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新课程高考高端视点---凸现课标理念,提升创新意识
-----《金榜立新开坛》
编者按 作为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高考2007年已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4省区首次开考。随着2008年以后江苏、天津、福建、安徽、辽宁和浙江等省市的陆续进入,新课程高考将逐渐在全国推开。由此可见,今年4省区的新课程高考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新课程高考的走向。那么,4省区新课程高考有哪些特点?如何与这一次高中新课程改革实现对接,体现高中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其考试理念、命题思路,了解其试卷结构和内容特点?针对这些广为关注的问题,本坛邀请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撰文,以期抛砖引玉,和读者朋友共同思考。欢迎来稿来信参加研讨。
2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4省区有123万高中毕业生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首次高考。山东、广东分别单独命题,海南、宁夏联合命题,共3套语文卷,其主导意识是凸显《课程标准》理念,从内容到结构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变,为2008年及以后的新课程高考命题作了有益的探索。
1 平稳过渡鼓励创新考查能力
为了规范2007年新课程高考命题,国家考试命题中心颁发了《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从知识与能力的角度,划分了A、B、C、D、E、F6个层次。从考试大纲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点来看,新课程考纲与非课改区的考纲大同小异,只是较为具体地对选考内容作了阐释,其实际要求与文学作品阅读也大体相同。如果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那就是新课程考纲彰显了“探究文本、质疑创新”能力的考查。从知识与能力要素方面综合考查,这3套试卷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落实平稳过渡要求
语文试卷的命题,多年来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切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重在考查语文知识素养和能力。因此,语言知识与运用一直是命题关注的内容。2007年是新课程标准命题的第一年,考虑到试卷结构、题型、内容诸要素,试题对基础知识尤为关注。
客观地说,语言基础知识一直是语文试卷的稳定性内容,相关知识内容已经全部放开,命题时可以从中进行选择性的命题。从近几年来命题的情况分析,成语、病句的重现率为100%。这主要是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其实,语音、字形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标点符号也是语言知识表达运用的基本功,识记常见的作家作品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命题时应该从上述考点中选择3-5个考点拟题,当然可以将成语和病句作为常考点,从字音、字形中选取一个,或者进行综合拟题,从近义词与成语中选取一个。基本题宜设4道,赋分12分。
扩大试题的选材视野,体现试卷的变化特征
语文学科的考查,具有非常广阔的材料背景,古今中外的语言材料,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承载着相关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信息。但是,过去选用的材料以及各地模拟卷选用的材料不计其数,为了保证高考的公平公正,命题者往往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策略,尽量拒绝过去的材料,有意地回避各地模拟试卷,选用较为新颖的阅读材料。
如果我们从语文试卷的阅读材料分布的情况看,现代文阅读部分,涵盖了现代文学作品和现代实用类文本阅读。因此,现代文小阅读应该将科技文阅读纳入重点内容。当然,考虑到选材的轮换性,也可以选择社科类文字阅读。但是应该将科技文阅读作为主流选材。至于测试的考点内容、筛选信息、把握内容可作为常考点,理解概念、推断想象仍然应该作为考查内容。2007年广东卷将现代文阅读中的检测内容的考点穿插到社科文阅读中,这种方式也一直为北京卷所常用。
关于古代诗文阅读,2007年新课标各套试卷保持了近几年的命题思路,无论是材料的难度还是考点内容的布局,基本上与多年来各省市的命题思路一致。值得肯定的是,试卷选材视野开阔,文言文材料既有传记也有小说,诗歌鉴赏排除了唐诗宋词,代之而用的是宋诗和清诗,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考生押题和避免与平时训练“撞车”,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名句名篇的默写内容材料主要来自课内,考生即使对课外诗句不熟悉,也不影响答题的成绩(课内诗句基本可以答满分)。
我们认为,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保持基本稳定是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这是在全面实施《课程标准》的过渡阶段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随着《课程标准》的稳步落实,可以借鉴近几年上海卷的命题方式,选择性地使用主观性简答题,使古代诗文阅读考试更趋于理性和成熟。
在现代文阅读中,文学作品阅读一直以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各套试卷均选择当代散文作品(间或使用小说)作为阅读材料,这主要是从中学语文教材所使用的主流体裁着眼。
2007年新课程3套语文试卷的命题与非课改区的命题差异主要是在实用文体上设题,作为选考题出现。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课程包括诗歌和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4个系列。3套试卷命题时,都把保证“平稳过渡”作为第一原则,在实用文本的选材上,山东卷新闻、广东卷访谈、海南和宁夏卷传记都是很好的材料,这对于今后实用文本的考查起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待续)
原文作者所属博客:权威聚焦访谈
标签: 唐尧