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13484862676
咸阳王家所居的白良村,在咸阳市西北塬上,距市区30里,西邻兴平,北连礼泉,是“鸡叫听三县”的 角地区。这里原高土厚、地势开阔、自然风景绝佳,自古是皇家风水宝地。当地流传着一句口头禅: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咸阳塬上埋皇上。从西周到隋唐这里都是皇家陵墓区,其中西汉11位皇帝有9位就葬于此,五个陵设邑建县故又称“五陵原”。
这里陵丘星罗棋布,十分壮观,当地有句骂人的歇后语是:出了咸阳北门寻着避冢啊!(×肿的谐音,本地骂人的脏话),就是陵冢太多走路要避着走。现在这里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群和地下历史博物馆。王家所在的白良村就在这个区域内。
民国时期王家因家大业大、又出了两个“七品芝麻官”及对社会多有担当和贡献等原因,在百里范围内颇有名望、口碑甚佳。几十年来,在民间王家的人和事都是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人都说把王家的事写成书或拍成电影是极好的题材。据我所知,咸阳有几位文化名人搜集过相关资料想写王家,其中有一位高姓青年,在上世纪80年代曾对我四叔父王观容说过:他父亲临终时再三叮嘱他一定要把王藩城老先生及其家庭的事写出来。
解放后王家被定为恶霸地主成分,家产尽被没收,一个显赫的名门望族从此消失。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王家始终被以反面角色面对社会,被广告式的妖魔化宣传长达近30年。鉴于此,作为后人我觉得以文学的某种形式把王家的近百年的历史“实事求是”的编写出来公之于众,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十分必要,这无疑是一个沉甸甸的使命、责任和担当,或许要落个别有用心的骂名,甚或触了政治高压线,要担当一定风险。然,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打门心不惊,只要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家族无愧于先人,风险算什么?任他去吧。
王家的百年家史是浓缩的同时期国史的一部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及拐点均可由此折射显现出来,在咸阳的民国史中,没有王家的历史记载是不完整的,对当时农村和农民的历史就不完善,终是憾事,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上溯王家的历史,有据可查者可至我高祖王明时期。幼时听老年人讲,在王明父辈是兄弟两从东村白良寨迁徙而来,此前白良村没有王姓,原有四大姓是:白、付、刘、孙,老户是白姓和付姓,白家在清代就已绝户,刘姓和孙姓人数较多,约占总人数90%以上。根据上世纪80年代村民挖出的唐代碑幢考证,刘姓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
白良寨建村约有600余年历史,是依白良村而居得名。“寨”者,军队安营扎寨也。史书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期间,朝廷曾从山西洪洞县向外地迁徙过几批移民,实行军屯田制管理即军户,白良寨就是其中一部分。为与当地村屯区别以利战时朝廷征用,规定所有军寨均建成南北走向街道,现在依然能看到这些历史痕迹,如白良村东南方向的夏家寨、小寨等。
白良寨主街道南端有个淖池,其北岸有棵老国槐树,老年人说这棵树与村子同龄,是建寨时栽的,已600多年。白良寨也有王姓,与白良村王家同祖同宗,50年前长辈们每年都要去白良寨上坟祭祖就是最好的证明。据此推测,可以肯定的说,白良村王家是600年前从山西迁徙而来,即人们常说的山西大槐树所在之洪洞县周边地区。
上网百度搜索:“明朝大移民”这样记载: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白良村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有1984年村民在平地时挖出的唐代碑幢为证。到明朝,白良村出了个名叫苏敬的大禅知、大善士,法号端竹,他于明天顺七年从本县石佛寺出家,受礼大恩师喇嘛金敦领占为师,成化元年四月削发为僧,番数十五年云游阶州,••••••,曾到成都峨眉山朝山拜佛,数月后下山,经成都返回,沿嘉陵江、白龙江而上,至甘南武都县龙兴寺做主持,后“卧化”于该寺朝阳洞(又名仙人洞),成仙而去,当地人念其功德,在朝阳洞内为其“树碑立传”,传至今天。下面是网上搜集的资料,
武都朝阳洞
