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划破历史的光芒—毛泽东

滴答历史 71 0

陈波涛 著

   关于他,很早就想写点什么,只是迟迟不敢提笔,觉得这分量太重,难以承担。但经过并不算少的阅读之后,终究还是忍不住了。并想评价什么,我还没有这个资格。只是企图做一点个人的表达。如果不自量力一点,勉强算作一家之言吧。

   人生一世,匆匆几十年,能在历史的天空里划出耀眼光芒的,毕竟少数。但毛泽东做到了,这光芒不仅耀眼,而且夺目。性情浪漫的他,在中华历史的画卷上挥挥洒洒,大气磅礴,点点都是力透纸背。参与建党,建军、建国、立思想,无一不是震撼历史的分量。且文采飞扬,诗意纵横,借用他的一段诗词,应能恰当地反映他最重要的一段人生历程,“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脱俗

   毛泽东的伟大毋庸置疑,或许千百年后,历史将更加彰显出他的伟大。名利,荣辱,享受,这些尘世赋予人的把把利剑,既能带来成就感与快乐,也可能伤及自身,令人痛苦不已。而毛泽东在献身革命事业之后,却将这尘世之剑悬挂于理想之外,不沉迷于占有,更不耽于享受。基本超越了名利之争,淡化了物质享受,忽略了个人荣辱,摆脱了普通意义上的人性。也可以说,毛泽东是在极大程度上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人性(他的局限与缺点是另外一个问题)。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很难看到他的一己之欲。在他1921年给朋友的 中曾说,“我觉得吾人惟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主义之争,出于不得不争,所争者主义,非私人也。私人之争,世亦多有,则大概是可以相让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能有此觉悟,殊为难得,不仅体现出毛年轻时便不同流俗、宏大高远的心境,更可贵地贯穿了他一生的革命生活实践。我以为这一段话应是后人评价研究毛泽东的一个基本依据,否则,便可能有失偏颇。

   纵观华夏乃至世界历史,古今帝王将相也多不能免俗,有普通人虚荣之心,在乎个人功名、身后声誉,而毛泽东却在不同程度与场合表现出了的自信与坦然。1954年在讨论中国第一部宪法时,他删掉了草案中一些颂扬他的条文,他为此专门解释道:“这不是谦虚,而是因为那样写不适当,不合理,不科学。在我们这样的人民民主国家里,……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而在1959年9月,陆定一向毛泽东请示关于中共党史编写问题的意见,毛回答说“百家争鸣”,并反对定一本统一的党史教材。一本政党历史教材的影响与意义毛泽东不可能不知晓,但却表现出了任人评论的超然与达观,也表现出了一位伟人的坦荡胸襟。相比那些注重修史、有意粉饰的当权者,其境界,不可同日而语。其实,历史从来不能被粉饰所篡改,一个人在时间坐标上刻下的痕迹,终会被清晰地展现于后世,与其刻意涂抹,不如用心做事。

   世间大多皆凡夫俗子,纠绊于当时,局限于眼下。有杰出者多能摆脱当下,但也无非着眼百年。若能动辄放眼千年、万年,实在是常人所难想象。而毛泽东的睿智双眼显然从未局限于当世。“一万年”是在他的谈话、文章中常常出现的字眼,而地球在他眼中也不过是“要将宇宙看稊米”中的“小小寰球”。 在他给台湾写的国防书中说“寇能往,我亦能往,就是跑到月球也不行!”,其气魄,令人仰止;在中央计划论证修三峡大坝时,他说这不是一两百年的工程,而是千年工程;而那首名满天下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惜秦皇汉武……”更是在谈笑间就已纵横千年。

   作为政治家,总少不了权谋之术,历来居高位者无不专研侧重于此。从政几十年,深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毛泽东,对帝王之术、政治权谋自然了然于心,但却并没有一般政治家身上比较常见的阴险狡诈、虚伪刻薄,这也是那一代领袖们身上共有的优秀品质,也许正是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铸就的吧。很难想象一个擅长于阴谋诡计、政治权术的领导者能在风云变幻、九死一生的事业中走得如此之远。就是建国后,在个人威信如日中天的那段时期里,对邓小平表示出了很大不满,说邓耳朵聋,多年不向他汇报工作,但却仍委以重任。包括在彭德怀问题的处理上,有许多人觉得毛泽东心胸过于狭小,其实不然,手段是整,却并非目的,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评价,应看其初衷和目的,而不应单单看其手段和结果。如果用这一点来定位毛泽东的许多事情,或许会少了许多偏激。虽说整治彭德怀是犯了很大错误,但其目的并不是报复。包括后来

