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读东周第三三期——庆父之乱
要说清庆父之乱有点儿麻烦,戊申一点一点说。
先说庆父,戊申在前面的小节提过两次,这个人性格暴躁鲁莽很不安分,他是鲁庄公姬同的庶兄,鲁桓公的儿子。
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庆父、叔牙、姬同、季友,这四个人伙一个爹,但不伙一个妈,庆父和叔牙一个妈,姬同和季友一个妈,所以庆父和叔牙的关系好,姬同和季友的关系好。四个人中庆父的年龄最大,季友最有本事,但这俩人都没有继承权,因为庆父和叔牙是妾生的,是庶子,庆父最多是个庶长子,如果没有嫡子的话,他是可以继承君位的,可是有,有俩,姬同和季友,他俩的妈是正牌夫人文姜,文姜的光辉事迹戊申前面讲得很详细,季友是嫡子,姬同是嫡长子,所以姬同拥有第一继承权,他在鲁桓公被拉杀以后,被大臣拥立即位,就是鲁庄公。
鲁庄公三年,姬同外出游玩,碰到了一位大美女,就想和这位大美女睡觉。姬同即位时十三岁,当时也就十六岁,十六岁正是年少思春淫情泛滥的时候,姬同看到美女受不了。可这个美女不甩他,她叫孟任,孟任很有心机,她也不是不甩姬同,而是想要获取更多的利益。年纪轻轻就知道这么多,估计家教不错。果然,姬同说,你要是跟我睡,我就让你当夫人,孟任立马就同意了,但是没有睡觉,两个人还割血盟誓,发了毒誓了,当然最主要还是姬同发毒誓。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皇后皇太后一说,国君的正牌妻子叫夫人,其地位和皇后差不多,在国君的众多女人中,夫人的地位是最尊贵的,其他的都叫妾,夫人的儿子叫嫡子,有君位继承权,妾的儿子叫庶子,没有继承权。所以姬同说要立孟任为夫人,她很高兴。当晚,孟任就陪姬同睡觉了,厉害吧。古人搞起 来,那也不是盖的。
之后,姬同感觉不错,就把孟任带回宫里,一年以后生下一个儿子,叫般,姬般。当初搞 的时候姬同说要立孟任为夫人,估计只是随口说说,先骗上床再说,否则为什么回去不立她为夫人呢?现在孟任生了儿子,那就不一样了,姬同是真的想立孟任为夫人了,男人嘛,得了儿子都高兴,一高兴啥事都好说。他就问他妈文姜,估计春秋时国君立夫人是件大事,一个人说了不算,否则姬同也不用问他妈了。文姜不同意,她一定要她孩儿和她娘家也就是齐国联姻,而且指定要娶齐襄公的女儿,可当时齐襄公的女儿刚刚出生,月子娃娃儿,姬同已经十七八岁了,你说文姜是不是神经病。不能娶,那就等,一直等到她侄女儿二十岁,姬同才把她娶回来,来了就当夫人,壮火吧。要说这姬同也真够孝顺,为了他妈,说话当放屁,二十年夫人之位空虚,孟任怪有心机拿她婆子一点儿办法没有,姬同娶了夫人没多久,孟任就死了,当时她也就三十五六岁吧,估计是被气死的。
姬同等了二十年的夫人就是哀姜,哀是她的谥号,是她孩儿在她死后给她定的,她活着的时候不叫哀姜,叫姜氏。古时候女子是没有名字的,只称姓,姜氏她姑也是姜氏,她妹子也是姜氏,为了区分,也为了方便,戊申文中就称其为哀姜。
按说等了二十年才弄到手,哀姜应该是个贵人才对,可她偏偏是个贱人,她贱表现在两点:一、她不会生孩子;二、她会偷汉子。
先说生孩子,哀姜不是一年两年没生,而是很长时间都没繁个蛋。我们知道姬同早就有孩儿了,他大孩儿姬般都二十多了,那肯定就是哀姜的原因。哀姜也有点儿不好意思吧,就让她妹妹叔姜跟姬同睡觉,叔姜倒是生了一个儿子叫启,姬启。
