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别样的人生——被遗忘的三国人物

滴答历史 34 0

提起三国,大家一定回想到刘、关、张,或是曹操、孙权之类的大人物。而无论在网上或在一般的媒体,这些人的形象都经过千变万化的演绎。所以,读者一般将三国视为英雄的史诗。这诚然没有错,而我今天在这里向各位陈述的,却不是这些大人物,而是一些小人物或者不被关注的二流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忧伤,他们的苦乐,相信更能打动读者,并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三国历史的体验。

   我动笔写此文,酝酿了好久,虽然故事大概已了然于胸,但文笔仍显生涩,望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那就开始吧!

  一、隐士的风范——一代高士焦先

   古语有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说得是真正的隐士的修养境界。然而,我想,这句话的最早不应兴于东汉。在那个时候,隐逸之风盛行,但没有哪个隐士能隐在朝廷里的,我只能说那个时候中国人活得明白。凡在朝廷里的,一定是积极进取,想治平天下的,隐士的归宿在乡野。大多数隐士的生活,不过是闲居田野,不问世事罢了。而在混乱的三国时代,隐士们是如何生活的呢?看看他们的典型吧!

   焦先,字孝然,河东(约山西运城地区)人,他大约生于160-170年间。那时,正是桓、灵二帝交界,宦官当政的黑暗时期。史书上对他的少年时代没有记载,他一直安居乡野。他的动荡生活是时代造成的。

   中平年间(184-189年),天下大乱,黄巾军此起彼伏,在他的家乡,也有类似的组织捣乱,就是“白波贼”,他们因崛起于太原西边的白波谷而得名。“白波”一路南下,进入了河东地区。家乡不能待了,二十多岁的焦先只得与同郡的侯武阳相随,一路东转扬州避难。其实当时国家还没有大乱,他们也算是第一匹外出他乡逃难的。当时的焦先二十多岁,而武阳还小,并且有老母拖累,一路上焦先尽心尽力地帮忙,才让武阳度过难关。从此他们就接下了深厚的友谊。焦先在扬州娶妻生子,与武阳比邻而居,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江南的生活虽然安定,但他们的思乡之情始终未解。之后的几年,灵帝早死,董卓专权,群雄争霸,中原乱成一团,他们也不敢乱动,只能乖乖地待在扬州。

   局势终于扭转了,建安(196-220年)初年,一代枭雄曹操异军突起,“挟天子以令诸侯”,击败了中原和北方的竞争者,北方大部安定了下来。归乡心切的焦先马上动身,与业已长大的侯武阳一道,携带家眷一路北返,回到了世代居住的关中家乡。他们欢欣异常,以为这次终于可以守家乐道,世居桑梓了。没想到天不遂人愿,建安十六年(211年),西凉军阀马超乘曹操赤壁新败,无力西顾之际,率军东指,一直攻陷西边重镇长安,曹操亲自率军西征,双方激战数场,关中地区顿时陷入一片战乱之中。这次战乱带给他的影响是终生性的。在又一次逃难途中,侯武阳全家毫发无损,而焦先却遭了大难,与家人失散,一个独自逃窜到了一条河边。他痛哭流涕,但无济于事,他无数次责问苍天,为什么给他这样的命运。在反复的心灵痛苦中,他对人世丧失了期望,开始了不问人世的隐士生活。脸脏了,他也不擦了;衣服破了,他也不补了。他在河边造了一个草庐,独居其中。穿着由野草编成的衣服,浑身污泥,有时候就赤身裸体,什么也不穿。夏天还好说,到冬天冷的时候,就自己生点火,一个在那里喃喃自语。吃饭也随意,不饿不吃,一旦饿了就到附近的人家干活,不挣工资,只求吃饱饭。象出家人一样,给他钱他也不要。不过,对于象他这样没身份,也没个人样的人来说,被欺负是免不了的。平时只要他一从草庐中出来,在河边玩耍的小孩就拿他取笑。有时候本地发生瘟疫,谁也不敢抬死人的时候,他就去帮忙。搬来搬去还竟然没染上病。

   慢慢地,当地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因为他一句话也不说,又不是本乡人,没有家眷亲人,谁也不知道他是谁。最后问到已在大阳占户的侯武阳才知道。当时侯武阳已经入了大阳籍。对他的这位好朋友的种种怪常的行为极为厌恶,不想与他扯上干系,人一问,他就是一句话:他就是个傻子!虽然被定性为傻子,但他当地的县令还是出于人道主义,给他入了籍。并每月发给他五升米。自此以后,大家对这个人的好奇不仅没有减淡,还有进一步升高的苗头。有一些好事的就决定做一翻观察:看看他到底是一个疯子,还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世外高人。很快他们发现他不是真正的疯子。因为他曾通过喃喃自语的方式告诉别人,他住所附近的那条河是深是浅。而且只要有女人路过,他会马上躲进草庐。等人家走远了他在出来,看来男女大防他还是知道的。

   之后,他的隐士的名声就传开了,嘉平(249-254)年间,新任太守贾穆奉了朝廷的指令来看望这位闻名四方的隐者。他带了不少吃的,就是想和他说几句话。等到二人在草庐中对坐,贾穆当着他的面拿出食物,他没有丝毫动心的意思。和他说话他也不搭理。贾穆就有点急了:“我为了国家前来看你,请你吃饭,你不吃饭也不说话,难道是我贾穆不够资格和你言谈吗?”这句刺激的话终于换得大隐士开口了。“哪有这回事?”说了这一句,然后就闭口了。贾穆只得悻悻离去。然后把会面情况报告朝廷。尽管被碰了一鼻子灰,但还是有人想去看看这位高人。议郎董经和焦先同乡,也是河东人。而且也是白胡子老头了。他假装是焦先的旧相识,想撬开他的嘴,一见面就来了这么一句:阿先,还记得一起躲避白波贼时候吗?焦先是一个审慎的人,他把董经打量了半天,没吭声。董经见装熟人不成,干脆来直接的,他知道焦先曾经受过侯武阳的大恩。便徐徐道:想念侯武阳吗?这焦先终于冒出了一句:已报答过了。以后再问,就不说了。

标签: 三国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