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史记》
作者:萧志远
《史记》在高中时就读过,不过没有读完,也不可能读完。
现在重新拿起《史记》,原因是突然发现自己的思维在生活琐事中逐渐走向了流俗,渐渐遗失了以前那种沉思于纵横时空的感觉。
正因为如此,回归古籍人物的传记,对我来说,是一种必然。
《史记》号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者司马迁的志向见识和心胸显然是异于那些为金钱而写作的普通学者。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把握和分析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有太多需要借鉴和吸收的地方。
《史记》人物众多,但各个性格鲜明,本人尝试择其一二,让那些让我心灵震撼的人物再次浮现于笔墨的时空。
项羽
项羽年轻的时候学文学武都不行,长辈项梁很恼怒他。
他的理由是,读书只是记姓名而已,学武只能打败少数人,这些都不值得学习,自己要学能打败千万人的学问。
项梁于是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但是又不肯学透。
可见项羽从小就有超常的志向,他不愿意学为人所用的学问,而坚持要学用人将兵之道,这正是他以后称雄一时的心理基础。他不肯学透兵法,又为他日后的败局留下伏笔。
项羽不甘平庸,却又不肯着力去做,最终兵败,一世英雄,令人长叹!
然相对于同时代的习文习武甘于平庸者,项羽的一生,已经足够璀璨!
戚夫人
戚夫人是刘邦的宠妾,她的儿子如意深得刘邦喜爱,几次都快被立为太子了,因为大臣的争取和张良的计策,吕后儿子的太子位置才得以保住。如意最终只捞了个赵王的名号。
刘邦死后,如意被吕后毒死,戚夫人则被残忍地做成“人猪”。倾国倾城,最终如此下场!
按照当时的势力分布,吕后势力根基深厚(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期吕氏乱政的局面),戚夫人的可操作空间已经很小。即使如意当上太子甚至皇帝,也难保不被吕后势力扼杀。可是戚夫人自恃刘邦之宠如意之宠,一定要争着千古皇位,最终身死家灭,不是很必然的吗。
浩瀚古籍,处境如戚夫人而最终身全家保甚至荣登大位者,也不是没有。
人说红颜命薄,其实红颜不贪,何来薄命!
韩信
韩信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平民,贫困而且缺乏品格,没有机会当官,又不会做生意。因此常寄居他人家里,被人鄙视厌恶。
他曾经许诺对给他饭吃的妇女以后成就之后要重重报答。
韩信在市井之中被人侮辱,当中钻跨,惹来众人之笑。
由以上三件事,可知韩信洞悉自己的才华,身怀不世之志,韬光养晦,知所进退,同时又知恩图报。相对于刘邦的厚黑,项羽的皮薄,韩信的人情味要更重一些。
正因为这样,在他铸就鼎立之局之后,才不忍心背叛刘邦。
于是最终落得鸟尽弓藏的下场,令棚通之类扼腕叹息。
虽然这是一种必然。
苏秦
苏秦早些时候拜鬼谷子为老师,后来周游列国,希望能有所成就,结果一无所成,面色颓败地回到家里。
亲戚们都嘲笑他说,我们一般都是做产业或者经商,哪里有像你一样练嘴皮子学游说的,你现在混成这个样子,是活该啊!
苏秦十分惭愧,于是闭门读书,用心揣摩古籍经典,累了睡着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便清醒之后继续研究。
凭着这种深入钻研学习的精神,苏秦最终当选六国宰相。回家的时候,亲戚们都跪拜接迎。苏秦问,为什么你们以前对我那么高傲现在却这样恭敬呢。他嫂子回答,因为你现在有地位有金钱啊。苏秦叹息,我自己人没有变,富贵的时候亲戚畏惧,穷困的时候亲戚鄙视;亲戚尚且如此,何况和我没有血缘关系的众人呢。
可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古今都是一样的。
但苏秦之所以成就异于亲戚,因为他有不同于亲戚的见识和毅力。
见识和毅力是英雄和俗人的分水岭。
荆轲
荆轲是个深明剑道的人,他总是不轻易出手。
然而侠客的宿命是成为政客的棋子,荆轲也不例外。
在一系列的操作和笼络之后,荆轲成为燕太子丹的上宾,作为一枚锋利的棋子等待破碎的一天。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惊世的阴谋,绝世的剑侠,江湖不老的传说,都凝结于此!
勾践
勾践在多方操作之后,被困在会稽。他丧气地说,难道我就死在这里了吗!
文种说,商汤文王都曾经被囚禁,但是他们最终雄霸天下,大王困在这里,也许是成就霸业的先兆。
勾践卧薪尝胆,范蠡文种尽心辅佐,最终挫败了吴国。
大业既成,有一个人被逼自杀,这个人就是文种。又一个兔死狗烹的例子。
相比而言,范蠡知道勾践此人“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于是在成就大业之后选择了离开。
联想当代各种创业团队的聚散离合和创业成功之后的种种纷争,不过如此。
勾践在败局中崛起,于后人实在值得学习。
《史记》是英雄美人侠客谋士的舞台,在这里可以看见或坚强或脆弱的生命篇章,也可以对比看见我们自己。
标签: 卧薪尝胆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