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春秋70个诸侯国介绍盘点

滴答历史 30 0
1、齐国 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姜姓。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春秋初期,齐与主要竞争对手鲁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689年,齐襄公灭鲁的与国纪,扫除东面障碍。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公子纠奔鲁,公子小 ... 1、齐国 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姜姓。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春秋初期,齐与主要竞争对手鲁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689年,齐襄公灭鲁的与国纪,扫除东面障碍。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公子纠奔鲁,公子小白奔莒。次年,无知被杀。鲁伐齐,欲纳公子纠,而齐高氏、国氏已召小白先入,击败鲁师,立为齐桓公。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霸主。公元前684年,齐灭掉西面小国谭,向鲁推进。公元前681年,又与宋、陈、蔡、邾会于北杏,南下灭小国遂,迫使鲁与齐言和,盟于柯。次年,齐假王命合陈、曹伐宋,迫使宋国屈服,并与宋、卫、郑会于鄄,又次年,齐与宋、陈、卫、郑复会于鄄,开始称霸诸侯。 春秋中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中原诸夏,讨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齐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合诸侯之师侵蔡伐楚,与楚盟于召陵。此后,齐多次大会诸侯。公元前651年,齐会鲁、宋、卫、郑、许、曹于葵丘。齐霸业达于顶峰。公元前643年,桓公卒,齐从此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齐、晋大战于鞍(今山东济南),齐大败。到灵公、景公时,齐依旧是仅次于晋的中原强国。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国,疆土扩大到山东东部。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天津(今天津蕲县南)。 春秋末年,齐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抒杀庄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庆封专齐政。次年,庆舍与栾、高(齐惠公之后)、陈(田)、鲍四族攻庆封,庆封奔吴。景公时,陈桓子施惠于民,民归陈氏,陈氏因而强大。公元前532年,陈桓子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栾施、高疆奔鲁。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国氏、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陈僖子联合鲍氏攻国氏、高氏,国夏、高张奔鲁,遂杀晏孺子,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杀,阚止为政。公元前481年,陈成子杀阚止,专齐政。公元前386年,陈成子玄孙太公和立为诸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姜齐绝祀。 田齐妫姓国家,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 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到威王 、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湣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忌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2、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芈姓(普通話拼音讀作mǐ),熊氏。最早兴起於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於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楚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它在周朝初期曾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楚国由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居楚地丹阳(今湖北秭归,有争议),从一个附庸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强国。前704年,楚君熊通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战事。通过战争,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 进入战国后,特别在楚怀王在位期间国势迅速衰弱,被秦国白起屡次击败,被迫迁都寿春。在楚考烈王死后,太后李嫣嫣执政,国力更加一蹶不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全国的迸程,诸侯国纷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在攻灭韩、赵、魏后,秦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公元前223年、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郢,俘获负刍,绵延800的楚国就此灭亡。
3、秦国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韓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囡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即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秦朝灭亡。 皇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两字,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义, 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确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谓始皇帝也。 4、晋国 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西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以后象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 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夺得君位。