朝阳洞又名仙人洞,位于陇南武都区达角弓乡陈家坝境内,其所在之地仙人崖,是一座林木荫翳,奇石遍布,云雾绕绕,宛若仙境的山峰。朝阳洞坐西向东,每当朝阳初升,有阳光射入洞内,故名,又因传说明代,有一老禅“卧化”于洞中,成仙而去,称为“朝阳仙洞”。
中文名 武都朝阳洞
位 于 陇南市武都区角弓镇陈家坝境内
又 名 仙人洞
称 为 “朝阳仙洞
明成化十六年所刻的“明故大禅知端竹大士省告脱化碑记”记载:“盖大士乃陕西西安府咸阳县白良村人氏,苏敬次男。天顺七年正月内,本县石佛寺出家,受礼大恩师喇嘛金敦领占为师。成化元年四月内削发为僧。番数十五年云游阶州……时十六年正月十五人禅,三月十五出禅。本月二十五日早辞别众僧登仙洞崖,日正良时无病脱化。二十六日门徒皆知,众赴仙境,而僧俗来吊者千余人。”大善士端竹在洞中坐化,遗体保留至今,俗称“睡仙”,故洞所在崖称仙人崖,洞又称“朝阳仙洞”。相传,洞窟始凿于唐代。有大小洞窟26窟,塑像百余尊。窟壁有大量壁画和游人题留,洞前有楼阁,凉亭等建筑。近年来“睡仙”和百余尊塑像及崖前建筑大部分修复,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一窟,便是睡佛端竹善士坐化之处。
以前当地人由于对僧道和仙佛概念不清,把僧人和道士通称道人,直到明代以来,把睡佛还叫睡仙,所以就有仙人崖、仙人洞、卧仙宫之称。洞门左侧石崖上嵌有明成化十六年所刻的《明故大善知识端竹大士省告脱化碑记》,记载了该僧家世及其出家、人禅、脱化、徒众凭吊始末。
后来的说法是,因为该洞坐西向东,又称“朝阳洞”。但据考证,其实是清康熙年间,洮岷道道台马朝阳到此,施资纹银,整修洞殿,使之维修一新,洞殿规模又有了新的发展。从此,才以马道台之名,将仙佛洞更名为朝阳洞。
朝阳洞三宝:
坐佛、立佛、睡佛。其他洞窟中遗存的和重修的塑像与壁画,仍可称民间艺术精品纷呈,为洞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从唐贞观年间到明成化年间,在仙佛洞修成正果者有三,即坐佛、立佛、睡佛,从而使朝阳洞闻名遐迩,僧侣争相朝拜,游人纷至沓来。
坐佛
相传坐佛姓朱名青,法名觉空,益州江油牗今四川江油牍人,隋末唐初云游武都,一日来到陈家坝,斋后信步到此,观其地其境,山峰秀丽,丛林茂密,且遍山野果,山下潺潺流水,半崖奇峰后有一天然洞窟可居,真乃一仙境也,于是择其地而修行。并在灌木丛中植青杨树,营造林木,养仙鹤,乘其出游。当地人不知其姓名,称为仙家。村东南龙兴寺内僧侣尊朱为师傅,常请去寺内讲经说法,有时到村子里给村民医病。他和僧俗相处很好,村民们对他也非常敬重。有一年冬,数日不见下山,一日清早几个徒弟上山去看望,走至洞前,见师傅打坐不吱声,连叫几声亦不应,近前细看,已安详坐化。
立佛
系角弓乡下候子人,姓董,名维君,法名普静,宋代举人,上京应试落第,回家途中购得佛经数卷,隐姓埋名,过家门而不入,直上肖山水仙坪的黑崖洞居住下来,在此处独自修行。黑崖洞洞口正好面对朝阳洞。相隔七八年后,父母拿着衣服、食物,上山找到儿子,劝其回家,子不从。董后到陈家坝村龙兴寺,不久去峨眉山拜佛受戒,法名普静。三年余返回,在龙兴寺做住持,年八十余移居仙佛洞。一日太阳初升,走至洞口,面朝太阳,背靠大石,直立圆寂。众士尊为立佛,并为其整修洞殿,名曰“侍佛宫”。
睡佛
姓苏,名敬,法号端竹,陕西省西安府咸阳县白良村人。明朝天顺七年牗公元1463年牍于本县石佛寺出家。跟随师傅喇嘛金敦领占离西安,越秦岭,沿嘉陵江而下,到广元,游历了千佛崖,经成都到峨眉山朝山拜佛。数月后下山,又从成都返回,沿嘉陵江、白龙江而上,历经数月,来到陈家坝龙兴寺,往来龙兴寺和仙佛洞拜佛诵经。后来龙兴寺端竹大士做住持应教。成化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早登仙洞崖即日圆寂于洞中。后人尊为睡佛。
清末之前,白良村实际是两个相邻很近的自然村落,西村叫“永胜堡”,东村叫白良村,中间是数十丈撂荒坟地和瓦渣滩,王家是该村的后来居徙者,其所以能住在村子中间,就是因这里是坟地兼瓦渣滩无人居住之故。1953年村建小学时这里尚有几亩荒地,小学就建在王家的斜对面,至今还在。上世纪60年代有人在这里挖出古墓,90年代一居住在这里某青年在自家后院挖果窖时竟挖出整幅马骨,四蹄均有铁掌,这些都能证明这里曾是坟地兼垃圾坑的不毛之地。小时候听老年人说过,王家祖先从白良寨迁徙过来后,就在白良村和永胜堡中间这块没有主人的荒芜瓦渣滩平坟填坑清理垃圾艰辛的建起了自己的新家。
我高祖王明能识文断字,其求学过程或是否考取过功名不详,现已无法考证。他是个乡医,经常骑头毛驴出诊,半夜人们只要听到铃铛响,就知道王老先生又出诊了。他医术医德俱佳,方圆几十里口碑很好。
由于高祖王明精于医道,做庄稼又是行家里手,故定居白良村后在较短时期内,已是家庭经济状况达到中上农民水平,这些因素使他进入农村较高层次群列,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尊重。