再说偷汉子。哀姜偷汉子,戊申分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家族遗传,二是老公冷落。家族遗传很明显,哀姜她姑文姜是个大荡妇,专门和哀姜她爹齐襄公吕猪搞兄妹乱伦,乱得欢类很,她爹她姑都很淫荡,你说哀姜能好到哪里去。老公冷落是鲁庄公的问题,在哀姜之前姬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孟任,一个是风氏。孟任和风氏虽然很早就跟着姬同,但是由于文姜的原因,她们都不能做夫人,都是妾,但姬同很喜欢她们。孟任不用说,她是姬同的初恋,感情自然很深,风氏估计也不错。风氏生了一个儿子叫申,姬申,是鲁庄公的第二个儿子,风氏曾经求季友劝姬同立姬申为世子,季友推脱了,虽然如此,可以看出风氏和姬申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不然她不会为儿子谋立为嗣。放着自己喜欢的女人不能立为夫人,却要等一个月子娃娃儿,换谁能得劲喽。而哀姜是文姜强行塞给姬同的,一等二十年,就算哀姜美若天仙,鲁庄公也会很不爽吧。再者,齐襄公吕猪是姬同的杀父仇人,至于他们之间的恩怨,戊申前面讲得很清楚,那哀姜就是杀父仇人的女儿,姬同待她能好吗?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姬同冷落哀姜,于是哀姜偷汉。
她偷汉的对象正是公子庆父,也就是她的大伯子,你看哀姜很有她姑文姜的风范。因为公子庆父是个高富帅,哀姜看上了他,并主动勾引他,两人就通上了奸。通奸也就算了,他俩还和庆父的一母同胞叔牙勾结,约定姬同死后拥立庆父为君,叔牙为相,竟然还有政治图谋。姬同也真够悲催的,他妈和他老婆都是啥东西,蔫儿坏。
再说鲁庄公的大儿子姬般,姬般在一次祈祷大会上看上了梁氏之女,梁女很漂亮很动人,姬般也学他爹许立夫人,他俩睡没睡觉书中没有交代,有交往是肯定的。同时看上梁女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叫圉(读音:雨)人荦(读音:落),圉是马圈或者监狱,圉人就是养马的人或者牢头,圉人是他的职务,荦是他的名字。圉人荦调戏梁女,恰巧被姬般看到,姬般就让手下把他抓起来,苦打了一顿,打了三百皮鞭,打得血流满地,圉人荦苦苦求饶,方才罢休。和公子王孙抢女人,是没有公平可言的。
姬般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爹,鲁庄公说,你这事办的不地道,你要么别搭理他,要么怼死他,打三百鞭算怎么回事,圉人荦这个人孔武有力,而且轻功了得,他不死必然怀恨在心,将来恐怕会对你不利。姬般也不知道是不在乎还是嘴硬,他说,圉人荦算个球,我会怕他?果然,圉人荦恨上了姬般,投到了庆父门下。
讲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咱们来捋一捋。重要人物有——鲁庄公、哀姜、庆父、叔牙、季友,鲁庄公有三个儿子——姬般、姬申、姬启,全都是庶子,哀姜、庆父、叔牙密谋立庆父,姬般有个仇人圉人荦,投到庆父门下。可以看出,几乎所有人都和庆父有关联,庆父接下来将会以主角登场。
前662年8月,鲁庄公病重,召叔牙问以后事。叔牙力主立庆父为君,姬同格挤住眼,也不吭气。叔牙走后,鲁庄公又召季友。
季友说,主公和孟任曾经立下重誓,要立她为夫人,近三十年都没有兑现,现在没有嫡子,般为长子,理应立般,难道还要立别人,让孟任再次寒心于地下么?季友说得有情有理,而且符合礼法,就是要立姬般为君,对得起孟任那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姬般是第一合法继承人,就应该立他为君。鲁庄公说,我也知道应该立般,可是叔牙劝我立庆父,你怎么看?姬同说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试探,他担心季友也和庆父是一伙的,表面上说立般,其实要立庆父,如果真是这样,他必须另作安排;二是提醒,如果季友是真心立般,那么他必须意识到,还有一股势力会成为阻碍,必须将这股势力铲除,自己已经没有精力去做这件事,这件事就要由季友去做。季友的立场很坚定,也知道鲁庄公什么意思,就说,庆父这个人很残忍,不能亲附众人,没有人君之器,绝不可让他即位,而且自古以来,父死子及,你有三个儿子,有他什么事。至于叔牙,交给我处理。大哥你放心,我会死命保般,让他继位。