   “文化大革命”,诚然有政治斗争的因素,但却无丝毫利已之意。正是他所谓的主义之争,而非个人之争。后来在与彭德怀的一次交流中说,“也许你是对的”,并让他到西南任职继续做贡献。可以说,毛泽东虽是将政治手腕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大家,但,却从未舍道而求术,他所取的,从来都坦荡之道,王者之道。

   毛泽东的从容气魄也是令人敬佩的,在战争年代就早已闻名,展现出了极大的人格魅力。1947年,一颗炸弹在窗外爆炸,此时毛泽东正端着茶杯,拿笔在地图上勾画,手中满满的一杯茶却未洒一滴,在地图上画的线一点未弯!几十万敌军迫近,执意坚持最后一个撤离,被几十万追兵逼到黄河边,却坚决不过黄河,并迎头赶去,硬是使众多追兵突然哑火!这是怎样的一种从容?!我迟迟不能想透,这份定力与从容的源泉何在,后来发现,其实在那一代革命家的身上,大都具备这种淡定无畏的气质。在如今这个时代,有些不可想象,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太多的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淡定与从容应是源于无畏,而无畏则是源于高远的目标与坚定的信心。我们的平常生活被太多的琐事牵绊,被太多的个人利益纠缠,又怎会有如此的定力与从容?但也应看到,正是那混乱大气的年代,更加强化了他从容无畏、不同凡人的气质。在毛泽东以如此魄力推动革命事业的同时,革命事业也深深地塑造了毛泽东,也正如这个喧嚣浮躁的年代让太多的人沉迷眼前、烦恼无数。

  境界

   此时,我想起了境界二字。境界问题看似虚空,其实,一个人事业上的高度从来都最后取决于人格上的境界。大跃进时有句名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套过来,在某种程度上谈境界是再合适不过的,“人有多高境界,便有多高的事业”。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历数那些名留青史的行行耀眼名姓,其追求功业的动因,大多数无非为了光宗耀祖,改变自身的命运。境界高者也无非“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的着眼点也只是达到个人价值的实现。极少有哪一个将个人功业的最大着眼点与广大民众联系在一起,极少有哪一个人将中华民族置于世界范围来谋功业的,在这一点上,秦皇汉武略输的,也就不仅仅是文采了。秦始皇曾得意于自己一统六国的丰功伟绩,随后横征暴敛,万民惨死,只为死后的一块埋身之地;刘邦曾在占领秦皇宫之后沉迷不已,觉得终于过上了好日子,完全是乐不思蜀,沉迷其中,只为一己之快活。这自然有历史的局限性,有时代的束缚,但同样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毛泽东却能摆脱这一点,并将“为人民服务”做成匾挂在了中央党校,挂在了共产党执政的每一个醒目位置。当在九死一生的战火里未曾掉一滴泪、在个人遇到极大挫折与难处时未掉一滴泪、在失去多个最亲的亲人难掉一滴泪的他,手拿着农民吃的窝头却泪流满面时,我不能不为伟人的崇高精神境界所动容。埃文斯.卡尔森说毛泽东是他见过“最无私的人”,此言不假。

   毛泽东在晚年曾说,自己不过改变了北京附近的几个地方,虽有谦虚之意,却无半点得意之色。其实他又何尝不清楚自己的功绩,然而他,却始终觉得惭愧,“中国应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间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我想起了曾国藩,那个他在少年时曾钦佩不已的同乡。后人在研究曾国藩时,说他是将“内圣外王”践行得淋漓尽致的典范。然而我却以为,他恰恰是一个不能引为典型的。曾的一生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做人,小心翼翼做事,哪里有一点大家风范?且无非为一己之欲,光宗耀祖、身前利、身后名。这一点与毛泽东相比,高低自见。当一个人过多地注重内心修养,又能有多少精力用于事业?曾国藩也是蒋介石的榜样,并且他们有一共同爱好——写日记。在日记中,或许是真的做到了君子日三省乎己,虽有可取之处,却并不怎么值得敬佩。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在中年之后仍是过多注重内心修养,我想绝非是修养高的表现,恰恰相反,这正说明了内心没有宏大的理想和追求,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必然要陷入琐碎的个人反省,必然要在苦苦追求中陷入难以挣脱的个人牢笼。

