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图》第十七象:帝后同台

滴答历史 32 0

  依推背卦序,《推背图》第十七象是火泽睽卦,干支庚辰,其配图、谶语、颂词如下:

  谶语:

  日月当空,照临下土。

  扑朔迷离,不文亦武。

  颂词:参遍空王色相空,

  一朝重入帝王宫。

  遗枝拨尽根犹在,

  喔喔晨鸡谁是雄。

  清人金圣叹曰:“此像主武曌当国,废中宗于房州,杀唐宗室殆尽。初武氏削发为尼,故有参遍空王之句。高宗废王氏而立之,故有喔喔晨鸡谁是雄之兆。”从金圣叹的解读来看,这个大清才子是真的不懂推背预言。他将谶语当成了字谜,以为“日月当空”就是唐朝女皇武则天所造之字:曌,且第十七象的配图画着一个女人,加上颂词“参遍空”之意,联想到武则天曾有削发为尼的经历,就相当然地认为这个女主是唐朝的女帝武则天,是纯粹的按史套象。金圣叹从配图、谶语、颂词猜到了未来会有一个女性参与并主导国政的情况出现,但他却不知道此女出现在何朝的何时。

  在古典中国的历史上,女性主导国政的情况的确是凤毛鳞角,极为少见。推背所预言的就是这类虎斗龙争中的非常现象。第十六象预言了大清朝的康雍乾盛世,根据推背预言每个朝代都要经历“元亨利贞”四个阶段的预言规则,第十六象对应的就是大清朝的“利”的阶段,既一个王朝的第三阶段,自然第十七象就是大清朝的第四个阶段,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大清之末世了。巧合的是历史上大清朝的后期,就有一个自称老佛爷的女人垂帘听政,参与并主导了大清帝国的国政长达半个多世纪,可见推背预言的准确和神奇。

  依推背凡例,《推背图》首先要根据睽卦的卦名本义绘制第十七象的配图。睽,同“暌”,是形声字,从目,癸声。睽在古汉语里既可当名词,又当动词。当名词时,睽的本义是两目不视同一个地方,是目光不正、双眼斜视的意思;《说文解字》:“睽,目不相视也”,指两眼不能集中视线同视一物。睽当动词时和乖的意思相同,《易-序卦》:“睽者,乖也” ,乖是会意字,小篆字形,象羊角形,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本义是背离、违背、不和谐、不协调统一;又可引申为差别、不同、乖僻和反常。睽之象,中女与少女同居一室,定然是同性相斥难以相容。离火上炎而兑金下沉,也是两者分离之象。第十七象卦名睽是动词,本义是分离、背离、不协调统一、不合谐。此象的配图描绘一个头戴冠冕的女人,右手握着一把钢刀,刀刃向外。在易经八卦体系中,女人代表柔,刀剑代表刚,配图将属性不同的两个事物放在了同一幅画里面,就显得十分反常;本来不该在一起的东西放在一起,自然不合谐、不协调统一,只能分离、背离。综上所述,配图所要表达的意思和睽卦的卦名本义十分吻合。第十七象睽卦的互卦是水火既济,变卦是水山蹇卦;故第十七象有离、兑、坎、艮四个卦象。离为日、为明、为中女、为火、为刀、为目;兑为泽、为少女,为月,为金;坎为水、为月;艮为山、为光明、为社稷、为兔、为狐。

  依推背凡例,在依据睽卦的卦名本义绘出配图之后,预言要综合配图和睽卦所包含的信息推演谶语。第十七象的谶语是:“日月当空,照临下土。扑朔迷离,不文亦武。”睽之主卦和互卦中的离、坎都是上卦,离为日,坎为月,所以“日月当空”。在人类的龙争虎斗中,一日一月同时当空并且“照临下土”,是一种十分反常的现象。在龙争虎斗中,日(离)象帝,月(坎)象后,日月当空就是指帝与后共享最高权力。“临”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古字形像人俯首下视一堆物品之状,本义是从上往下的俯视,引申为王侯高居上位对身处下方百姓的统治,综上所述,“日月当空,照临下土”,就是指帝与后共同执掌帝国权柄,统治帝国的臣民。“扑朔迷离,不文亦武”中的“扑朔迷离”一词出自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作品《木兰诗》,原意是把兔子的耳朵提起时,雄兔会双腿扑腾不停,雌兔则只会眯上眼睛。然而兔子在地上跑的时却雌雄难辨,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这里是指帝国统治者所取得的文治武功,不知道是雄(帝)发挥了主导作用还是雌(后)的更有所作为,就象地上跑的兔子一样雌雄难辨;“不文亦武”则是对这个时期文治武功的一个总体评价,是文治(不文)不如武功(亦武)的意思。

