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氏把中心从衡山(古衡山)移到了天山(古天山),始称盘古氏,历史进入了盘古开天前的先天五太的太易时期,太易就是“大四季”深冬时的极寒时期,即第四季冰川时的最冷时期,那时天山处在冰川的边缘,冰原和苔原的交接处,气候和现在的两极相当,有极夜观象,人们生活在背风向阳的谷地中。
盘古开天一直都被当做创世神话,其实不然,它并非创世神话,而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一天中有四时,一年中有四季,四时与四季的往复,都属于气候小周期内的循环变化,另外气候还有大周期的循环变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冰川期和间冰期,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说得就是气候大周期的循环变化。《列子.天瑞》“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太易者,未见气也”,什么“气”?阳气!何为阳气?《管子.形式解》云:“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阳气盛则散而为雨,阴气盛则凝而为霜雪”。可见阳气就是暖气,生长之气!“气未始”指气候尚未转暖。太易就是“大四季”深冬时的极寒时期,即第四季冰川时的最冷时期,那时天山处在冰川的边缘,冰原和苔原的交接处,气候和现在的两极相当,有极夜观象,人们生活在背风向阳的谷地中。太易是道家学说中从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的第一阶段,只有无垠“虚无”的宇宙状态,何为“虚无”?冰者为虚,不见为无。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虚无"就是一望无际白茫茫,山川大地都被冰雪所覆盖的状态。实际上太易就是新的“气候大周期循环”的开始,相当于一年中的“冬至”前,当"夏至"过后天气又会慢慢变冷而“复归于无物”。“太初者,始见气也”,太初阶段气候开始变暖,冰雪开始融化。“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看不到山川大地的轮廓及本质,“炁”上无下水,指开始融化的冰川。“太始者,形之始也”,“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太始阶段背风向阳、低洼谷地中的冰雪已经融化,山的轮廓已经显现,但山的本质仍看不到。“太素者,质之始也”,《万法通论》“太素者,太始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未成体,是曰太素,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也”。太素阶段除了山顶和背阴处有冰雪外,其它冰雪全部融化,土、沙、石已可见。“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浑沦即混沌先天五太中的太极阶段,太极代表开天辟地前阴阳未分的宇宙状态。
标签: 上古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