   谈毛泽东,便不可避免的要谈到蒋介石。我记得大学时曾与一位喜欢蒋介石的同学辩论过,最终却并未能辨倒他,如今想来还是所知太少。后来在逐渐阅读中慢慢有了更深的认识,觉得蒋的失败是必然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幸运。当然这是一个过于宏大的话题,我仅想说几个极小的事情:蒋介石有严重的封建烙印,拒绝监督,并与毛泽东相反的是,对舆论毫不在乎,曾说过,舆论算什么呀,我拿100万美金去办几张报纸,要什么舆论有什么舆论。蒋介石逃往台湾后,不断进行反思,为什么在大陆失败了,反思的结果是,国民党失败是因为杀人太少了,还有,根本不该跟苏联恢复外交关系,也不该派兵去东北,抗战胜利后东北问题应该交给联合国解决。这与毛泽东“台湾问题是中国人的内政,联合国也无权过问”,简直天壤之别。

  影响

   毛泽东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我个人认为,不亚于他生前的辉煌功绩。坚持抗美援朝就是一例,其示范性作用不可估量。抗美援朝可以说是他深思熟虑、力排众议后的决断。杨尚昆曾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是我,可能会选择苟安,……还是毛 目光远大”。

   当时国内仍处于半混乱状态,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武器装备更是与美国相差悬殊,而在国际上中国仍是处于孤立无援地位,仅可依靠的苏联老大哥也是偷奸耍滑,顾虑重重。鉴于此,中央政治局大多数人不同意出兵朝鲜,毛泽东一个一个做工作,终于达成一致。但抗美援朝胜利后,各方面情况却大大改观。不仅树立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高大形象,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过引起了西方的注意和震动,抗美援朝的胜利则大大令西方刮目相看了,也是真正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壮举。同时,促进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并为中国换回了至今仍享用的和平时期和诸多有利条件,这一作用是难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的。如果不是抗美援朝,叫嚣世界的美国想必不会如此安生,包括苏联以及其它曾有过想法的国家,可以说是后患无穷。抗美援朝也促使在半混乱的中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融洽的人际关系,把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最大范围的激发了出来,对中国人民的大团结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毛泽东在建国前十年里,建立了很多比较好的传统,这个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大至国家方针政策,比如国际关系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尤其是独立自主,坚持国家主权,不依附于任何人,不向任何人低头,苏联也好,美国也罢,如若有辱主权,“就是一万年也要斗争”,若不是毛泽东这种独有的气魄,中国的主权与国家形象或许会是另一个状态。

   在党内也建立了比较好的传统,比如对斯大林的定位,如果当初赫鲁晓夫能以毛泽东这种态度和高度,我想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也不会过早的瓦解。而邓小平也正是得益于毛的这种良好传统,才会建立如此功业。邓小平曾说:“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我们在座的同志可以说都是毛泽东思想教育出来的,没有毛泽东思想,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应是对毛泽东比较中肯的评价,“‘文化大革命’的确是个大错误,但是我们党还是粉碎了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一直发展到今天,这些事情,还不是毛泽东思想教育的一代人干的?”而陈云曾在1981年说:“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无可比拟的功绩,是培养了一代人,包括我们在内的以及“三八式”的一批干部,现在这些人在全国各个岗位上都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如果毛在世听到此言,想必会会心一笑吧。

  无畏

   如果毛泽东的一生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奋斗”应是最合适不过。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以和天地人斗为乐趣,并且其乐无穷,其雄视天下、无所畏惧的气魄一览无遗。还有一句类似的话:“同敌人斗争,敌人就归我们管了。同自然斗争,自然就归我们管了”。自古以来,历史之所以发展,社会之所以进步,无不是破与立之间的螺旋式循环,不破不立,而毛泽东,显然是敢于破,并擅长破的,所有的这些破,又无不是在百折千回的奋斗中实现。

