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春秋70个诸侯国介绍盘点 之二

滴答历史 40 0
公元前312年 ,秦、魏、韩出兵救燕,败齐于濮水之上。次年,赵武灵王召燕公子职于韩,派兵护送回燕,立为燕昭王。昭王即位于燕破之后,立志报仇雪耻,卑身厚币招聚天下贤士,得乐毅等人 ,励精图治,燕从此强大。这一时期,燕国设有两个都城,上都为蓟,下都 ... 公元前312年 ,秦、魏、韩出兵救燕,败齐于濮水之上。次年,赵武灵王召燕公子职于韩,派兵护送回燕,立为燕昭王。昭王即位于燕破之后,立志报仇雪耻,卑身厚币招聚天下贤士,得乐毅等人 ,励精图治,燕从此强大。这一时期,燕国设有两个都城,上都为蓟,下都为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但也有一说认为汉良乡县为燕的中都。燕将秦开破东胡后,将领土扩大到辽东,有今滹沱河以北的河北北部及辽宁之大部 。 公元前284年 ,燕联合秦、楚、赵、魏、韩5国伐齐 ,攻入齐都临淄 ,连下70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燕引兵东围即墨 ,即墨大夫战死 ,城中推举田单为将 。双方相持长达5年。公元前279年 ,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惠王猜忌乐毅,改用骑劫为将。田单进行反攻,收复丧失的70余城,燕从此国势不振。到燕王喜时,又屡败于赵。秦乘燕、赵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也不断攻取三晋之地。公元前228年 ,秦破赵 ,兵临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次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没有成功。秦派王翦、辛胜击溃燕、代联军于易水以西。又次年 ,王翦拔取燕都蓟 ,燕王喜迁都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9、吴国   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后吞并淮夷徐夷等小国而扩张到今苏皖两省全境、浙中北、赣东北地区。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有著名兵器吴钩。吴国于柏举之战西破楚;于夫椒之战南服越;于艾陵之战北败齐;于黄池之会会盟晋。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10、越国   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朝、商朝、周朝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 吴越春秋中有大禹;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的记载,由此可见在禹之时,上古就将东南江南的大扬州地区叫做越,吴越春秋还记载大禹在会稽诛杀防风氏,以示威信(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 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越国著名君主勾践消灭吴国,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东越,闽越皆为其后人所建国家。 11、莒国 公元前11世纪,商纣无道,周起兵伐纣,莒人全力以赴助周灭商,并臣服于周。周朝建立后,没有封王室之人前来就国,仍封兹舆期为莒国国君。都于计(也称计亓,后人亦写作计斤,在今胶州市南关城子村),至春秋初迁都莒(今山东莒县),传23世,立国600余年,其中都计近300年。莒国的公族子孙以国都地名为姓,取一个计字,世代承继。鲁莒之间曾数次发生战争,莒败。齐自恃其强,屡欺莒,莒国式微。周考王十年(前431),楚国势力扩张到淮上,灭蔡后,进而灭莒,但莒离其本土过远,难以长期占有,莒之全境最终被齐国兼并。 12、鲁国 鲁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 鲁国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阳谷一带,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 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13、梁国 周平王时。秦仲讨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陜西省韩城县南)。春秋时梁国亡于秦国 14、郧国 郧国之都。在今湖北安陆县境。郧为嬴姓国,祝融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15、蔡国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后裔,灭于楚国。建都于蔡,辖地大致为现在的上蔡附近。公元前447年,楚灭蔡。 16、赖国 周朝初期,武王封炎帝的后代于赖(今湖北随县),建立赖国。春秋时,赖国被楚国所灭 17、柏国 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柏国,也叫柏子国,故址在今河南西平柏亭一带。相传柏国的开国君王是黄帝的臣子柏高。春秋时柏国为楚所灭。 18、颛臾国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太后裔建颛臾国(附庸于鲁国) 19、顿国 顿国,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周王朝在淮水中上游地区分封的姬姓国之一,位子爵。 