为了让姬般顺利即位,季友制定了药杀叔牙的计划,这个计划分三步走。一,假传上命,让叔牙去大夫针季家;二,给针季毒酒一瓶,并下死命令,让他毒死叔牙;三,致书叔牙,以鲁庄公之命赐死。季友知道叔牙不会轻易就范,就给了他两个选择:一、痛痛快快把毒酒喝了,那么子孙仍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二、如果不识抬举,不但要死,而且要灭族。叔牙无奈,服毒自尽。
关于季友鸩杀叔牙的做法,戊申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季友也算是一个贤人,怎么就分不清主次呢?舍大逐小,叔牙不过是个小虾米,庆父才是大鳄鱼,光杀了叔牙有什么用,他们要谋立的人是庆父啊。不知道季友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留下了庆父这个千古祸胎,以至于后面造成那么大的动乱,这应该算是季友的失误吧。
很快,鲁庄公姬同嗝了,季友奉公子般主丧,主丧就是主持丧事。春秋战国时期,国君死了,一般都是他的儿子主持丧事,如果儿子很多,则由嫡长子主丧,如果没有嫡子,则由庶长子主丧。主丧就意味着君位继承,当时是没有什么遗诏继承一说的,一般让谁主丧谁就是即定的即位人。季友让公子般主丧,那他就是鲁庄公的即位人。
同年十月,姬般他姥爷党臣死了,姬般去吊丧。庆父来了一招借刀杀人,蛊惑圉人荦干掉姬般报仇。圉人荦头脑简单,就去了,把姬般干了,自己也被剁成了肉泥。庆父笑呵呵。
姬般怎么说呢,死的也不算很冤枉,因为他爹早就警告过他,让他杀掉圉人荦,他不听,现在死在圉人荦手上还有什么话说。不过话说回来,姬般死的罪魁祸首并不是圉人荦,而是庆父,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没有圉人荦,庆父会找别人干掉姬般,结果大抵一样。从另一方面说,姬般死的也有点儿冤,他是在季友的全力支持下才获得继承人的权利的,如果没有季友,他连继承人都当不上。继承人虽然当上了,可他还不是国君,古时,国君死了,新君都是第二年改元,改元之后才算正式为君。关于一年的起始月份,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夏朝以阴历正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十一月,秦朝十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又恢复到夏朝正月的历法制度。当时正是东周,新年的第一个月是十一月,如果老国君靠近十一月之前死的,那爽,要不了几天就可以改元,如果十二月、正月死的,那惨了,还得等一年才能改元。姬同是八月死的,按理说姬般应该很爽了,姬般被害是十月,再有一个月他就可以改元,正式称君,可惜被怼死了,是不是有点儿冤枉?
季友听说公子般被杀,知道是庆父所为,他觉得庆父下一个要杀的人就是自己,就跑了,跑陈国去了。可以看出季友的实力是不如庆父的,他能杀掉叔牙,最主要的是借助鲁庄公的力量,姬同一挂,季友失去力量源泉,徒有贤名,遇事就一个字——跑。
姬般一死,庆父出坦透了,假装为公子般报仇,杀了圉人荦全家,以取悦国人。贱人哀姜这时候就想立庆父为君,哀姜也是猪脑子,还好庆父清醒点儿,他说,还有两位公子,不尽杀绝,就算立我,别人也不会服。庆父是真狠啊,想把他仨侄儿都干了,干了姬般还不过瘾,还要干掉其他两个,其中一个还是他姘头的亲外甥,贱人哀姜居然还同意。两人商量之后,决定立姬启为君,因为姬启年纪小,当时才八岁,好控制,姬申二十多了,不好控制。姬启是叔姜的儿子,哀姜的外甥,庆父和哀姜立他是为了稳定局势,稳定局势是为了找机会杀掉他,庆父的最终目的还是自己当老大。就这样,时年八岁的姬启在一场早有预谋的政治屠杀中即位了,是为鲁闵公。
鲁闵公虽然才八岁,但是很聪明,比他大哥姬般强多了,他什么事都知道,既知道姬般是庆父杀的,也知道庆父立自己的目的,作为一个八岁的孩童来说,如此深明事理,很难得。而且鲁闵公很有危险意识,有危机感,他知道庆父迟早会杀掉自己,因此他决定求救,向诸侯的霸主齐桓公求救。因为齐桓公是姬启的舅爷,而且姜小白的威名冠绝诸侯,在姬启心中,齐桓公就是庙里最大的一尊菩萨,没有他办不成的事,年幼的鲁闵公对齐桓公生出一种崇敬和依赖之情。