   敢于奋斗体现出了一种无畏,这也是毛泽东身上最为有魅力的一点。魅力何在?为了大局,为了正义,为了真理,敢字当先,无所畏惧。人性中多有恐惧、畏缩、敬畏,惮强权,虑得失,忌权威,畏生死,而毛泽东,每当逢此选择之际,无不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为理想敢顶撞强权,为大局宁一舍生死,为民族肯一往无前,为国家敢破釜沉舟。但毛的无畏又不是冲动式的鲁莽,而是审时度势后的拿捏,是深思熟虑后的决断。正如还是二十出头的年龄时,就敢以手无寸铁的学生军俘虏几千名全副武装的逃兵,后来在他与斯诺回忆时说,其实心里也有些担心,但是出于对逃兵情况的了解和心理的分析,相信把握还是比较大的。

   蒋介石曾说“天无二日”,而毛泽东却对答:“谁说天无二日,我偏要出两个太阳给他看看!”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不曾对上级阿谀奉承,未曾对对手委曲求全,无论身处何等困境,不曾违心做事,不曾卑躬屈膝。在革命前期,毛泽东很少得到哪个上级领导的喜欢,据说皆由于他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在毛泽东看来,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超越的权威,对于马克思主义,他说“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在此,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毛泽东的才华,没有深厚的素养与才华,无畏的性格只能是鲁莽,只能伤及自身,而毛泽东的才华是毫无疑问的。论思想有雄文五卷,论文采又诗意飞扬,且对经济、学术等都有涉猎,并有独到的见解,比如首先提出社会主义也要解放生产力,与杨振宁谈物理,认为物质应不会只可分到原子,而应是无限可分的,这一当时物理专家都不敢设想的问题,于今日得以部分证明。

   才华应是先天悟性与后天学习积累的结晶,而积累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战争年代,轻车简从,惟有书是他不肯丢弃的。生活安稳后,除了诺大的书屋,就连床的三分之一都被书占去。毛泽东偏爱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历史专著毛泽东都通读过,尤其是四千万字的《二十四史》,不仅通读,很多部分甚至反复读,《红楼梦》也是毛泽东的所爱,他还建议彭德怀、许世友等读此书,并说要读五遍以上才有发言权,可见,他读了是不止五遍的。在这一点上,我想是会令许多人惭愧的。其实一个人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超越自我,个人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提高也是具有极大空间的,关键是,我们究竟付出了多少,比如读了几本书,思考过几个问题?深陷战火、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尚能有如此大的阅读量,何况我们一个普通人?

  性情

   用坦荡一词来定位毛泽东是恰当的,心底无私天地宽,他一生坦率做人,坦荡做事,不虚伪,不刻意,不矫揉造作,完全是真实的自我。

  毛泽东曾在给某人的 中说道,“略可自慰者,立志真实,自己说的话自己负责,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不愿牺牲真我,不愿自己以自己做傀儡,……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在此我想到一个小故事,毛泽东爱看《白蛇传》,每看一次都是沉迷其中,甚至会动情地发脾气、拍桌子,毫不在意身边还有那么多的观众,在与演员握手的时候也是避开了法海,但凡在意自己形象的政治家,我想都不会这么做。这也便显出了毛泽东的真实与可爱。

   毛泽东虽摆脱了一般意义上的人性,却注定无法摆脱一般人类的情感,也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凡人一个。他的感情是很细腻的,想念杨开慧时曾写过“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的诗句,一个热恋中青年人的寂寞思念情绪越然纸上。而后来对与贺子珍、江青关系的处理上,均反映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草率,可见其亦不能摆脱情感的纠绊。

   在亲情上,年青时先后丧父丧母,接着又丧失爱妻、弟弟、妹妹,老年又丧子,这是怎样的一种打击?!经历如此人间惨痛,他的内心能没有波澜?能不痛苦?同时,从当初的屡受排挤打击,到后来的一呼百应,他也是深味人间冷暖的,仅从他与斯大林见面时的一句话中就可品出:“我是有话无处说的”。