曾祖父叔伯兄弟共5个,分别以五常,仁、智、礼、义、信之排序取名,即:王尚仁、王尚智、王尚礼、王尚义、王尚信。其中王尚仁王尚智是我高祖王明之子,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古时人们对起名很看重,故起名也便成了一门学问,起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尤其是官宦富豪之家,重取义、重内涵、寓意很深。
“名”者,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按惯例,当官为宦或学有成就、求得功名者及家庭富裕有知识文化者还要有“字”和“号”等。“字”“号”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王家能用“五常”为子孙起名,可见其是尊崇儒学、知书达理之书香门第,家风家规可见一班。
我曾祖父王尚智在清末光绪34年(1908年)与其兄王尚仁分家另过,按“哥东弟西”的老传统,其兄王尚仁居老家在东,曾祖父搬出老家居西另建宅院,从此后白良村便有东王、西王的叫法。
老兄弟两共有9个男孩,即我祖父辈,加上村西未出五服的其他几户王姓同辈兄弟,共17个男丁,均在一块依出生先后排序,他们的名字均有联系且寓意深刻,有几位还有“字”或“号”。我能知道的只有8位祖父大名,依家族大小排序称呼: 二爷~王健(东王次子)、四爷~王佐、字辅臣(西王长子)、五爷~王佑(东王三子)、六爷~王价、字藩城(西王次子)、八爷~王俭(西王三子)、十爷~王倬(西王四子)、十二爷~王侃、字季陶(西王五子)、十三爷~王倜、字仁吾(西王六子)。很显然,他们的名字都有个“立人”偏旁,寓意堂堂正正做人的原则。
由咸阳政府方志编纂部门编辑出版的“咸阳百村(秦都篇)”中,在“白良村历史概述”里,对王家有较长篇幅的叙述,择录如下:••••••人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白良村在方圆有名,首先是解放前白良村出了个大财东,名叫王倬(排行为十,人们通常叫王老十),王家在村子中间居住,占庄基街道南北共24间,(实是21间,笔者注),主院6间,中间6间一线的大客厅,建筑非常精细,布局十分讲究,当时有土地200余亩,(实是600余亩,笔者注)牲口十多头。(实是二十多头,笔者注)。村子里有油坊、杂货铺,路南有一佛堂,建筑更为宏伟壮观,可惜1958年公社化被当时的公社拆掉。除此而外,王家在咸阳、兴平、西安都有商号,(在兴平没有商号,笔者注),还在西安建有西京医院。(西京医院是多人出资的股份制,笔者注)西安人民面粉厂的机器就是王家解放前从美国(德国,笔者注)购回,还没来得及建厂,全国就解放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咸阳市曾在此处地主庄园建有阶级教育展览馆。
王藩城,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的恩师,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毕业后连任陕西五县县长,当时与陕西省的军政界赵寿山、于右任关系非常密切。1936(是1939年,笔者注)年王弃官不做,在周陵创办有名的私立周陵中学,为社会培养无数有志青年,解放后都在重要的岗位上工作。
在此期间,王还掩护当时咸阳县的几名共产党员陈吾愚、魏治均等。直到全国解放,王被调到西安任开明书店经理,并长期担任省(西安市)政协委员,1965(是1959年,笔者注)年病逝。
王季陶,先后曾在两个大学就读,毕业后留学法(德)国,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杨虎城将军所率的十七路军军医处的处长,解放后一直担任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1978年因病去世。
以上是咸阳方志“白良村历史概述”片段,提到五个地方名人,其中三个是王家亲兄弟。这篇村史概述对王家人和事的叙述基本中肯符合事实,评论也较为公正,但有些情节与事实稍有出入,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予以涉及厘清。
时代的变迁及政局更迭对家族兴旺和衰落起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政治运动及社会主义改造,以前的名门望族早已成为“无产阶级”,几代财富传承的家族几乎没有,然他们的“诗书传家,富而不骄,乐善好施,毁家纾难,为国分忧”的传统家教与优良的家族文化,应予保留传承,这是当前全社会的共识。 是为序。
王崇信草书,待修改。
王崇信(弘正)编撰,2018年3月
手 机 13484862676,
标签: 明朝十六帝个个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