从西周、春秋时期起,古顿国就在周口市今商水、项城一带建都。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顿国作为国卑势弱的小国,夹在逐鹿中原的大国诸侯之间,对大国或依或违,时即时离,摇摆不定,惶惶不可终日。顿国本依附于陈国,后来惧楚国之强,背陈而转向楚国。陈国于是大兵压境,遂使顿子失国,顿子逃奔到楚国求援并在楚国避难。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陈国包围,护送顿子返回新建的都邑,使顿子复国,前496年,楚灭顿。 20、黎国 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 21、费国 今山东省费县东部地,鲁国季孙氏叛鲁,自立费国。后并于齐。 22、郇国 周文王第10子(一说第17子)受封于郇(近山东临猗县),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 23、郐国 周时子国,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 24、应国 史籍最早见于公元前1324年,商周时代即有,应国以鹰为图腾,到了春秋早中期之际,应国被楚国灭亡。 25、蒋国 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 26、缙国 西周封给晋国之后,缙云氏的一支迁到鲁西,今山东济宁县西南有缙云山,一名晋阴山,缙云氏于此建立鄑国(山东昌邑西北),春秋初被鲁所灭 27、杨国 由伯侨所建立的杨国,当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县的东南,因此杨姓的发源地,应该是在山西。后来,到了春秋时代,杨国灭于晋。 28、极国 周初,极国(姬姓小国)城邑.公元前721年(春秋隐公二年)鲁大夫展无骇帅师灭掉极国。 29、桐国 桐国偃姓,皋陶后裔。春秋时,桐国大体为楚附庸,时而依附吴,越灭吴后,属越.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在强邻环伺的春秋时代,弱小的桐国不得不朝吴暮楚,战战兢兢地揣摩大国的脸色,估计后来是被楚吞了。
30、荀国 周成王初年,荀国被陟封于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之临汾故郇城;荀国后为晋所迫,沿汾河流域南迁至今山西省临猗县之故郇城,最后还是为晋所灭。 31、扈国 从《春秋》记载可知扈国多为政商要地。周代春秋时仍存,战国时,不被提及,扈城很可能毁于列强相互吞并的战争 32、轸国 首都在在今湖北应城县西。轸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同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33、鱼国、鱿国 留在三峡当地的巴人,从文献得知,春秋时建有鱼国、鱿国等小国,为庸国之附庸。后并于楚。 34、苴国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蜀王即封其弟葭萌来广元建立苴国 ,相传苴国因兵灾和旱灾闹了粮荒,正巧在那里的范蠡以薄利多销的方法解决了他们的困难。 既赚钱又出名,苴国后为秦所灭。 35、彭国 首都在在今徐州市境内。其建国者史称彭祖 36、代国 春秋末年今浑源一带属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国,战国初期代国为赵所灭 37、介国 东部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位置在青岛地域,春秋中期被齐吞并。 38、邘国 周武王次子邘叔,被封在商代邘国旧址,建立邘国。春秋时灭于郑国。 39、皖国 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其他不详。 40、须句国 春秋时期有风姓国叫须句国(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国人称为须句氏,后邾国并吞须句国,但不久又复国,后成为鲁国附庸。 41、谷国 春秋时,诸侯伯绥受封于谷(今湖北谷城),后谷国为楚国所灭 42、诸国 早在夏代.诸城市境内就建立了诸国.初为姒姓国,到春秋时改为彭姓统治.其统治区域在诸城,安丘一带。 43、共国 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 44、井国 周代受封诸侯国井国在山东安丘,据《广韵》,井是姜姓之国。其他不明。 45、鄀国 允姓国有鄀国,在湖北钟祥北面汉水边,春秋时迁到河南淅川南边内乡县境,称为下 鄀。是秦楚界上的小国, 曾被秦攻取鄀国都城商密,迁徙后灭于楚,以国为氏的为鄀氏。 46、鼓国 姬姓的白狄鲜虞建立,后灭于晋。 47、冀国 周代属国,相传唐尧的后代,在西周时有被封在冀国,春秋战国时期,冀国在今山西河津市 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后来,冀国被虞国所灭。