  根据卦名本义、配图、谶语而来的颂词是对谶语所预言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进一步解释、补充和说明。第十七象的颂词是:“参遍空王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宫。遗枝拨尽根犹在,喔喔晨鸡谁是雄。”颂词对龙争虎斗中掌握了权柄的女性统治者最突出特征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参遍空王色相空”中的“空”是佛教用语,是说其人崇拜佛教;“王”的本义是指参透了天、地、人之间关系的人,颂词直接用王这个字,指这个女性统治者是深谙权力三昧的人,是一个玩弄权术能力非常出众的人;“色相空”也是佛教用语,大意是指女人年轻的时候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容颜获得想要的东西,到年老色衰的时候也就只能依靠权力去争取了,也暗示其获得权力的主要方式是依赖女人的颜色。在龙争虎斗的权力场中,这个女性不仅是一个深知人性弱点,而且还是一个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能力非常突出的人。“一朝重入帝王宫”中的“重”是重新、再次、或多次的意思,是指她会被剥夺或者取消了其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过上一段时间她又会重新夺回来。“遗枝拔尽根犹在,喔喔晨鸡谁是雄”,是说这一时期的权力斗争非常残酷,尽管她在权力斗争中消灭了众多拥有继承权的政治对手(遗枝拔尽);但帝国的最高权力却仍在有继承权的皇族之中往下延继,并未完全断根(根犹在),或者并没有完全转移到她的手中,她掌握权力还需依赖皇族的支持;“喔喔晨鸡谁是雄”,比喻这个在虎争龙斗的权力斗争中胜出的杰出女性,就像是一只会打鸣的母鸡,而且这只会打鸣的母鸡还胜过了打鸣的公鸡,是真正的雄雌难辨。

  现在我们来看看历史的发展是如何证明推背预言的。在大清朝末期的权力场上,有一个十分耀眼的女性政治人物,她就是慈禧太后。她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重要的政治人物,她长达七十四岁的自然寿命,使她的政治生命远超同期权力场上的其他人,影响了大清帝国长达半个多世纪。慈禧太后是咸丰皇帝的妃嫔,同治皇帝的生母,晚清时期的实际统治者。她的从政经历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咸丰时期、同治时期、光绪时期三个各具特色的阶段。

  一、咸丰时期,初露政治锋芒。1852年,十七岁的她通过选秀入宫,受赐封号兰贵人,次年晋封懿嫔,四年后她给咸丰帝生下皇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懿贵妃。咸丰年间,大清朝北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国的反清起义,可以说是内忧而外患。因皇帝咸丰体弱多病,而懿贵妃又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并让其代笔批阅奏章,甚至超越祖制允许懿贵妃对朝政发表自己的意见。咸丰时期的慈禧,年纪轻轻就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但也初步展示了其不凡的政治能力。这便是依赖女人的年轻(色相)获得的政治地位。

  二、同治时期,娴熟地玩弄政治权谋。1861年8月咸丰在热河病世,临终前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同辅佐五岁的小皇帝同治处理朝政;但为了制约顾命八大臣,同时又给了皇后和皇太子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能相互制衡。咸丰死后,皇子载淳即帝位,定年号为祺祥。慈禧和与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因顾命八大臣专权,引起了权力欲望极强的慈禧的不满,于是,她联合在京主持和谈的咸丰亲弟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这场政变的结果是顾命八大臣全被废除,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杀身亡,核心人物肃顺被处斩立决,其他五人被革职逐出了权力核心,奕訢受封为议政王。1861年12月,改年号为同治,两宫太后也开始了垂帘听政,在朝中形成了“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权力格局。在慈禧的主导下,大清政治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慈禧也在此期间也显露出了非常人能及的政治才能。执政初期,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她们利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极大的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同时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方针,发展军用和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这些措施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后大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的发展,这一历史时期被史家称之为:“同治中兴”。慈禧在以上的活动中展现出了不同凡响的政治手段和玩弄权术的能力。1872年(同治十一年),皇帝同治载淳17岁,达到了亲政年龄,慈禧不得不为其选后,次年,两宫太后也不得不卷帘归政。然而,同治帝亲政后根本无法摆脱慈禧对其皇权的干预。这一阶段,因慈安太后和议政王奕訢等人对慈禧权力的制衡,慈禧尽管展示出了不同凡响的政治手段,却未能作到大权独揽。

