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三国 那些隐藏在英雄传奇背后的历史》(转载)

滴答历史 42 0

  《泪痕漫评三国 那些隐藏在英雄传奇背后的历史》 作者: 泪痕春雨

  第一章 从东汉历史说起

  第一节 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之争(上)

  翻开东汉历史,表面上一直是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在相争,实际上用现在的流行语去说,那不过是官二代与穷二代在相争罢了。

  本来呢,从普遍意义上,穷N代是无法与官N代相争的;因为他们的起点与机会都是不对等的。

  官N代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环境;穷N代则没有。

  就说读书吧,官N代想读书,他的父母会给他做好一切后勤,总而言之,他们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了,其它的事都不用操心。而穷N代呢,在一些励志故事书中,竟然需要凿壁借光、映雪读书。官N代想读书,可以找最好的老师;穷N代呢,常常连读私塾的机会也没有。在这种背景下,穷N代想比官N学习成绩好,本身就难之又难。

  官N代处于社会上层,眼界自然非常宽广,而且有着足够的实践锻炼机会;穷N代呢,有的一辈子也连个县城也没有进过,他们就算有关心军国大事的心,凭他们的眼界、经历,恐怕也就是井底之蛙谈天空罢了。在这种背景下,穷N代的整体素质,自然无法与官N代相比。

  而且,官N代从小容易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穷N代则很难拥有这种心态。对于许多人而言,他们并不怕辛苦,也不怕付出。但是,在他们决定辛苦、付出之前,谁能告诉他们,这一切会有回报?他们如何让自己相信,自己付出就会有回报?当这一切无法得到肯定回答时,他们自然很容易丧失积极向上的信心,更不愿意为此做出更多的努力了;因为他们害怕付出一切,到头只会觉得这一切太不值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问题是,努力多半生,回首往事,却发现自己一生只是修炼一些高大上的东西,最终在现实生活中毫无用处,他们是什么感想呢?世人评价他时,难免会说了,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你寡也不寡。世人评论他们时,难免会说,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孔乙己罢了,总而言之,你应该关心点正经事、干点正经事,天天整些不着边际的东西,你扯不扯啊。在这种背景下,穷N代通常很难拥有远大理想,因为现实的无奈会把他的理想渐渐磨灭。

  相比而言,官N代则很少有这种顾虑;因为他们的父母会肯定的告诉他,只要你能干出点名堂来,我们就可以保证你不会被埋没;而他们也相信自己父母的这承诺。穷N显然没有这种底气,所以胸怀大志的穷N很少见,而官N代则很普遍;关于这一点,翻开三国历史就可以知道了,因为三国历史舞台上,其实就是官N代角逐的舞台,穷N代进入决赛的人,那是扳着指头就可以数过来的。

  而且从家庭教育上,官N代更容易倾向于培养子弟们的政治能力、军事能力。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都是非常实用的学问。而穷N代们在教育子弟时,却显然很少会花时间培养他们相关的能力,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三国历史上有一个优秀的将领,他在发家前,天天就琢磨军事问题,只要看到一些山头、险道、河流,就想着如何率军通过,如何安营扎寨?人们看到他天天想这种问题,都觉得可笑极了。一切是显然的,这个将领肯定是穷N代出身,如果他是官N代出身,成天就喜欢思考这种问题,肯定会受到周围的赞扬与鼓励,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天赋非常凡啊。而他的父兄更会给他提供相关学习、实践的机会。

  其实上述的差距,就足以穷N代难以与官N代相争了。而他们的最大差距还在于,对官N代而言,机会多的是;穷N代的机会不但少,而且也难以把握。

  人混来混去,都在不同的圈子里混。人家就是在省部级一层的圈子混,你就是在市县一级的圈子里混;或是在村乡一层的圈子里混;更有甚者只是在标准的穷N代里的圈子里混,你说你们的层次能一样。现代社会有一个词叫人脉,大家处的圈子不同,本身拥有的人脉就是天差地别的,后来积攒人脉时,拥有的机会也是天差地别的。

  诸葛亮未出山时,就被人们吹得神乎其神。如果诸葛亮出身于平民之家,他真能玩的这样潇洒吗?估计不能了,因为他肯定也得像刘备、关羽、张飞等人,从最底层干起,一步一个脚印的向上爬。总而言之,绝不可能成天啥正经事也没干过,就是东家出来西家进去的闲聊,就能聊得名动江湖。

  事实上,官N代们大都是像诸葛亮这样起家的;曹操之流更是如此的。总而言之,没事就找人闲聊,聊来聊去,就聊出前途了。为什么他们闲聊,就能聊出前途呢?因为人家天天闲聊的对象,都是高官或高官的子弟,一个人能在这种圈子里聊得出类拔萃,自然就有的是机会。首先 ,如果与他们聊天的人是高级官员,自然不用说了,因为高级官员明天随便给他一个委任状,他就可以让他们从处级干起了;如果与他们聊天的人是高级官员的儿子、父亲、老上级、亲信,自然会天天向高级官员推荐他,推荐的久了,高级官员自然会给他颁发委任状的,总而言之,他们还是可以从处级干起。在东汉帝国那种任命官员的制度下,这一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果这个官N代谱儿再大点,天天在上层社会里穷聊,而且越聊名气越大,却是摆足架子不出山,总而言之,你就给我一个处级委任状,也实在太小看我了,凭我的家底、名气,怎么也得从局级干起啊。甚至局级也有些低啊!