献公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厉公(前580-前573在位)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所杀。悼公时(前572-前558在位)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定公时(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出公二十二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又共灭智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三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49),韩、赵兩国殺晉公分其地,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 5、赵国 春秋时期赵氏于晋文侯时迁至晋国,六世而至赵衰。赵衰曾跟随公子重耳逃往,后来重耳成为一代霸主晋文公,赵衰于是权重位高,其后代赵盾、赵武(元代纪君祥著戏曲《赵氏孤儿》中的主角)、赵简子、赵襄子都成为股肱之臣。 晋国在晋出公时期公室卑弱,主要权力被智伯和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四卿把持。前456年,四卿驱逐晋出公而立晋哀公。 赵襄子其父赵简子,其母为一狄人婢囡。前454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襄子成功地坚守城池,并最终联合韩、魏二家灭智伯。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 赵襄子死后,其弟赵桓子自立为君。桓子死后襄子之兄赵伯鲁之孙赵浣,是为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赵国的开国国君。 前437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晋幽公继位,对赵、魏、韩已毫无权威。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即晋烈公17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
赵都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前260年惠文王之子赵孝成王时,由于国王昏庸,赵国势力更加衰弱。秦国派武安君白起为将,以王龁为副将,用计使赵国换掉廉颇而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帅,在长平之战中40万赵军投降,而白起怕降军造反而把全部士卒坑杀,使得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将使用反间计使幽缪王杀李牧。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破赵,俘虏了赵幽缪王。赵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前222年代王降秦,赵国亡。而秦终于在灭赵之后统一中原。 6、韩国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厘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而且土地都位于山地,经济很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韩国军队又特别懦弱,每战必败,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7、魏国 中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姬姓。由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时是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 祖先毕万,为周初重臣毕公高之后。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以魏(今山西芮城北)封毕万为大夫。毕万之后遂以魏为氏。 魏氏世世辅佐晋室有功。公元前514年,魏献子代韩宣子执政。公元前453年,魏桓子与赵襄子、韩康子三分晋国 。公元前403年 ,魏文侯与赵烈侯、韩景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命为诸侯。魏的疆域最初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河东)、陕西境内黄河与洛河之间(河西)及山西芮城西南风陵渡一带(河曲)。魏悼子徙居霍(今山西霍县西南),魏昭子又徙居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其中心地区原在今山西西南 ,后逐 渐向东南发展 ,通过今山西东南部(上党) ,扩大到今河南北部(河内)和中部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重心遂转移到中原地区。 战国初年,魏国曾是强大的诸侯国(见魏文侯)。李悝在魏国变法,使经济得以巩固。公元前413~前409年 ,魏连年攻秦,迫使秦退守洛水以西。公元前408年魏攻中山。公元前405~前404年,魏联合赵、韩攻齐,入齐长城。公元前 400 年及前 391 年 , 三晋联军又先后败楚于乘 丘和大梁、榆关。 战国中期,魏国仍较强大,但齐、秦等国崛起,对其形成威胁。秦自献公时起,不断向魏进攻,魏遂沿洛水筑长城以御秦。公元前318年,魏任用公孙衍为相 ,联合赵 、韩、燕、楚攻秦,不胜而归,魏已不能阻挡秦的东进。战国晚期,魏已降居弱国之列。公元前290年,魏被迫献河东之地400里于秦。次年,秦攻取魏61城 。公元前287年 ,苏秦、李兑合赵、齐、楚 、魏 、韩五国攻秦 ,罢于成皋 ,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不久,秦又攻取魏河内,魏献安邑于秦。公元前283年和前275年,秦两次攻魏到大梁 ,魏献温于秦求和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大沟水灌大梁,大梁城坏,虏魏王假,魏国灭亡。 8、燕国 中国先秦姬姓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又称北燕。周公东征后,周太保召公奭被封于燕,他自己留辅王室,而令其子就封,成为第一代燕侯,西周、春秋时期,燕的疆域主要包括今北京地区和辽宁西部的大凌河流域,都城在蓟(今北京)。同中原各国来往较少,国力一直不强。西周时期的燕国,共有11代燕侯。 春秋早期,燕国常常受到北方山戎的侵扰。燕桓侯曾一度把都城南迁到临易(今河北雄县西北,或疑为今易县)。公元前664年 ,山戎侵燕,齐桓公出兵相救,此后(或更早),燕的都城又北迁到蓟。战国时期,燕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弱,但在当时的列国兼并战争中也起过重要作用。 燕与齐、赵、中山相邻,四国经常发生冲突,到战国中晚期,争战愈演愈烈。公元前323年 ,燕易王称王。易王卒 ,子燕王哙即位 ,相邦子之深受重用。公元前316年 ,燕王哙把王位禅让给子之,并由他决断国事,实行政治改革。公元前314年,子之行新政三年,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聚众作乱,围攻子之。子之反攻,杀死市被与太子平。在孟轲的劝说下,齐宣王出兵伐燕,将燕攻下。燕王哙死难,子之出亡,被齐擒获而醢其身。中山也乘机攻占燕大片土地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