   我以为孤独是毛泽东后期尤其是晚年最大的心理写照。人常说曲高者和寡,心怀天下志在千年的毛泽东,其复杂的心境有几人可以理解?又有几个可以领悟?此时我想起了国外的一位作家曾对他的评价:毛泽东“是一位走在时代前面五十年的天才”。而50年代后期直至逝世,毛泽东的个人生活基本是不自由的,就是下去深入民间调研也很困难,要戴口罩,否则便寸步难行,群众们前呼后拥,一派歌舞升平,很难得到什么真正的信息,这对他对中国的形势判断也产生了很大程度的误导。个人的生活世界里也没有一个可以交心的对象。这种精神世界的孤独与现实世界的孤独,对他事业上的决定与判断注定会有许多消极影响。包括后来那个在事业上对他没有一点促进作用却带来毁损的女人,他能不感到无奈?“现在是没有人管我的”、“我不自由,想离婚都不行”。我一直认为毛泽东选择了江青是他这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之一,对于一个感情上孤独寂寞的人,有没有一个贤良、贴心的伴侣,其意义绝然不同。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就是这个道理。

  局限

   我以为,作为一个政治家,毛泽东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法制观念。法制,也是法治。他一生所相信、所沉迷的,基本都是人治。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也正是他人治观点的极端表现。他始终坚信,大乱才能大治,并企图通过自发的斗争、整合达到国家、人民的进一步觉悟和清醒,而不是靠完善制度,这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者,将诺大一个国家视做一人、一家,其失败是必然的。

   但有些事情是值得深思的。1972年毛泽东曾盖棺定论式的对人说:“这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把蒋介石赶到一个海岛上,另一件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把被后人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上升到如此高度,显然其最深刻的初衷已被执行者歪曲。在那最疯狂的十年中,每当毛泽东发表一段讲话以后,大家都要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庆祝之后回单位认真学习。革命人养成了每天三祝愿的习惯,手捧语录,一人做司仪,所有人共同祝愿毛 万寿无疆,这应不是那个说喊万岁“很讨嫌”的毛泽东希望看到的吧。在此,我突然想起他那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名言,这是他对同志对群众甚至是对敌人的一贯态度,仅从他只承认“四个伟大”中“伟大的导师(great teacher)”中就可看出,在对待邓小平的态度和处理上也可以看出。然而那十年动乱中,在那一级又一级的执行者中,又有几人心中想起过这句话,又有多少指示要求在一级又一级的落实中不断变形,变本加厉?或许用“惩前毙后,致病毁人”来形容他们的指导思想是最合适不过了。这是毛的悲哀,更是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民的悲哀,于今,仍有很大的教育思考意义。

   体制由人建立,同时也制约着每一个人,毛概莫能外。在一个战乱未息、民生凋敝、一穷二白,刚刚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走出来的旧中国,能创立一套完整合理的国家体系并健康运行,已属不易。若作过于民主的要求,实属苛求。一位名作家在自己的文集中曾对毛做过诸多方面的评价,其中一条,说因为毛而毁掉了最可贵的民主,其实,中国又何曾民主过?若换了别人就会民主?我看未必,甚至可能情况会更差(比如蒋介石、王明等)。我以为毛在这一点上不是做得不好,而是已做得很好。1943年3月20日,中央书记处决议 有最后否决权,但他从不轻易使用这个权利。在战争年代,凡重大问题,他都要找身边同志研究。1945年写《历史决议》时,他一再表示不应“把好事都怪在我的帐上”,并反对喊他“万岁”。1949年开政协会议时,中共代表团合影,他和刘少奇站在第一排的两边,中间是四老。建国后,毛泽东主动要求辞去国家 ,并提议以后不设国家 。1956年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重申,不许发一切致敬电,不要提英明领导,不要迷信权威。后来,包括他的许多很民主的提法,并未能民主的执行,也可以说,那代人中,也许他的民主意识并不是最浓的,但至少是比较浓的,最大的问题或许就是没有建立起比较民主的制度。在一个民主并不充分的环境中,在一个大家都早已习惯了服从一个人想法的集体里,要求一个人不犯错误,实在太难。

   大跃进中,他不过随口说了一句“人民公社好”,竟被奉若圣旨,未经同意就在报纸上登出,并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后来他自责地说,自己有很大的责任,不该随口就下了结论。

   1956年,周恩来提议,将江青与陈伯达、胡乔木、叶子龙、田家英一道,任命为中共中央 的五位秘书,也得到了常委们的同意,但他反对,研究了一晚上,快天亮时,毛泽东才少数服从多数同意了。

