相对位置是正确与经得起推敲的,但不在黄河与长江流域而在珠江流域。
1、越国
袁康《越绝书》有记:“昔者,越之先君无余,乃禹之世,别封於越,以守禹冢。”,越国一直以大禹守墓者身份而立国,也就是说,越国在大禹墓葬之地会稽山,以会稽山为中心而成国,其后。吴王阖闾与越国发生战斗,越王勾践败兵后带五千兵士退守会稽山;会稽山为东莞银瓶嘴山,于是,越国的版图便也就是目前的东莞银瓶山森林公园景区与观音山森林公园景区一带,东莞的塘厦镇、凤岗镇与深圳宝安区、龙岗区及惠州惠阳区都应是越国的版图,西施是越国诸暨人,诸暨在会稽山的西南方向,由此,西施故里诸暨则在深圳宝安区至龙岗区一带。
2、吴国
吴国在越国的西北,由此,吴国应在广东增城、清远、佛山、肇庆一带。
吴越交战时,吴王阖闾脚受伤而亡,其子夫差为其造阖闾墓,征调 10 万民工,使大象运土石,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历时三年竣工,使大象运土石可推断其发生地在南方的可能性更大。《越绝书》云:“阖庐冢,在阊门外,名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澒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圆之口三千。时耗、鱼肠之剑在焉。十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葬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为虎丘。” ;《吴地记》言阖闾墓附近有剑池“池傍有石,可坐千人,号千人石。”,千人石是阖闾墓的一大特征,增城市新塘镇石下村便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吴王阖闾墓很可能就在其附近,新塘镇官道村金鸡山近年发现了古墓,当地村里祖辈流传着一句话:“今古楼墩鸡站下,谁人能得,可养千军万马。”,似乎印证了这里埋藏着大量的兵器,官道村有一个四望岗,是个不到百来米高的小山包,这里疑点很大,如吴王阖闾墓最终能在岭南被发现,则此文所有观点可得到全面证实。
3、 鲁国
鲁国在泰山以东南,是个小国,于是鲁国则为现在的东莞石龙镇至博罗之间,孔子、孟子、曾子、墨子故里则应在此地,广东省考古研究所于2000年2月主持发掘博罗横岭山大型先秦墓葬群,在8000平方米范围内发掘出古墓葬300多座,少量属于商时期,大多数属于两周时期,其中首次在广东两周时期的墓葬中发掘出土了铜甬钟,出土了大量方格纹、夔纹等印纹硬陶碎片,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玉石器、铁器,证明此地在先秦时期已有丰富灿烂的文化,且出土之青铜编钟等器物应为礼器之鼻祖。
4、 齐国
齐国是诸侯中较大的国,其与鲁国以泰山为界,山南为鲁,山北为齐国,由此齐国的版图大致为现在的新丰、翁源、河源、梅州直至粤东沿海。
5、楚国
楚国在吴国的西面,由此,春秋时期的楚国在目前的粤西。老子、孙武故里应在粤西至广西一带。
6、 秦国
秦国在春秋早期是一个小国,后来逐渐扩大,秦国与楚国接壤,因此,春秋时期的秦国位于粤西北。
7、 晋国
晋国在齐国北方,早期是个小国,战国时期分裂为三个国家,由齐国的定位可知晋国在粤北,大致为现在的佛冈县至韶关市一带。
8、燕国
燕国在东北方向,于是其地域为目前的粤东北与江西赣南一带。
9、东周都城
西周的周幽王在镐京被来自西部的犬戎部落所灭,随后周平王在秦国的保护下向东迁都至洛邑,春秋各诸侯之间的战争中,从没有将战火烧至洛邑,由此可判断洛邑在各诸侯国版图之外,由其东迁推测洛邑为现在的惠州,这一点与《西游记》对傲来国的描述吻合,《西游记》第三回写道,花果山以东200里为傲来国,有一王位。由春秋历史在岭南可看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典故发生于粤西一当时名为骊山之地而非目前陕西之骊山。
春秋后期,楚国逐渐强大而称霸,在春秋五霸互相厮杀之时,位处北方的秦国、晋国、燕国、齐国较少地卷入战斗而积极向北方开拓,逐一在辽阔的长江、黄河流域获得大片土地,并将岭南语言与文化带至中原,这也是唐宋时期,中国的官方语言是岭南语种(客家话、潮汕话)的原因,客家迁移史大致可认定如下:岭南生根?秦、燕、晋、齐北拓?唐以后部分遇战火返回岭南,这样的解释,看起来更为合理,更能解释岭南客家人与中原客家之间的联系所在;公元前403年,晋国分裂后,战国的历史开始了,秦国最终获得了胜利。
注:笔者曾在《神州民俗》2011年7月刊通俗版论述《西游记》之花果山为广东东莞之黄旗山,近期发现东莞第一高峰银瓶嘴山的各项特征与花果山吻合度高于黄旗山,银瓶嘴山山形巨大,山顶有巨石,山内有多条涧溪,无论花果山为黄旗山亦或银瓶嘴,名著《西游记》之花果山均在广东东莞境内而非连云港(古名 东莞)。
标签: 上古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