于是,鲁闵公派使者约齐桓公在落姑之地见面。落姑是当时的一个小诸侯国,是齐国的附庸,归齐国辖制。鲁闵公牵着齐桓公的衣袖,就像孙子依偎爷爷那样,一边哭,一边说出庆父内乱的事。齐桓公想了想,问,你认为鲁国的大夫中,谁可以托以重事。姬启说,俺叔季友可以,但是他在陈国避难,不敢回来。
齐桓公说,你给他叫回来吧,这件事我不便插手,既然你有信得过的人,把他叫回来最好。姬启说,我怕庆父疑心,要不是早都叫回来了。齐桓公霸气说道,你就说是我说的,我看庆父敢说半个不字。真是霸主啊,说出话来就是不一样。
就这样,鲁闵公以齐桓公之名召回季友,立为相国,辅助自己,庆父果然连个屁都不敢放。同年冬天,齐桓公担心鲁闵公君位不安,派大夫仲孙湫出使鲁国。仲孙湫到了鲁国,见了四个人——姬启、姬申、季友、庆父。首先见鲁闵公,姬启痛哭流涕,不能言语,虽然有季友辅助,估计庆父也不少黑唬他,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儿,虽说聪明,毕竟少不更事,害怕是难免的。后见公子申,公子申就不一样了,论及鲁国事务,侃侃而谈,很有条理,仲孙湫觉得公子申很不错,是个治国良才,将来必有所为。再见季友,仲孙湫嘱咐季友两件事,第一要他善待公子申并善加引导,第二要他尽快除掉庆父。季友也不说话,只伸出一只手掌。季友是齐桓公下令召回的,庆父虽然不敢把他怎么样,但派人监视行动肯定有,所以季友不敢多说什么。仲孙湫多老练,他明白季友是表明孤掌难鸣之意,仲孙湫说,相国放心,如果有事,齐国不会坐视不理。庆父是主动来见仲孙湫的,而且带来了很多金珠宝贝,企图贿赂仲孙湫,仲孙湫一个子儿也没要,庆父回去之后坐立不安,很害怕,上国使臣不接受他的礼物,那就是不认同他的作为,他能不害怕么?
仲孙湫走后,庆父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坐不住了,因为他有两层担心。第一,他担心时间长了,鲁闵公君位稳固,自己就没有指望了,等到姬启长大,难免秋后算账,到时候他可就吃不了兜着走。第二,他担心齐桓公会对他不利,说白了就是有可能会杀他。召回季友就是征兆,仲孙湫出使鲁国就是试探,下一步会不会干掉他?很难说。庆父虽然在鲁国横行霸道,但在齐桓公面前他就是只蚂蚁,说踩死就踩死,庆父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所以他很担心。担心之余,他就很想赶快把鲁闵公干掉,自己继位,因为一旦继位就是国君了,他的两层担心也就迎刃而解,姬启死了不用再担心他,至于齐桓公,他要杀一个臣子容易,要杀一个国君恐怕就很困难了。首先他要灭国吧,鲁国是那么好灭的吗,其他诸侯国会同意吗?就算灭了,杀国君也是一件大事,有很大忌讳的,齐桓公是诸侯霸主,他绝不会妄动。所以庆父认为自己只要当了国君,情势就会缓和许多,可姬启也不是那么好杀的。庆父也害怕,害怕真的杀了姬启,把齐桓公给惹毛了,真把他做了也说不定,再者,庆父没有机会,季友忠心辅佐,他难以下手。
机会终于还是来了。有一天,大夫卜齮(读音:已)来访。卜齮怒气勃勃,原来他有一处田庄被太傅慎不害强占了,太傅就是国君的老师,卜齮将这件事告诉鲁闵公,希望可以拿回自己的田庄,鲁闵公偏袒自己的老师,田庄就没有要回来,卜齮很生气,希望庆父可以到鲁闵公那儿给自己说情。庆父一听,很高兴,他惯用的伎俩“借刀杀人”又可以使用了,因为刀已经出现了,就说,主公是个孩子,我说的话他不听,你要是真想要回自己的田庄,我替你把慎不害杀了怎么样?庆父真是居心叵测啊,他的话鲁闵公会不听吗?他敢不听吗?只要他去说,卜齮的田庄立马就要回来了,可是他不去,却鼓动卜齮杀人,真是乱臣贼子啊。卜齮也不傻,说,要杀了慎不害,主公会饶了我吗?就算主公饶了我,还有季友呢,他也不会放过我。卜齮虽说有担心,可他并没有拒绝杀人的计划,可见他心里已经同意了,只是担心后事。庆父马上说,你不用担心,这两个人都不足为虑,主公是个孩子,童心未泯,喜欢晚上到街上玩耍,你找个人,混在人群中,突然出现把他杀了,人多眼杂,谁知道是谁干的。我再以 之命代立为君,把季友赶跑,你的田庄不就拿回来了吗?而且没有后顾之忧。卜齮同意了。