  三、光绪时期,独揽大权一言九鼎。1875年皇帝同治因病去逝,慈禧便立她妹妹4岁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为新皇帝,改年号为光绪。因皇帝年幼,两宫太后再度垂帘听政。从此刻开始到其去世的三十多年间,慈禧运用她娴熟的政治手段,在这个时期大清帝国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中,都上下其手,十分娴熟的顽弄着政治手段和权谋,掌控着大清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前行。

  1878年慈禧采纳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建议,出兵新疆,收复了大量失地;1881年通过外交,收回了被沙俄占领的新疆伊犁地区的大部分失地,维护了大清帝国西部边境的安全。1881年两宫之一的慈安太后去世,大清帝国的朝堂彻底散失了对慈禧权力的制约。1884年,慈禧又发动了甲申易枢的朝局之变,将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部罢免,开始了其大权独揽的西宫独裁。1889年光绪皇帝成年大婚,开始了名义上的光绪亲政,但慈禧并没有真正放权给年轻的皇帝,又训政数年,而且在训政结束之后,朝中大事仍出其手,光绪皇帝也只能是遵其旨而行。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开始皇帝光绪和太后慈禧都主战。但随着清军在朝鲜战场上失利和北洋水师在黄海遭受挫折,慈禧的立场就发生变化,转而支持李鸿章等人避战求和的观点,并且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次年2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日战争以中国在海陆两个战场完全失败而告终。慈禧便派遣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乞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救亡图存,以皇帝光绪为首的改良派发起了维新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可慈禧对于变法的态度却自相矛盾,一方面她希望通过变法强国,另一方面又担心光绪皇帝会借变法之机摆脱她的控制。变法之初她表示支持,随后却又把军权和人事权都抓在自己手中,使得变法处处受到限制。由于变法触动了满洲旧贵族和众多官僚的利益,他们竭力反对变法。当听说光绪企图让袁世凯派兵保卫颐和园,控制慈禧太后等人时,慈禧又发动了政变,不仅囚禁了光绪皇帝,而且还处死了主持变法的谭嗣同等六人,导致了变法的彻底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中国北方又兴起了义和团运动。对义和团慈禧最初也主张清剿,但因镇压屡屡失败,在义和团的势力进入北京后,慈禧的主张又变成了剿抚并用,区别对待。然而西方列强却要求清政府完全剿灭义和团,并且不顾清政府的反对,调兵进京。慈禧对洋人素来不满,于是就又想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并且不顾后果的对列强宣战。慈禧的决定,遭到了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电奏清廷,力主剿灭义和团,并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所谓的“东南互保”。在这种形势下,慈禧一方面要求各省将军督抚认真布置战守事宜,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同时又令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还分别致国书俄、英、日、德、美、法等国,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挽回时局;另一方面,她又将两广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的谈判。

  1900年8月,西方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皇帝光绪、皇后等人逃往西安,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这时,慈禧又把战争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是年9月与11个列强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在这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中,慈禧将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治手腕发挥到了极致。此后,为了维持统治,她主动改变自身守旧的形象,在所谓的西狩期间宣布实行新政,对大清帝国的经济,军事,教育,官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适应性国内各阶层的立宪要求,还作出了进行立宪的姿态,于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于1906年宣布了预备立宪,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通过外交手段,使美国退还了庚子赔款,之后,英、法等西方七国也退还了庚子赔款的“溢款”,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驾崩,因其无子嗣,慈禧命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继承帝位,定年号为宣统,尊慈禧为太皇太后。光绪辞世的第二天慈禧也因病去逝,享年七十四岁。1909年10月(宣统元年),葬于河北省遵化市菩陀峪定东陵。

  还有一个十分特别的现象是慈禧她笃信佛教,自称老佛爷,在大清后期的宫廷中,这个称号一般指的就是慈禧太后。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慈禧曾经扮作观音菩萨照过一张很大的照片,因此宫中上下都称呼她为老佛爷。照片上,慈禧头戴毗罗帽,身穿袈裟,旁边站着太监李莲英、崔玉贵,和庆亲王奕劻的四姑娘;四格格扮龙女,太监李莲英扮善财童子,可见其对待佛教的态度。但现代有人研究发现,慈禧信佛并且手拿净瓶妆扮观音菩萨,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情绪,以达到养生的手段。

《推背图》第十七象:帝后同台

标签: 历史各朝代统治时间及皇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