48、聂国 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为齐国附庸,称聂国。 49、毕国 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毕国,叫毕国公,又称毕公高。四百年后,毕国被西戎所灭,毕高后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为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立战功。并被晋献公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 50、罗国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 51、邓国 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 52、绞国 古绞国之都。在今湖北郧县西。绞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53、唐国 周成王在位时把唐国所在的地(今天的河南省方城县)封给他的弟弟叔虞,公元前505年唐国被楚国灭掉,...古代还有一个姬姓的唐国,在今天的湖北随县西北的唐北镇,春秋时被楚国所吞并 54、厉(随)国 西周时封的姬姓诸侯国(在今天湖北省随县),春秋时期改为随国,战国末灭于楚。 55、陈国 周武王灭商后,封妫满于陈,并把大囡儿元姬嫁给他,封他为陈侯,妫满死后,封为陈胡公。陈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为陈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西周时期,陈国国力比较强盛,成为西周12大诸侯国之一。陈国在西周时期共传10君,东周时期,原为中原大国的陈国国势日趋衰弱。楚、晋、齐交争于中原,陈国处于四战之域,无日不处于战争的气氛之中。加之国内多次发生争夺君位的内乱残杀,国力不振,终至覆亡。 56、叶国 春秋时期,楚庄王有曾孙沈尹戌,生一子名叫沈诸梁,诸梁被封于叶,建立叶国,为公爵,世称叶公 57、项国 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建立项国。后项国被齐国所灭 58、卫国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 59、钟吾国 春秋时期,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灭于吴 ,新沂地区据;春秋”记载,西周时为子爵钟吾国,南邻淮夷,北界郯、滕、西至宋、陈,今宿豫县大部在其境内 钟吾国疆域:新沂大部分,郯城杨集部分。 60、郧国 郧国之都,在今湖北安陆县境。郧为嬴姓国,祝融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61、芮国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其卿士良夫于芮邑(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一说在今陕西省朝邑县南有芮城),周成王时改做诸侯国,称芮伯。在周王室任司徒。春秋时,芮国被晋国所灭(公元前1046年到前641年) 62、庸国 庸国因率群蛮伐纣有大功被封子国。灭商之后,庸国作为南方群蛮的领袖以军事实力奠定了,疆域也拓展为占有今陕西的山阳、镇安、柞水、安康、汉阳、紫阳、岚皋、平利、镇坪,四川的巫溪、巫山、奉节,湖北的竹山、竹溪、房县、神农架、兴山、姊归、巴东等县,即整个秦巴山区的大部为庸之辖属。国都仍在竹山的方城。
至春秋时代,庸国与楚国抗衡,东威摄楚国的崛起,西牵制秦国的扩张。庸人主要的敌人是楚国。楚国后于庸而崛起,有代庸而为;百濮之长”的态势。 公元前611年,楚国遇上严重灾荒,饿死不少百姓,楚庄王在韬光养晦;三年不鸣、不飞”。楚之四邻乘其危难群起攻楚。庸国国君遂起兵东进,并率领南蛮附庸各国的军队会聚到选(今枝江)大举伐楚。楚国危在旦夕。 楚庄王火速派使者联合巴国、秦国从腹背攻打庸国。公元前611年,楚与秦、巴三国联军大举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为三国所灭。实现了;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壮志。 63、谢国 黄帝的儿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个国家,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其比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灭掉了谢国(资料只查到这么多了) 64、息国 夏商时期,这里已建立了息国,号称千乘之国,北结齐郑、南抗荆楚春秋时,春秋时郑国(国都在今郑州新郑)和息国发生了矛盾争端,息国国君不采取谈判协商的态度来解决争端,却贸然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被迫应战,将入侵者打得大败而逃,后楚文王攻灭息国。传闻:息妫(桃花夫人)无限漂亮,搞亡了息国 65、郤国 春秋时期,出自姬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凶,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其后遂以封地为姓,形成郤氏。春秋时期郤宛的的代。郤氏在晋国世袭卿位,后来被晋厉公灭族,有子孙逃往楚国,楚昭王时郤宛任左尹。其子孙后代沿袭祖姓为郤氏。 66、祝国 黄帝之后,周武王封其于祝(故城在今山东省长清东北祝阿故城),后来就有了祝国,公元前768年,;齐人灭祝” 67、管国 管国作为西周初期的一个重要封国之一,屡见史书。西周早期武王灭殷,建立周朝之后,封其三弟管叔姬鲜于管(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称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周公摄政后,管叔因勾结蔡叔、武庚叛乱被诛,管城由此而废。后裔以管为氏,管叔鲜为管氏(姓)的开氏始祖。 68、谭国 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齐桓公出奔时曾经过这里,当时谭国君对齐桓公很不礼貌,齐桓公继位,谭国也没派遣使臣祝贺,齐桓公称霸诸侯后,借此故吞并了谭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