庆父为卜齮制定的夺田计划分为四步:
第一步,杀掉慎不害和鲁闵公,由庆父和卜齮分别同时进行。
第二步,庆父自立为君,取得权力上的绝对优势。
第三步,驱逐季友,免除后患。
第四步,把田庄还给卜齮。
这个计划很巧妙啊,这个计划表面上是以夺田为目的的,实际上是夺权。而且庆父很猴气,他舍大取小避重就轻,他自己杀一个小蟹兵慎不害,却让卜齮杀龙王鲁闵公,能类很。从这个计划中可以看出很多问题。第一,庆父早就谋划刺杀鲁闵公了,从他自己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早就踩好点儿了,姬启喜欢吃什么,喜欢喝什么,喜欢玩什么,喜欢到哪玩……他一清二楚,只要有机会,随时可以下手。第二,卜齮和庆父是有勾结的,否则卜齮不会跑到庆父那里去诉苦,相国是季友,有事找季友啊。而庆父也不可能把刺杀国君这么重要的事情轻易的和卜齮说,除非他们是同一战线的。卜齮应该和前面的圉人荦一样,站在了庆父队里。第三,卜齮早就知道庆父的野心,他自己也有心杀鲁闵公。因为杀掉鲁闵公,不仅可以拿回田庄,他在朝堂上也可以更进一步,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庆父当了老大,他的好处肯定大大的。所以庆父让他刺杀鲁闵公,他才没有推辞。
两个人想的很好,觉得没有后顾之忧,其实后顾之忧很大,大到他们难以承当。
计划还是如期执行,卜齮找了刺客,混在人群中,把鲁闵公挑了,庆父也把慎不害做了,一切按部就班。季友闻讯,乘夜拉起公子申就跑,跑邾国去了,季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一招运用的很纯熟。
季友跑了,庆父当然很高兴了,不用自己动手了嘛,麻烦自己走了。他错了,大大的错了,季友跑了,可麻烦并没有跑,他们的计划进行到第二步时,进行不下去了,因为国人暴动。季友很贤明,在鲁国很有声望,现在鲁侯被杀,相国季友逃跑,鲁国国人非常气愤,举止若狂。一个人的怒火可能不算什么,可全国人的怒火就非常可怕了,它可以烧毁一切。庆父和卜齮自以为很高明,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一旦发怒,没工夫跟你废话,直接干你。于是,全国罢市,聚众千人,把卜齮家包围啦,直接开干,卜齮满门,不论男女老幼,全部杀死。卜齮被灭门之后,国人下一个目标就是庆父,而且来的人越来越多。庆父吓尿了,他也不说当国君啦,学季友,跑,跑莒国去了。贱人哀姜被庆父抛弃了,庆父逃走可没带她,说都没跟她说,这个傻子还想着情夫,她也想去莒国。哀姜身边的人就说,你别信球了,你和庆父把国人得罪毁了,现在逃跑还到一个国家,天下不容,不如去邾国,季友在那,你去求季友为你说话,或许还可以脱罪。哀姜才回过味儿来,就去了邾国,求见季友。季友不见。
奸夫淫妇跑啦,季友和公子申就商议回鲁国,同时,季友派人把庆父之乱告诉齐桓公。齐桓公是诸侯霸主,既有安定天下之心,又有吞并天下之志,和仲孙湫商议之后,命上卿高徯率军入鲁,并且下了两道命令。一,如果公子申和季友可以安定鲁国,那么就助他们一臂之力。二,如果不能,那顺势把鲁国给灭了。齐桓公的手段也够厉害的。高徯入鲁之后,正好碰到回国的季友和公子申,一看公子申仪表堂堂,谈吐不凡,心里面很敬重,就和季友共同拥立公子申为君,是为鲁僖公。
鲁国国君定位之后,高徯把士兵留下,助季友一臂之力,自己就回齐国去了。
接下来,季友做了两件事:一,让公子奚斯跟着高徯一起回齐国,感谢齐桓公定国之功。感谢还是很有必要的,不过他可不知道,如果他和公子申玩脱了,那可就成了齐桓公的刀下之鬼了。二,派人带着重金到莒国,要求莒人杀掉庆父,他终于对庆父下杀手了,如果这个决定早一点儿下,可能鲁国的动乱会小很多。莒子就说了些庙小池浅的话让庆父走,庆父不想走,莒子就派人把他撵走了。
