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上述对神农氏炎帝和轩辕氏黄帝人物身份、事迹之史料来源真实性的确认,就可以据此介绍他们的历史功绩。(前文见《了望天涯·炎黄子孙话炎黄:炎帝和黄帝距今五千多年,他们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传说?》)
炎、黄生活的时代属于原始社会,《庄子·盗跖》篇:“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其实,这时已是父系氏族社会末期,比母系氏族社会更进了一步。人类社会已经从原始群过渡到氏族公社,生产力依然极其低下,没有时日,没有文字,没有医药,没有先进的劳动工具,没有领域概念,比之于“麋鹿”。人们以血缘家族或氏族联盟为团体集群而居,不断迁徙中依靠原始采集、狩猎、捕捞、抢夺等手段维持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最先是神农氏炎帝,他有两大功绩,第一是发明稼穑。也就是人们在土地上自然采集的五谷杂粮、蔬菜、果实等植物,可以通过籽种再生,籽种埋在泥土中,与天同力浇水施肥,就能长出一样的作物。于是,放火烧荒使土地干净,用石头磨成的农具凿土埋种,“刀耕火种”,人类由此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飞跃。《周书》:“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草木之实,食螺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
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稻壳,总量达150余吨,换算出稻谷应当在12吨以上。半坡遗址中发现粟的种植痕迹,一只陶罐里还保存着炭化了的菜籽,属于白菜、芥菜一类的种子。考古学界认为,这些农作物都是人工种植,半坡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种粟,河姆渡文明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发源地。同一时期的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年代相近的粟遗存,磁山遗址中88个窖穴,堆积粟的厚度为2.9米,折合重量约为13.82万多市斤。这些遗址中除了石锛、石铲、石锄外,河姆渡遗址中还发掘出一种农具,耜。先后两期共出土了一件木耜,六十四件骨耜,四件石耜,骨耜多取材于大、中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盆骨。
耜是什么,原始翻土农具“耒耜”的下端。“耒耜”的形状像今天的铁锹,“耒”是铁锹的柄,“耜”是铁锹的尖头。《国语·周语》:“入土曰耜,耜柄曰耒。”使用时,把尖头“耜”插入土壤,手握着“耒”,用力挖土翻土,或布种或取根果。最早是石质,骨质,陶质,木质,直至金属,以后发展为锹、锨、犁。古人同时把这一农耕工具的发明,认定为神农氏炎帝,《易经·系辞》:“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说了这么多“耜”,想表达什么呢?想表达的是,其它考古发掘的比如骨斧、骨铲,骨刀等,可以视为古人外出采集时,收取地面野生谷物所用。但“耜”只供挖土,如此大数量的库藏,应该是《诗经·周颂·良耜》所言:“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翻译成白话:“犁头入土真锋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谷种子播田头,粒粒孕育富生机。”也就是说,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了种植,而他们就生活在炎黄时代。
神农氏炎帝的另一个大功绩,尝百草,发明中草药。
所谓尝百草,就是把大自然中成千上万种植物,哪些是有毒的,哪些是无毒的,神农氏炎帝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己先尝试了再让人们吃,如河姆渡同时发掘出的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等植物、谷物。其次,经过亲尝,辨别出各种不同植物(食物)的属性,辨别出药物作用。《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并以此形成了人类最早的医著《神农本草经》(已散佚)。
人类有生以来,和无数个种类的动物一样,“病由天成,生死有命”,自生自灭。《纲鉴易知录》:“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这又是一项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和创举,他也因此而献身。《淮南子》:“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述异记》:“神农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传说他死于断肠草,不确,因为断肠草在植物学上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组植物的通称。
史料还记载了神农氏炎帝更多发明创造,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贡献。所以,后世把他与另两位发明创造者“构木为巢”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并尊为“三皇”(也有伏羲氏、女娲氏之说)。
当然,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伟大时代都有一个伟大的社会群体,轩辕氏黄帝就是这些伟大文明的共同缔造者。比如,神农氏炎帝发明了种植五谷,轩辕氏黄帝提倡、推广了种植五谷,并划野分疆,建立古国体制,他的丰功伟绩下回再说。
标签: 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