   1957年中央级出版社出版的关于毛泽东的书籍,曾对多处史实进行了回避,比如回避了毛泽东曾经信过神,回避了毛泽东说自己上小学时“还不是一个反对帝制的人,认为皇帝和大多数官吏都是诚实、善良和聪明的人……”等等,意图对毛泽东进行完美化,甚至是神化,而这些所作的回避,却都是毛泽东曾亲口对人说,并从未想过要回避的。

   而在成都会议上,有人提出“相信毛 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 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对 就是要迷信”。刘少奇曾于1959年批评彭德怀不赞成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说自己很长时间就是搞这个事情……

   以上提的这些细节,我想是值得人令人深思的。有太多的错误与问题,责任究竟应该怎样去定性?是一个人负责,还是应大多数人负责?究竟是一人糊涂众人清醒,还是众人皆醉一人独醒?究竟是谁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究竟是谁,酿成了悲哀?

   当然,毛泽东再伟大,也终究是一个凡人的伟大,而凡人,是不可能完美的,比如晚年有些时候的独断专行,比如对文艺问题的一些定位,比如对人口问题的一些观点等等,错误比较明显。包括他自己也清楚自己的很多缺点所在,曾与随同人员说,自己有对的时候,也有错的时候,并说想写一本书,把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写进去,让后人和全世界的人来评价自己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而在晚年与斯诺的谈话中曾说,“也许一千年以后,马克思和我们这些人会显得相当的可笑吧”,一个八十岁左右的老人,在祖国江山一片红,言必称万岁、写必提万岁的乱世中,能保持这份清醒与深刻,实在震撼人心。

   但毛泽东也许并没有清醒意识到的是,有些局限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局限是可已被他自己所挣脱的,然而,他却没有做到,并因为自己身处历史的局限性,铸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巨大错误。这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结束语

   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积累下太多的沉疴;五千年的历史积淀,遗留下太多的顽症。更兼帝国主义的蹂躏,破败的江山满目疮痍,百病的中国积重难返,恢复元气已是一个难题,更何况,要走出一条从未走过的路,要实现中国民族的一次跨越?鲁迅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中国的社会主义之路,却连一个具体的方向都没有。许多后人再作评价是常常喜欢想当然,觉得不该犯错误,其实,哪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没有走过弯路?又有哪段探索式的历史进程可以避免弯路?伟大如斯大林者,伟大如当时的苏联者,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也难以犯些原则性错误,比如斯大林曾把社会主义描绘成一个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全体人民团结互助的理想境界。而毛泽东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理论的错误,并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有矛盾的社会。面对苏联这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敢于提出如此相悖的原则性理论,需要的不仅仅是人格上的独立与勇气,更缘于思想上的深刻与卓识。

   历史的大变动,大转折,赋予了毛泽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使命,也造就了毛泽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业绩,这是中华民族最深刻、最艰难的一次转身,也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一次跨越,承上启下的,都是千年的分量。而毛泽东恰恰给予了这一历史拐点最大的推动力量,更加幸运的是,毛泽东的这一推动力量基本起到了传承并创新的作用,没有一味否定百病缠身的封建历史,也没有一味信赖舶来品,而都是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体制,这应是他为中华民族写下的最漂亮一笔;而豪情满怀,善写诗词的他,那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应是他为自己写下的最漂亮一句诗词。

   历史从不给当事人以回眸的机会,如果毛泽东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83年的人生历程,会作何感想?也许他不会再将文化大革命看作一生做的两件大事之一,也许他会得意于对邓小平只是整,而不是废。也许他不过是轻轻一叹,自己无非毫无愧疚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一份责任,不过是历史长河中又一个值得书写的姓名。也或许,他会有一些我们所无法想象的感触,一个心怀天下,放眼千年的历史巨人,其所感所想又岂是我等可以猜透?!

   此时我想起了两句话,一句来自曾被他批判的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则是他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不清楚怎么会同时想起这两句,只是感到,时间使一切紧迫,时间,却也令一些恒长。

   俱往矣,一切都将俱往矣,在时间的涤荡下,有多少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但毛泽东在历史的长河中所激起的浪花,必将是那最为耀眼的一朵,必将深深融入到那历史发展滚滚不息的洪流中。

标签: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