庆父从莒国出来,就想到齐国去,因为他和齐国三忍之一的竖刁有交情,给过竖刁很多贿赂,想让竖刁收留自己。可是他不知道自己的丑事恶事已经传遍齐国,齐国的边界守军不让他进,没办法,只能在齐鲁边界的一个客店暂时住下来。正好公子奚斯出使回国,路过客店,见到了庆父,就想带他一块回国。公子奚斯是鲁国公族的人,仁义而且有才,诗经中《鲁颂·閟宫》就是他写的,见到庆父落难,大家都是一家子,想帮他一把。庆父觉得回国很难,因为他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国人恨透了他,季友也想除掉他,他其实不想回去,但是又没地儿可去,奚斯盛情,也不好拒绝,就说,这样吧,回去之后,你代我向国君求情,我没有别的要求,留我一条性命足矣。奚斯答应了,回去以后就让庆父待在自己家里,他去求情。
奚斯求情,鲁僖公想答应,因为庆父是他叔,他念着叔侄之情,想给他一条生路。季友反对,季友说,如果连弑君者都不杀,何以戒后?以后的人就会知道,杀了国君也没事,就会蠢蠢欲动,后患无穷。鲁僖公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这个事全权交给季友处理,他不再管。季友就跟奚斯说,你回去跟庆父说,让他自杀吧,鲁国容不下他,如果自杀,他的家人子女我可以保全,以后仍为鲁国公族,如果反抗,灭族。季友对待庆父和当初对待叔牙一样,给他两条路,自己选,怎么选都是死,不同的是,如果想体面一点儿,子孙可以保全,如果想难看一点儿,全家杀光。奚斯很为难,他本来是想带庆父回国求生的,现在却是这么个结果,但是毫无办法。他走到家门外的时候,走不动了,没脸见庆父,也没脸说出赐死的那个话,就在门外嚎啕大哭。庆父听见哭声,心里已经明白了,上吊自杀。看到这儿,或许有人会觉得庆父很悲情,有点儿穷途末路的味道,怪谁?他杀了鲁国两代国君,造成鲁国长时间内乱,牵扯了那么多人,圉人荦全家被杀,慎不害全家被杀,卜齮全家被杀,叔牙被杀,等等等等,庆父不该死吗?他死有余辜。
庆父死了,庆父集团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没死,贱人哀姜。哀姜是齐桓公的侄女,齐桓公觉得这个侄女不是个好东西,要不是她从中鼓捣,鲁国没那么多事,姜小白是诸侯霸主,他不允许自己的人生或者家族中有污点,而哀姜就是一个大大的污点,所以齐桓公想把她除掉。管仲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除掉哀姜那是鲁国的事,如果你真想杀了她,不能明着来,得暗着来。齐桓公很聪明,就派竖刁去邾国恶心哀姜。竖刁很会恶心人,到了邾国,就跟哀姜说,你还要不要脸,如果要脸,就去死吧。哀姜没脸,自杀啦。至此,庆父集团彻底覆灭,庆父之乱落下大幕。
庆父死后,季友遵从当初约定,以公孙敖继庆父之后,是为孟孙氏,以公孙兹继叔牙之后,是为叔孙氏,季友食采于费,加封以汶阳之田,是为季孙氏。于是季、孟、叔三家,鼎足而立,并执鲁政,谓之“三桓”,这就是鲁国三桓的由来。后来,三桓势力越来越大,逐渐控制了鲁国的实际权力,国君被架空。鲁国三桓和郑国七穆、晋国六卿,成为春秋时期最有名的三大卿族势力,这三大卿族势力都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了很多灾难,功过很难评说。值得一提的是,庆父虽然成为千古乱臣贼子的代表,可他居然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后代,他就是亚圣孟子。
真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罪,五世亦斩。谁能想到庆父之后,居然会有一个孟子横空出世呢?
鲁国刚刚安定,卫国那边又出事了,大事。究竟何事?请继续关注戊申读东周系列。
标签: 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