  如果这个官N代再谱大点,就更牛逼了,总而言之,就算你把局级委任状拿到他家,他也不会轻易接受的。因为,你随便派个人就把这种委任状拿过,你也太小看我了;因为,你怎么也得亲自到我家来请我啊。因为凭我的出身、凭我积攒起来的名气,你就是亲自去请我,我也嫌这官小呢;就算对这个官位比较满意,我也得看看跟你混,有没有前途。

  而且这些官N代当了官,通常也容易干出成绩来,因为人家上面有人,胡折腾时自然是没人敢管;想好好干一些成绩时,自然也没人敢随便出来捣乱。

  所谓的穷N代,哪有这种机会呢?他们想当个官,自然是难之又难;就算当了官,想放开手脚干干事,也是处处受制。

  刘备刀头舔血的折腾了半天,好容易混了一个副县级的官(县尉),政府却认为当时靠军功当官的人太多了,其中自然有许多是混水摸鱼上来的,更有许多是不称职的,于是就责令各地主管对此展开清查。在这种背景下,一个督邮到了刘备所在的县里,过来就说刘备这个官是虚冒战功得来的,更说刘备只是一个兵痞子出身,总而言之,刘备不配当这个官。

  我们知道,刘备领着小兄弟们刀头舔血的折腾了半天,才混出这么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官。竟然有人说他没有资格当这个官,关键是刘备还没处说理;因为在官N代一手遮天的社会中,谁会为刘备做主呢?刘备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气得有些抓狂了。总而言之,我操你大爷,老子不配当这个官?那些官N代们,都是屁事事也没干过,出来就当官,而且级别都比老子大多了,他们就配当那个官?真正虛冒战功的人多了,他们有靠山,他们也配当这个官。老子没靠山,刀头舔血为国效了半天力,才混了这么屁大点个官,你们就说老子不配当。这还有天理没有了?

  刘备想找这个督邮谈一谈,希望他能给自己点面子。而这个督邮却是一副秉公办事的样子。总而言之,让你这种虚冒战功的兵痞子当官,就是对国家不负责、就是对老百姓不负责。再总而言之,我跟你没什么好谈的;因为你也不是什么官N代,又没有什么官N代罩着,我凭什么给你面子?

  刘备那是极有涵养的人,因为人们说刘备时,通常都说他喜怒不形于色,但这次刘备却显然是生气了。因为刘备当时就回去,领着自己的小弟,冲进了督邮的房里,把督邮拉出来绑在一棵树上;总而言之,没头没脸的就用皮鞭打这个督邮,如果不是这个督邮苦苦哀求,刘备当时杀他的心也有了。

  如果刘备有个好爹,谁也得承认,凭刘备的身手,当一个副县级的官,那实在是太屈材了。因为不要说刘备了,就是刘备的两个金牌小弟,去当副县级官员也太屈材了。问题是,这哥儿三个,谁也没有个好爹,所以刀头舔血的折腾了半天,最后混了一个副县级、两个乡村级干部,都有人说他们不配当这个官,关键是,他们还没处说理。所以,刘备当时就抓狂了,左右是个左右了,上去把督邮暴揍一顿。然后呢,就开始跑路了,总而言之,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爷总有一天会让你们知道,爷不是普通人。

  因为当时招兵买马的流寇、官员有很多,而刘备当时也领着一大把小兄弟,所以机会还多的很。如果在太平年代,一个副县级的官员,上面又没有什么靠山,竟然敢鞭打督邮(上面下来检查工作的官员),他恐怕还真是没的混了。

  从刘、关、张的发家史,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个穷N代想在社会上起步,是多么难。相对于曹操、诸葛亮之类的人,那真是一步一个坎。而且刘备也不是标准的穷N代,因为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当过小官,虽然他父亲死的比较早,但是社会关系还是远远优于标准的穷N代。而且刘备在15岁时,也曾到卢植(市级干部[注2])那里上过学,还曾和公孙瓒(市级干部的子弟)当过同学,据说关系还不错。从这层意义上,刘备比标准的穷N代起点高多了,但是就算如此,在起步时,也是一步一个坎。

标签: 历史英雄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